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鼓楼前话北京(6)——《亚伏讲故事:什刹海溜冰》

 鼓楼静语 2021-10-26


照片来自网络


下面我要讲的是什刹海的冬天。什刹海的冬天是十分热闹的。当严寒的冬季到来的时候,整个湖面都结了冰。冰面上光光滑滑的,人们走在冰面上都得小心翼翼的。稍不小心就会老太太钻被窝,出溜就来一个后仰壳儿。这时是孩子最欢乐的时光。

这里是不花钱的游乐场。有钱的穿溜冰鞋溜冰,打冰球可以尽情的在冰上展示溜冰的才华。没钱的孩子也可以玩的很开心。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就是打冰出溜。一般的几个孩子在边上紧跑几步,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向前利用冲力站在冰面上自然向前冲,比谁滑的最长最远,也玩的非常开心。还有的找一块小木板,再找两节粗铁丝钉在木板下面,一只脚踩在上面,另一只脚蹬冰面上向前滑着跑,也挺开心的。还有的将旧冰刀安在大点的木板上,人坐在上面人拉着跑,或自己拄着火筷子向前滑,那些简易的自制冰车,都可以开心的在冰上玩。

当然啦,最想往的是有一双自己的冰鞋,也能像大家一样在冰面上飞翔。开始放学后就站在边上看大家在冰上溜来溜去像飞一样,有时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扶着前面的人的腰,排成长长的一条龙,特別是在转弯时特好玩,因人多冰都咯吱咯吱的响,人惊的啊啊的叫着。那个眼热,那个羡慕呀。回家和姐姐联合起来去求爸爸,给我们买双冰鞋吧。咱门口就守着溜冰场,光能看人家玩。爸爸看我们可怜吧吧的。答应去晓市去看看。有一天爸爸真的从晓市上买了一双半新的冰鞋,哥哥们穿着小,姐姐穿还可以,我穿上当然大啦。不管怎么说,总算有了自己的冰鞋了。每天放学后,姐姐先溜,等她脱下以后,我给鞋前面填些棉花,穿上以后再用裹腿捆好,不然脚在里面来回跑,就这武装好了,总算能上冰了。结果上了冰和想的就不是一回事。那脚不向前划还向后退。弯着腰不敢直起来,我就一步一步往前走。看別人一左一右的滑的那么自在,我不但滑不起来,脚碗子酸痛酸痛的。唉!这滑冰也这么难。

经过一段的艰苦学习以后,总算能滑起来了,开始光能跑圈,后来看别人绕8字,学里刃外刃,慢慢的有点入门。这时有点入魔了。放了学书包往床上一丢,就上了冰场,天不黑是不回来的。

这冰场上真有溜的好的。有一位大哥溜的特別棒,在冰上就像走平地一样,只要他一来,从北岸上下来连窜带跳的就过来啦,大家就欢迎他,他就给大家表演花样,他还能带别人跳舞。特受欢迎的一个人。还有一位大叔特会旋转。开始站着转,然后蹲下转,最后一双手插腰,一只手做壶嘴状。转的时间特别长,我们就叫他大茶壶。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大爷,头戴皮帽,身穿长袍马掛,脚上穿着骆驼鞍的棉鞋,非常有派,还跟着几个人,原来我以为他来看溜冰的,谁知道边上人递过一双高腰冰鞋他穿上就下了冰场。先转个小圈儿活动活动。然后就转着大圈跑起来,跑动时双手展开,长袍飘起,人们都停下来,看他表演,里8字,外8字,前进,后退,潇洒自如做着各种动作,一气呵成。只见他笑着给大家挥挥手坐下换了鞋就和他一起来的人一起走了。大家都挺奇怪,他是谁?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当老大爷溜完后,大家热烈的鼓掌。

绘画插图:张瑛         再现当年的冰床。

大家好!我接着把溜冰的故事讲完。什刹海是个天然的溜冰场,那时候没人占地方,一般的是靠西面南北长些,打冰球的在那边。靠北沿东西长,适合速滑的转圈。湖心岛周围就是溜花的人群。刚学的和划冰车的人大都是沿边上来回跑。还有就是推冰床的。冰床就是用木架搭起像床一样的架子只是下面有两条木条下面插有铁条,就像冰刀一样,上面像床板一样是平的,上面还辅有毯子或棉被。一般是老人或孩子坐。就像渡船一样。想从北到南边来,或想转个圈都可以。当人们坐上后,用被子把脚盖上,推床的人推着跑起来,也像在滑冰,坐床的人也会欢笑起来。不过坐冰床是要适当的花点钱的。


作者妹妹亚平的燕式平衡的唯一的一张照片。

冬天是寒冷的,但什刹海的冬天却是热闹的。说明我国冰上运动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远的不说,就从清宫剧中就可看到,宫中就有专门为皇室表演的滑冰队。这次我国冬奥会申请成功,进一步鼓舞和激发了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开展。我的什刹海冬天的故事讲完了。祝大家心情舒暢,身体健康。预祝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园满成功!

2019年11月9日


刘亚伏,女,北京人,出生在1934年6月,童年和少年居住在什刹海南河沿儿。毕业于原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校址在东官房的同仁堂。毕业后在外地工作,1993年离休后回京。热爱老北京传统文化,热心回忆叙写老故事。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