分享

钟鼓楼前话北京(2)——《什刹海、荷花市场咱们边走边聊》

 鼓楼静语 2021-10-26


北京故事  周奕宏

《带您一起逛逛什刹海市场》——刘亚伏

群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咱们的故事接着说。今天我就帶看大家逛逛什刹海市场。从地安们西大街过来,顺着马路往西走顺着右手下个大坡就到了什刹海市场的入口处。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那卖河鲜儿的大棚。前面说过的。这棚是用席子搭起来的,多一半在水里。所以里面很凉爽。前面己经说过河鲜儿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沿着路往里走,靠左边的是卖蛐蛐、蝈蝈的摊位,到了什刹海先生给夫人买朵玉兰花別在胸襟上,给小姐买一支茉莉花插在头上,给少爷买个蝈蝈笼子提上。那也是一景啊!

 照片提供者:燕山       售卖蛐蛐儿的摊子。
          
 接下来我要细说的是卖玉兰花和茉莉花的摊儿。摊儿上有一个木架子,上面掛着穿好的样品。玉兰花一般是两朵一对,用银丝拧个架子把花插上,花把儿朝上花朝下,一般是女士买了挂在衣襟的扣子上。如果您想要多点的也可以,您说要几朵他都现场给您做。玉兰花价格比较贵,它鲜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来说茉莉花比较便宜,茉莉花容易锈,就是发黄,基本上戴一晚上就扔了。相对的制作也比较简单,用细铁丝串,或掛胸前或插头上。还有的想盘个圆的就当场做,盘好花再做个钩就可以掛在领扣上,花在胸前挺好看的。

照片提供者:燕山    玉兰花饰、茉莉花饰。

照片提供者:燕山
冰镇成串的荸荠和串在银饰上的玉兰花,茉莉花。

快去看看,前面围了一堆人,只见一个人手里拿着草叶在编什么,那人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纺织娘就编好了。上面用一根细草把它吊起,再拴在一根小棍上挑着,大家都为他的手艺叫好。马上就有人买走了。接着又有人要,那人就又忙上了。我真羡慕那人的一双手,什么动物都能编出来,那叶子到他手里就有了灵气,编什么像什么可爱极了。路的右边还有吹糖人的,揑面人的,用糖稀画画的,都是围着好多人看的。

绘画:张瑛     唱戏的大妖怪。

往里走,哇!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用那种长板凳围在四周,各占一块儿地方。真正听的人坐在板凳上,看热闹的人大多数站在后面。当时有个唱戏的是个男的,唱的是旦角,大家都叫他是大妖怪。身上穿着戏装,脸上擦着粉儿,抹着烟脂,涂着红嘴唇。人多了就唱上一段,然后就要钱,有人给,有人就走了。那拉洋片的敲着打着唱着挺热闹的。看变戏法的人也挺多的,都是中国式古戏法,什么碗下扣豆啦,布袋变鸡蛋啦。唉呀!边上一摊儿围了一圈小孩子,原来是卖刨冰的。一个刨床压着一个冰块,用手摇着下面就出来冰沫,用小盘接着,然后再洒上水果香味的调科,香香的带点甜味的刨冰就做好了。

下面咱们接着逛。再往里走就是吃喝区了。有的棚里是茶社,专门卖茶水点心的。这里是文人墨客喜欢的地方。约上几个朋友,乘凉饮茶谈天说地。还有就是北京的小吃,炸糕、蜜耳朵、驴打滚、面茶、还有茶汤、芝麻烧饼,这地方到了晚上比较热闹。吃完晚饭,带上夫人,小姐少爷一方面遛弯儿,一方面消化食儿。遛到什刹海市场一方面看热闹,一方面再吃点冷饮或再找补点小吃。全家其乐融融。再往北走就出了什刹海,对面就是会贤堂啦!今天先逛到这,明天带您去看马戏。——刘亚伏
2019年9月1日

      

照片提供者:燕山        远处柳荫下是荷花市场。


《旧荷花市场的茶社、小吃、艺人 》 
——常寿春

我出生在北京,祖居旧鼓楼大街。小时候经常随祖父和父亲到什刹海钓鱼赏荷。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荷花市场是我童年流连忘返的地方。七十年来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现在我就跟大家讲讲那个年月儿荷花市场的老故事。

《旧荷花市场的茶社》
                           
那年月,荷花市场的茶社临水而建。商家把茶棚的多一半搭在水上,上铺木板,被称之为水座。临水面敞开,以便让客人观赏湖面景色。但见堤畔杨柳堆烟,荷塘红裳翠盖,清风徐来荷香阵阵。

茶棚内设藤桌藤椅,桌上罩白布,摆放干果四碟。一般为黑、白瓜子,花生蘸,玫瑰枣等。棚前有木板台阶,棚檐下挂木牌幌,上书毛尖、雨前、龙井、香片等茶名,棚外正中高悬茶社字号。当时较有名气的有小西湖、小蓬莱等十余座。午后市场游客渐多,茶房即站在棚口招呼让座。那时人们尚不习冷饮,多以品茗为乐。他们在茶棚品茗会友,赏荷听蝉,下棋聊天,以此消夏。如年轻人不喜饮茶亦可要酸梅汤,汽水,刨冰等冷饮。倘若想吃一些小吃亦可唤茶房买来。 ——常寿春                      
2019年8月31日
 

