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40年代的地安门外大街

 鼓楼静语 2021-10-26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可见地安门城门的老照片


作者手绘地外大街店铺图

临近春节,我从地安门外大街南口路过,透过车窗,这条本来十分熟悉的大街却使我感到陌生。虽然街道上的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但它更像冬日落叶林带中的公路,若不是远处的鼓楼,真使我不敢相信这是地安门外大街。见此情景,不禁想起旧时的繁华。

后门大街即地安门大街,也是一条热闹繁华的商业街,绸缎店,金珠店,银号……

我祖居旧鼓楼大街,称的起是老北京,对地安门外大街充满了感情。因为那里老字号的招幌及老北京传统商业的经营方式,以及带有十足人情味的商业艺术,对人对顾客始终如一的笑脸和周到的服务,彰显了旧时商家的信义、、人情、礼教,无处不传承着老北京的习俗。在我的眼里,商店的旗幌、小贩的叫卖都是这条大街风物的组成部分。从年初到年末,贯穿生活的始终。下面就我对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地安门外大街(俗称后门大街)做一些回忆。

鼓楼

民国时期北京鼓楼内大街街道景象老照片,北平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馆,小学校, 人力车,有轨电车轨道等。


鼓楼是后门大街的北端,民国以后,以“毋忘国耻”开启民智,教化民众为目的,被辟为通俗教育馆,在楼洞内展出历史文物,标本模型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抗战胜利以后,改名为北平市第一民众教育馆,鼓楼被装饰一新重新免费开放。陈列室主要展出矿石、贝壳、昆虫、鱼类、爬行动物、鸟类、植物类等实物标本。亦有古代帝王画像、钱币、陶瓷器皿以及矿山、油井、世界人种等模型,好像一个小型博物馆。楼的东侧有成人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可以借阅图书和报刊。楼的外面设立了体育场和儿童体育场,设单杠、双杠、滑梯、压板、转椅、秋千等体育设施。1949年解放后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一人民教育馆”。陈列室的展品有了较大的扩大充实。1950年陈列室关闭,只留阅览室,改称“北京市第一文化馆”。

北城游艺社和银光电影院

四十年代中期,通兴长布铺关闭,1948年在它的原址上改建成“北城游艺社”(今地百商厦南工商银行处),上演曲艺杂耍。由著名相声演员常连安领班,每晚开场,主要演员有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员郭小霞、连珠快书演员葛恒泉、文明戏法演员快手刘等,因白天听众不多,只开晚场。每晚,尤其是夏天,游艺社门外聚满了乘凉的人群,许多揽客的三轮车夫也把车排列在路边,这些人大多是等候观看演员的,当演员退场出来,尤其是坤角,必有人群鼓掌叫好,这也是当时的一景。

京韵大鼓

银光电影院开设在桥北路东,原址是普善堂药铺。它在敌伪时期由大翔凤胡同一位姓苏的湖北人所开,这位苏先生曾经经营钟楼电影院,由于营业不景气,只好另辟新址,开设了银光电影院,设备简陋,又无好片叫座,观众寥寥。我在1945年春曾跟随父母在此观看一部《铁窗红泪》的日语电影,光线昏暗,影像模糊如同下雨,几次断片。由于亏损严重,日寇投降时已倒闭,原址仍恢复普善堂中药铺。

集贤楼

集贤楼坐落在桥南路东(大华衬衫厂新华书店处),该楼于清末依照前门劝业场所建,有房一百余间,系前清内务府大臣季子寿的产业。民国以后商场招商不满遂停办。“七·七”事变后被日军占领,改作军用被服厂。季子寿的侄子王荣魁出面交涉,又托我祖父常旭升请出日本法律顾问井上三枝雄,以“皇族旗产”力争,日方慑于满洲国的影响,不好自己打自己的嘴,经过两年多的诉讼,终于被迫在1943年以低价买去。抗战胜利后仍为军用被服厂,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火神庙和广福观

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

火神庙全称火德真君庙。是道教天师正一派的道观,也是地安门外规模最大最有名的道教庙宇。坐落在桥北路西,后临什刹前海。它的山门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木雕牌坊。全庙三进院落,四层大殿。自明代以来屡受皇帝封赏。大殿一律为琉璃瓦顶,更显庄严气派,可想当年香火旺盛。庙内主持田子久,在北京很有名气,号称“京城四子”之一。他与张子余、徐子才、魏子丹均有深交,与当时一些政府要员、王府宅门、绅商各界均有不同往来。

