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棍儿,3分、5分”

 鼓楼静语 2021-10-26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照片来自网络

冰棍雪糕 大庆小芳;江水

(本文载于2020年5月14日《中国电视报》)

 “冰棍儿,3分、5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这句吆喝都再熟悉不过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我们从学龄前到小学生的阶段。当年,胡同里常常飘荡着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如“磨剪子来,戗菜刀”,“修理——雨伞”,“弹棉花嘞”……不过,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儿。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最动人的吆喝声还是“冰棍儿,3分、5分”。
 
那时候,在职职工大都是低收入制。很多街坊同学家里,只有老爸一个人工作,几十元工资养活四五个孩子。可以吃饱,谈不上吃好,零食更不是可以敞开吃的。但夏天给孩子三五分钱买根儿冰棍儿,这个还是可以有的。所以,听到院儿外的吆喝声,小伙伴们便常常向家长讨几分钱,跑出去买根冰棍儿吃。

当年京城冷饮的品种基本就是冰棍儿、冰激凌、汽水、酸梅汤等几种。而大家都能经常吃到嘴里的,当然还是非冰棍儿莫属。除了食品店里有售外,更多是走街串巷售卖,流动的冰棍儿车也成为胡同里的一景。在长方形的木制推车里,有的是把一纸盒一纸盒的不同冰棍摞起来,再盖上棉被;也有的放着几个比暖瓶稍微粗一些、且上下一般粗的保温瓶,里面装着不同的冰棍儿。我还看到过最简单的,一个人拎着一个保温瓶就边走边吆喝起来。

 照片来自网络

走街串巷在胡同里卖的冰棍儿,主要就是两类,3分钱的一类,5分钱的一类。3分钱一支的冰棍儿,有小豆、红果、杏仁等等。最常见的是小豆的,但我最爱吃的是红果的,酸甜酸甜的。5分钱一支的冰棍儿,最常见是奶油的,而我更爱吃巧克力的。因为通常就是这两大类,所以卖冰棍儿的吆喝起来就这么一句话“冰棍儿,3分、5分”。
 
老汉我的名字叫“潘璠”,“璠”这个字的准确发音是“凡”,但同学们常念成“番”。于是,有一个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总爱拿我开涮,见到我就喊“潘番,5分”。也亏得他能产生这样的联想。
 
除了“3分,5分”,更高级的冰棍也有,但是比较少,一般走街串巷、推冰棍车、拎保温瓶的不卖。记忆中,在我们这个说起来也挺繁华的鼓楼、地安门一带,只有地安门十字路口北边、路东、把角的地安门副食商场内有售。当年,这是一个很大的副食商场,由好几间彼此相通的平房组成。院儿里的老街坊们称它为“串儿屋子”。“串儿屋子”最靠北头儿的屋子就是买冷饮的。其中就有非常高级的奶油双棒冰棍,两根细长冰棍连在一起,而且有的还颜色各异,一黄一粉,黄的香蕉味儿,粉的杨梅味儿。这可算是当时冰棍儿界的最高境界了。
 

插图:张瑛

而那时的冷饮,除了冰棍儿之外,还有几种。一是冰激凌。主要只有一种,因为用小纸碗儿盛着,又称“小碗儿”,主要是奶油冰激凌,貌似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是汽水。主要也只是一种,也就是北冰洋,一毛五一瓶。上世纪80年代合资后消失,前些年合资期满,又重出江湖;三是酸梅汤。相对比较少,与汽水瓶大小差不多。如果颜色偏深,那就是酸梅汤。记得80年代初我去天津,第一次看到冷饮摊上卖刨冰。那玩意儿,我在北京还真没见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京城的冷饮市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变化,光雪糕、饮料的种类就多了去了。但过去的产品和品牌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只是再也听不到“冰棍,3分、5分”的吆喝声了。

(本文载于2020年5月14日《中国电视报》)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