照片提供者:燕山  

荷花市场的茶棚可远眺湖面风光。


《旧荷花市场的小吃 》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应时当令。在吃食方面尤甚。荷花市场最具特色的时令小吃当属冰镇八宝莲子粥。此粥系薏仁米白江米,去心莲子加桂花,白糖熬制。再以果脯,龙眼肉,金糕条等八种做粥果,配以细瓷碗、白铜勺,真是美食美器。此粥颜色雪白,粥果红绿相衬,状如宝石。再以天然冰镇之,一碗下肚暑气顿消。此外,还有杏仁豆腐,细豌豆黄儿等。当时增庆斋,一亚一,雪莲阁三家最有名。晁记和刘记的油酥火烧和奶油杏仁硬面镯子是有名的面点类小吃。油酥火烧分甜,咸两种,做工精细,呈金黄色。吃起来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硬面镯子直径近半尺,上有红戳标出果味类别。有的小孩买了舍不得吃,套在胳膊上当作玩具。
 

照片来自网络             荷花市场上的爆肚冯在操作。
      
纯北京风味小吃只要不与季节相悖,荷花市场都有售卖。南府苏造肉,据说为清宫内务府太监创制,内加二十余种香料,有香传十里之美誉。把火烧放入苏造肉汤内煮过即成卤煮火烧。当时人们大多不富裕,吃上一碗也是有大快朵颐之感了。此外,年记的扒糕,张记的爆肚,白记的豆汁儿以及不知名姓的灌肠,炸糕,马蹄烧饼,炸蛋茧等不下几十种。
 

照片来自网络      凉粉儿摊前的食客。
     
小贩们自发来此出摊经营。他们支起布帐,挂上蓝布白字的旗幌,架设长案,配以长凳,招揽八方游客。虽小本经营,但注重诚信。对所售食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味道纯正。他们待人和气,照顾殷勤,所用炊具板案无一不清洁整齐。以卖扒糕凉粉为例,其板案木盆无论何时都像新的一样干净。案边的白铜装饰擦得锃光瓦亮,桌布浆洗得雪白,调料全放在青花瓷罐内,外罩玻璃阁子。碗碟全系彩釉细瓷,叉、筷全系乌木银头或白铜头所饰。让人看了,不由食欲大增。来食者很多都是回头客。
——常寿春
2019年9月1日

《荷花市场的卖艺人》

亚伏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荷花市场的故事,越来越精彩,与当年的情景一点不差。我所说的只能是补充罢了。

 听老人讲,荷花市场在"七七事变",前有许多戏曲杂耍演出。在会贤堂前就有三个曲艺棚子。像"抓髻赵",奎星垣,白玉山,葛恒泉,白云鹏等知名艺人都曾在此献艺。抗战胜利以后始终没有再现。会贤堂成了宪兵司令部,四周再无艺人演出。在河边空地上只有曾在鼓楼后头民众商场卖艺的“大妖怪"和变戏法的父子二人在此拉场子。

"大妖怪"本名刘劭益,满族。拉得一手好胡琴。先后在各大庙会,鼓楼后头携妻子女儿唱京戏以度日。早期还有一些行头以供演出,后来妻子亡故,加之社会萧条,生意每况愈下。后来连个锣都没有了。其演出以说,逗为主,以唱为辅。唱个折子戏也会因人手少只能打诨插科,卖噱头博观众一笑而己。荷花市场取消以后,“大妖怪"与"云里飞"搭档,赶庙会勉强度日。六0年庙会取消,生活陷入绝境,在家糊火柴盒,一天挣不到二毛钱,与"云里飞,"合伙拉个小车卖小风车儿,很是凄惨。后不知所终。
        
另一个卖艺的是父子二人,不知名姓。只知儿子小名叫二秃。他们的戏法以手彩为主,仙人摘豆,二仙传道,变活兔,变金鱼等。经常自嘲问二秃:"今天咱吃什么呀?""饺子呀!""饺子什么样呀?""上头一个尖,下头一个眼儿""那叫窝头!"难免叫人心酸!——常寿春

2019年9月3日



刘亚伏,女,北京人,出生在1934年6月,童年和少年居住在什刹海南河沿儿。毕业于原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校址在东官房的同仁堂。毕业后在外地工作,1993年离休后回京。热爱老北京传统文化,热心回忆叙写老故事。


常寿春,男,1940年生人,北京人,满族,祖居旧鼓楼大街,后迁居鼓楼东大街。农机专业学历。文革期间支边到,后调入工一师五团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1997年返京。
幼年家境较好,接触社会民俗活动较多。对老年间的婚喪嫁娶,商贾市井,花鸟鱼虫均有所了解和偏爱。曾应约写过《忆白塔寺庙会 》《忆旧荷花市场》《一九四八年冬的什刹海和广化寺》《北中轴线上的两家电影院》等多篇短文。奥运会期间,为筹办《什刹海历史展览》曾被聘为顾问。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