我的祖父常旭升曾在京兆全区侦缉处任职,与张作霖、汤玉麟、张广建均有交往,号称“常四爷”,与田子久交往亦深。祖父大力支持田子久的道务活动,曾与其他众人联名上书国民政府,恳请立道教为国教。家兄常人春年幼多病,由祖父发愿,让其拜田子久为师,成为记名弟子。

“七·七”事变以后,战乱频盈,火神庙香火渐衰,佛事渐少,为了勉强维持,不得不把庙的前院租给一些非宗教组织。二院东客堂开设了医馆,行医的中医大夫有崔绍缙、袁绍臣、郭荫樵、杨震东。

1949年解放,火神庙驻进了第五区九段派出所,1958年庙产一律充公,先后驻进了解放军防化兵和交通队,据说在后罩楼里还住进了一位上甘岭战斗英雄。奥运会前夕,火神庙定为文化保护单位,对庙内居民进行了腾退和庙宇重修。1988年5月,我随同什刹海管理处和办事处的领导参观了火神庙,受到了金道长和王主任的热情接待。王主任拿出火神庙部分档案复印件,介绍了火神庙的清退、重修的经过,同时介绍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火神庙的一、二院曾租给了“四民武术社”、“北京理发公会”、“在理公会”等社会组织。

建于明天顺三年的广福观

广福观坐落在烟袋斜街中段路北,规模比火神庙要小,上世纪四十年代还有宗教活动。该庙主持孟广慧,在地安门一带也颇有名望 。在田子久羽化以后,曾接替田子久任道教协会副会长。广福观除了开展宗教活动以外,还注重公益事业,成立了水会,这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消防队”,备有水车、唧筒、人力压水机等消防器材和工具,如遇火警立即出动,确保地安门一带安全。

银行银号
大街中段路东,原有金城银行,经理王仲贤,抗战时期银行门口还有警察执枪站岗,光复后不久即关闭,只剩桥南路东的平易银号。经理徐子才,是当时北京的“四子之一”。他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在火神庙内办义诊,施诊所开药方,到指定药店抓药,一律七折收费,余者由他支付。若有穷人家丧葬,由徐出资施舍薄木棺材,对赤贫者还另给抬埋费。1947年,国民党令各保甲向居民收敛“征兵费”,徐子才家住内五区第八保管界,他多次要求管界保长只收保内座商、富户的钱,其余全由他个人支付。

四十年代后期,通货膨胀极其严重,1948年8月,黄金每小两已达5亿元法币,物价一日三涨,平易银号的存款月息高达64分,这也是奇闻。

首饰楼


鼓楼前路东高台阶上有德成楼,门前有单门的牌坊,经理姓胡。桥南路东有福成楼,经理姓孟。它的对面有嘉和楼,还有两三家已记不清了。这些首饰楼主要卖金银首饰,也可来料加工或以旧翻新、以旧换新。当时还经营包金、镀金首饰,主要有手镯、戒指、耳环等,这主要是卖给平民家庭订婚用的。为了表示诚信,首饰内壁一律錾打本店字号。凡包金、镀金首饰一律錾打“足纹”或“包金”标记,绝对不会以假充真錾打“足赤”标记。

药店

中药店以鼓楼前路东的仁一堂最为有名。号称“清宫二百官方”里的丸散膏丹一应俱全,该店出售的“雄黄疥膏”都很有名。每年春节,店内将陈列高达1米的铜制八仙人,每位仙人手执荷叶蜡钎一把,上插长达一尺的红蜡,每晚点燃,成为独特一景。


普善堂在桥北路东,紧临吴肇祥茶庄。日伪时期曾一度改为银光电影院,1946年又改回普善堂药铺。它的特约门诊大夫是旧鼓楼大街酒醋局内的王致中大夫。

在桥南路东还有济安堂中药铺,凡在火神庙内施诊处看病的患者,在此抓药一律七折收费,余者由平易银号经理徐子才负担。

西药房规模较大的有桥南路东的父子大药房,系王熙亭父子合开。临街的大玻璃橱窗内陈列虎骨酒和一只泥塑的老虎,该店的“保童散”和虎骨酒都很有名。
桥南路东,著名的天汇大院西口南侧,还有一个两层小楼的西药店“大生药房”当时由学过新学的杨伯仁所开,同时用西法对病人施诊。杨大夫20世纪50年代初将药房盘出后,曾开诊所于北郊马甸,治病救人结下善缘,他出殡的灵车北行德胜门内外,不断被感恩的病人子弟拦下当街祭拜。大生药房为杨良志老师家父所开。

燕京大药房在鼓楼前路西(原马凯食堂处),药品齐全。抗战胜利后,西药逐渐流行,生意日渐兴隆。1948年元宵节,药店燃放花灯“盒子”一个,门前观灯者如潮。燃放到第五层时,在火树银花中展现“祝君平安健康”,观众齐声鼓掌喝彩,药店经理在门前频频向观众鞠躬致谢。

饭店饭馆

抗战胜利以后后门大街已无大的饭庄,四十年代初尚有庆和堂、富全堂。庆和堂在白米斜街东口以南,规模很大,院内有戏台,可供堂会演出,曾名噪一时。富全堂在鼓楼东(今馄饨侯对面),当时专门接待大户人家的喜庆宴会。听父亲讲,我的满月宴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庆和堂、富全堂均在日伪时期关闭,从此,后门大街再无大的饭馆


合义斋在桥北路西,近临火神庙,经理杨震东。早先,合义斋只是个早点铺,以卖肉丁馒头、炒肝出名(从未听说他的灌肠有名)。后来逐渐发展成二荤铺,设有应时小卖、家常便饭,可谓经济大众化。由于后门大街已无大的饭馆,合义斋日益兴隆,开设了雅座,可供小型宴请,如小的商店开业或重张的聚餐,以及买卖房产写字立约大多在此举行。我家两次破产卖房均在此立约,每逢提起合义斋,总觉酸楚。

福兴居在桥北路东,紧把桥头,三间平房门脸,门前常年支着煎灌肠的大铛,以卖正宗灌肠而有名。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到火神庙降香时曾品尝过这里的灌肠,从此名声大振。它的灌肠系肠皮加肉,香料灌入蒸之,然后削片在铛上油煎,远远区别于庙会上用粉坨煎制的灌肠,许多远处的人慕名而来。该店还依据四季不同在门外设长案,售卖炒肝、包子,是后门大街的头份儿。包子四季常新,春季卖油渣菠菜、韭菜篓儿,夏季卖西葫芦猪肉包儿,冬季还增加炸三角儿、肉火烧等。抗战胜利后又在帽儿胡同西口内开了一个分号,成为敢应小型宴会的饭馆。

此外,后门大街还有几个俗称大酒缸的小酒馆,卖零散碗酒及一些小碟的熟食,如炸花生米、炸虾米、炸小黄花鱼、咸鸡蛋等。门前常有卖猪头肉、白水羊头肉、羊腱子、豆腐丝、刮骨肉等小贩,似乎成为共生买卖。

地安门通条大街南由黄化门西口、北至鼓楼前路东,常年摆有许多小吃摊。早点有油饼、油鬼、烧饼麻花、面茶、豆腐脑、炸丸子、豆腐,杏仁茶、大麦粥等。中午,由黄化门至地安门一段多有饭摊儿,专供卖苦力的人吃饭,有斤饼、锅盔、馒头、贴饼子等,佐以炸丸子、老豆腐一类的吃食。

值得称道的是桥南天汇大院口外,每晚有“老范馄饨”很有名,他的馄饨一律用肥汤煮,馅好,佐料也与众不同,常有坐包月车者去品尝。老范馄饨一直保持到五十年代初,在路西开了个露明园馄饨店,这时老范已过世,公私合营后,我曾再度光顾,结果败兴而归。

点心铺

点心铺旧称饽饽铺,大街路西有公和魁、增庆斋两家,均为回民所开。


公和魁在烟袋斜街东口以南,以卖冷饮著名。自制冰棍,批发零售,出租木制小推车,外刷白漆,上书“公和魁”、“熟水冰棍”,车内夹层有铁箱,外贮碎冰,内装冰棍,由小贩趸去沿街叫卖。公和魁的奶酪、冰激凌、杏仁豆腐、细豌豆黄儿均制作较精。

增庆斋在义溜胡同东口以北,三间门脸,经理赵寿臣,与祖父有交。该店以专供年节供品,有成堂的蜜供塔、整堂的月饼、龙凤喜饼、子孙饽饽等。所制点心全系香油(素油)制作,主要有大小八件和应时当令的玫瑰饼、藤萝饼、五毒饼、绿豆潮糕、月饼、重阳花糕、玉面蜂糕,以及盅糕、喇嘛糕等。此外还冬卖茶汤、元宵,夏卖八宝莲子粥,亦在什刹海荷花市场设茶棚。

汉民饽饽铺有两家,均在桥北路东,一名桂英斋,一名庆兰斋。门前均有木制雕花牌楼,是北京有的老字号。专做满族点心以供府门、宅门,如芙蓉糕、萨琪玛、奶油光头、盅糕等,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即使所谓粗点心,像切边缸炉、桂花缸炉、杏仁干粮、中果条也别有风味。

干果店

旧时北京干果店大多代卖南货、海味,所以有的被直呼南货店。


鼓楼前路西高台阶有聚盛长干果店,俗称“小门姜店”,是有名的老字号。它在大街的门面像一个住宅小门,进门如进小胡同,然后进入小院,店铺座西朝东,五间门脸。所售的蜜饯海棠、炒红果、榲桲、金丝蜜枣等很有名。每到盛夏,在小门前设酸梅汤摊子,细瓷大罐内装冰镇酸梅汤,其汤酸甜味润,远近驰名。每到腊月,该店必招工匠从什刹海运来冰块,在小院中高搭席棚,制作冰灯,在店内高挂麦苗龙灯,供人观赏。

聚盛公干果店在桥北路西,五间大玻璃门脸,颇为壮观,俗称“大玻璃”。所售各种瓜子个大皮薄瓤脆,盐水榛子和五香大扁(杏仁)更是风味十足。柜台上的大玻璃罐内陈放鱼翅、海参、干贝、虾仁等海味,所经营货物较精,价格较高。聚盛和干果店在桥北路东帽儿胡同口上,系一二层小楼。除经营各种干果和蜜饯以外还经营南味,如板鸭、火腿、腊肉、广式香肠、罐装肉松等。

上述三家店铺入冬照例在门前支起大锅,售卖糖炒栗子,腊八以后在门前摆售什锦南糖、粗细杂拌儿、成包的年饭果等,增添了“年味儿”。

茶叶铺

老北京人讲究喝茶,茶叶铺生意一直兴隆。桥南有祥泰、永泰茶庄,桥北路东有吴肇祥茶庄,最为有名。经销的品种有红、绿、花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洞庭碧螺以及雨前、大方、雀舌等。


那时,我最爱去茶叶店,店内一尘不染,充满茶叶的香气,沁人心脾。店伙仪表端庄,穿长衫挽白袖口,笑容自然,彬彬有礼。售卖操作可谓一种技艺。只见把茶叶纸迅速摆放在柜台上,将称好的茶叶均匀地倒在纸上,不多不少。然后熟练地把茶叶包成整齐化一的小包(每一两包5包),用纸绳打十字捆好,可称得上一件工艺品。

吴肇祥在春节还带售花炮,店内有大型烟花松鼠葡萄架展示,待元宵节在门外燃放。公私合营后茶庄合并,困难时期仅存吴肇祥,文革间改为“春茗”茶叶店。二十一世纪初,在鼓楼前头路西又开了一个单门脸的吴肇祥,开业不足两年关闭,老字号从此无踪。

酱园、油盐米面庄


宝瑞兴酱园在桥北路西,紧邻火神庙,俗称“大葫芦”,因在店前设一红漆木制的大葫芦而得名。在阜外大街开有分号,同样以大葫芦作为标记。据说聘请曾在王府腌制酱菜的把式,所卖的酱制品色味俱佳,其中以甜酱甘露、甜酱包瓜、甜酱姜芽、十香菜、糖蒜等最为有名。

大德亨油盐米面庄在桥北路东,夏天在门外高搭天棚,是生意最火的店铺之一。大德亨是前店后厂的买卖,开有碾房,除了经营油盐酱醋以外还开设米粮柜,所售的小米面、杂合面均质量上乘。

另外,大街西侧还有两三家米粮店,出售米面杂粮。

肉铺

民国以后,旗人的经济大窘,但平时的排场总还要有,饭庄子吃不起了,日常或逢年过节总少不了买一些酱肘子之类的熟食。

当时售卖熟食有名的是鼓楼湾的福泰楼和桥南路东的正明楼,生意一直不错。这两家除了酱肘子以外,还有自制的青酱肉、小肚、香肠、腊肠、熏鸡、炉肉、丸子均属上乘。如叫一个盒子菜,伙计会按要求准时送到家中。冬季若吃火锅,只要买火锅料(酱肘子、炉肉、扁丸子等)可以免费借用火锅,次日由伙计来取。那时,讲究买整个酱肘子或整只熏鸡送礼。店家用油纸、小蒲包装之,上加红绿门票,非常便宜实在。

羊肉铺最有名的是桥南路东的老桥满(店名庆升祥)和祥顺斋。所售羊肉为西口大羊,肉嫩不膻,还制售酱牛肉、酱羊头、酱羊杂碎和烧羊肉。烧羊肉是夏天浇面的好汤料,那时较殷实的满族人家夏日午觉以后讲究加餐,一般是烧饼(或火烧)夹烧羊肉、羊杂碎,在买肉的同时即将汤买回,以便晚饭吃面,这是当年的惯例。

布铺

过去老北京人穿衣铺盖都靠现做。即使有钱的大户人家也是买衣料找成衣铺去量身定做,所以大街上布铺较多且生意较好。大的店铺备有呢绒、绸缎、哔叽等高档衣料,称作绸缎庄。小的以经营一些平民大众化的棉布为主。主要有粗细白布、各色平纹、斜纹布、阴丹士林、竹布、夏布以及鬼子红阳标、丹凤朝阳被面用料和雨过天晴等被面用料,这种店铺被称为布铺。

最大的当属乾泰隆绸缎庄,在大街路东(今小北鲸、东来顺处),是五间门脸的二层中式小楼,颇为壮观。与之相对的是通兴长绸缎庄,这两家的门前都挂有汉、蒙、藏三种文字的招牌,经销蒙、藏衣料。据我祖母讲,店内有精通蒙语者,专门接待蒙藏顾客。当初,甘珠尔瓦活佛来京时,跟随许多蒙古王公贵族,他们花钱如流水,在此采购了许多衣料。通兴长在光复后即停业,在原址开办了“北城游艺社”,解放后改为银行。乾泰隆解放后停业,改为花纱布公司办公地点。

桥北路西有老九华布铺,三间门脸,也是较大的店铺,新茂祥布铺开设在鼓楼前路西,两间门脸,生意较好。此外,还有开设在桥南路东的永通诚绸缎庄和同源祥布铺,都与集贤楼邻近。

鞋店

过去北京居民穿鞋全靠家庭妇女纳鞋底做鞋帮,然后到绱鞋铺去把鞋绱好,被称为“家做儿”,只有有钱人家才到鞋店去买。专售皮鞋的称“皮鞋店”,卖布鞋的称之为鞋铺。后门大街当时没有皮鞋店,买皮鞋要到东安市场、西单商场去买。

鞋铺主要有三家,桥北路西有三星鞋店,系田子久、徐子才和通兴长合资开设的,故称“三星”。主要经营牛皮底缎面绣花女鞋、礼服呢皮底男式便鞋、青缎面云字头厚底老头乐棉鞋、礼服呢骆驼鞍毛窝(棉鞋)。桥南有华昌鞋店,桥北有裕升源鞋店,实为一家开设,以平民大众化的布鞋为主,有冲服呢千层底男女便鞋、双脸男布鞋、冲服呢千层底骆驼鞍毛窝等。

抗战胜利后,新潮兴起,鞋店也与时俱进,扩大品种,增加球鞋和力士鞋,也有泊来品,如美国的玻璃皮鞋,玻璃皮包也被放在橱窗里,成为摩登青年羡慕不已的奢侈品。在新潮青年中又兴起一股“球鞋热”,有回力牌海绵底球鞋,其次有大中华和球王牌。力士鞋有中华牌、双钱牌,之后耐磨且防水的胶底鞋逐渐替代了布底鞋。

百货店

过去对卖普通日用品针头线脑的小店铺称为绒线铺,较大的则称为百货线店。日常所售的货物主要有搪瓷脸盆、痰盂、陶瓷漱口盂、玻璃杯、暖水瓶、雨伞、旱伞、竹簾、凉席、化学玩具、祝君早安毛巾、手帕、日光皂、兰花皂、黑人牙膏、口洁素牙净、老火车牙粉、化学把、骨把牙刷、雪花膏、西蒙精、红寇丹、花露水、洋线、轴线、彩线以及臭虫药、蚊香、雄黄香、“滴滴涕”、煤油、洋蜡等。

宏丰百货线店开设在鼓楼前路东,该店经营的百货档次较高,有毛线、毛衣毛裤以及一些针织品。楼前路西有源丰栈绒线铺,夏天在门前高搭天棚,摆摊售货。烟袋斜街口外的恩发祥每逢夏季,则把门窗卸下,敞开售货。

后门大街出售日用小百货、煤油纸烟的小店铺大约还有十几家,由于时隔久远,已记不清了。

南纸店和香蜡铺

民国以后,原来的笔墨庄所经营的笔墨纸砚等古老的书写工具已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遂逐渐多种经营成为南纸店。


在烟袋斜街西口把角有洪吉南纸店,是规模较大的一家。它的北边有公泰号南纸店,桥北路西有义兴源南纸店,桥南路西有大升泰南纸店。主要经营五大类:一是机关团体办公用品;二是学生用品,如各种练习本、大字本、小字本、作文本、做手工用的电光纸、马粪纸等;三是民间生活常用纸,如糊墙和顶棚的大白纸、糊窗户用的洋粉莲纸、高丽纸、东昌纸、办红白喜事用的大红纸、黄表纸、过年时用的各色灯花纸等;四是民间祭奠用的金银箔、冥币、大烧纸、寒衣纸等;五是供冥衣铺糊烧活的各种专用彩纸。值得提出的是中秋节,从来不售神祗像的南纸店却卖“月光码”,把月光码糊在秫秸插的架子上,放在门外,增加了节日气氛。

闻异轩香蜡铺在辛寺胡同口外以南路东,门前有冲天式大型木雕牌坊,正中上书闻异轩字号,两旁的横匾为“金驴张铺”、“虔造贡香”。该店以金驴为记,人们习惯称“金驴儿记”,真正的字号倒鲜为人知。主要经营祭神用品,烧的有高香、檀香面、云香、百子锭等;点的蜡有大双包、小双包、红蜡、素蜡等;供的有黄钱、千张、元宝等,此外还兼营猪胰子、香碱等。

古玩铺

民国以后,北城诸多王府宅门断了经济来源,只好出售家中古董以维持用度,古玩铺生意日盛。抗战爆发,古玩生意受到严重打击,光复不久,战乱又起,古玩生意一片萧条,许多店铺倒闭,到我记事的时候大街上的古玩铺已不多了。

立文古玩铺在鼓楼前路东高台阶上,经理曹文铎为人精明,由收购旧货开始逐渐发迹。我祖父与曾文铎交好,经常把一些古玩放到他的店里寄卖,曹文铎也把一些不好卖的“洋货”给我的祖父。祖父死后,家中还剩有几瓶“洋烟”,系海里打捞上来的西洋货,瓶子已被海水蚀成许多小孔,误认为是破瓶子没人要,后来才得知这叫“蚂蚁蛀”,价值颇高,后悔不已。

桥南路西德颐园澡堂旁,北邻有品古斋,主要收购古书、碑帖、名人字画等。经理郑静泉,能鉴定书画,有一定名望。郑经理结交也广,能聘请一些书画高手,仿制一些字画出售。

书店

大街有旧书店三四家,亦收亦售。由于受战乱影响,生意只能勉强维持,只有桥北路东的为宝书局生意较好。该店规模也较大,专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新版书、翻译的外国小说、科普书籍,还有中小学的教科书和一些《儿童知识》、《少年杂志》等定期刊物。

抗战胜利后,鼓楼东大街的建业书局专售新书,主要有中小学教科书和各种儿童读物,如《儿童知识》、《好儿童》、《孙敬修唱歌集》、《敏豪森奇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也有供成人的各种书籍,是北城最有名的书店。

澡堂

后门大街有澡堂三家,鑫园澡堂在烟袋斜街口内路北,是头等澡堂,分男女两部,雅座单间是盆堂,男部池堂分温、暖、热三池,设备齐全。更使其有名的是店伙组有高跷会,每逢年节或有庆祝活动,必在后门大街一带“走会”,热闹非凡。

德颐园澡堂在桥南路西,只有男浴池,内有专供儿童使用的浴池,池浅水温,有带儿童洗澡的大多去那里。兴隆池澡堂在桥北路西,只有男部的大浴池,设备相对简陋,价格较低,来这里洗澡的大多是劳苦大众。上述三家澡堂均有理发、搓澡、修脚等服务。

自行车行

金龙自行车行在桥北路东,是北京有名的四大自行车行之一(东四铁龙、前外恒利、益利),专卖较高档的进口自行车,如英国产凤头、三枪,德国产甘班、日本产菊花、美国产双金人等名牌,还出售进口主要配件,如加快轴、米乐滚子、荷兰灯等。在桥南有华明自行车行,出售中档以下自行车,如英国猛牌、兰羚,日本富士、印度产三枪,还有国产的“白牌车”,如通州鸭嘴儿等。店内还出售自行车零部件,带修理。在鼓楼前路西拐角处有一家薛记自行车行,专售旧车及各种配件,外带修理。

抗战胜利后,一些自行车行扩大经营电料、电器,门外牌匾均写“某某自行车电料车行”字样。马车行、汽车行在鼓楼西拐角处,每日有洋车(黄包车)、三轮车排列等候雇主,谓之“车口儿”。在车口儿的对面有一家马车行,专门租赁马车,以供大户人家出行租用。这种西式四轮轿式马车装饰讲究,所有装饰均为白铜打造,驭手高坐马车前面,足踏脚铃,跑起来马铃脚铃齐响,很是排场。大新汽车行在鼓楼东拐角处斜对面,专门出租轿车,在当时也是供大户有钱人家出行。车行所备汽车在日伪时期均在车的背后加挂煤气发生炉,以烧煤、烧柴为动力。车行备有蓝底白字“自用”字样的车牌,可应雇主要求加挂此牌以充门面。
年节后门大街的街景

鼓楼大街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


后门大街还有许多服务行业,如理发、照相、成衣、绱鞋、刻字、修理等店铺,还有喜轿铺、冥衣铺、棺材铺等等,可谓百业俱全。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年节后门大街的街景。

端午节临近,已是盛夏,卖冷饮的商家会在店前支起遮阳棚,摆放桌案,上放大青花瓷罐,专售冰镇酸梅汤,店伙坐在门前,手握冰盏,打出“叮叮叮扣”“叮叮叮扣”的悦耳声音,这是老北京夏天街市的声音。许多商家和摊贩在路边摆出樱桃、桑椹、草莓、香白杏、五月鲜儿的鹰嘴桃、扁缸桃,售卖江米小枣粽子的小贩把手推车放在路旁,车上的大木盆里装满用冰镇着的粽子,夹在这些摊子中间还有卖艾草蒲棒的,有卖小老虎和彩线粽子的,卖判儿的。

中秋节又是一个景色,南纸店前摆出了月光码,小贩沿街摆了兔儿爷摊儿,点心铺门前挂出了“中秋月饼”的广告。推车摊贩排列路旁叫卖各种水果,有苹果、槟子、葡萄、鸭梨、脆柿子、秋果、海棠等,还有卖供兔儿爷用的鸡冠花,带枝的毛豆等等。


旧时,腊八一过年味渐浓,空中不时传来一两声二踢脚的响声,似乎告诉人们年到了。到了腊月十几,食品店摆出了什锦南糖、干果和杂拌儿,小贩推车上摆满关东糖、糖瓜、芝麻酥糖。街两旁摆的最多的是花炮摊,有八角子、铁铳子、炮打襄阳城、太平花、老头花、二踢脚、麻雷子、铁鞭、小鞭、炮打灯、起花、耗子屎、滴滴金等。灯笼摊除了折叠纸灯还有八角灯、走马灯等。另有在路旁摆上八仙桌当场写对联的。临近除夕,又会增添卖空竹、噗噗登、牛角喇叭、风车、大糖葫芦的。正月十五一过,这些摊儿自觉撤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二0一九年三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