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尜儿——谨以此篇致敬童年!

 新用户3223uIRF 2021-10-26

尜,读ga(嘎二声),一般带儿话音,尜儿是一种玩具。

首先说尜这个字,造得简直出神入化!汉字共有6种常用造字法,曰:象形、会意、形声、转注、指示、假借,尜这个字一下子就用了两种,以会意表象形——两头小,中间大,尜就是这么个东西。

从研究造字法入手,说明“尜”隐约代表着中国民间的文化自信——嗯嗯先把逼格提到一个高度,然后再讲俺们这代人小时候玩过,是不是就挺拉风的?

打尜儿,是一种民间击木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龙招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曰打梭儿。”也有的地方叫“打尔”,后来在山东一带产生了“打尜儿”的说法,在北方流传至今。

尜儿是用一节较为结实的10厘米左右短木棒,削成两头尖、中间粗的梭状,打尜时辅以一根粗可掌握的四五十厘米长的木棍。如图:

***  ***  ***

接下来讲游戏玩法。我个人认为,从游戏规则来看,打尜儿堪称是高尔夫球的祖宗,同时兼收并蓄了棒球的一部分规则……

不吹了,逼格忒高了也不好控制哈?但说实话,打尜儿确实和打高尔夫非常近似。

打尜儿是一种集体游戏,场地要求平坦宽阔——这对农村来说不算什么,一般是冬天玩这个,大野地就行。

打尜儿要先在地上画个直径约1的圆圈,叫做“城”。“城”前方10左右划一条横线,为掷尜线。游戏双方先以剪子包袱锤的形式决定攻守方,然后攻方将尜儿平放在“城”中,击尜前先向守方队员大喊“接不接?”(准备好了没有?),守方队员回唱“接”(准备好了!),先声夺人,则游戏开始。

攻方击尜手一手握棍,击打尜儿的尖端。由于“小--小”的梭形设计,尜儿受力后会从地上跳起,旋转上跃,并朝前飞出。此时对于双方队员来说非常关键,守方要尽力接住尜儿,而攻方击尜手则要完全运用技术和飞行轨道判断能力,努力实现二次击尜儿,如果成功,木棍横击空中旋转的尜儿,会将尜儿打出老远,大大增加守方掷尜回城的难度。这是攻击阶段。

尜儿击出后如没能越过10掷尜线,则攻方直接为败,改变攻守双方重新开始。如果越过了掷尜线,尜儿一落地,则由守方拾起尜儿,原地掷尜儿回城。如能准确投到“城”内,则守方为胜。如果碰巧投到城圈线上,允许攻手两腿前后分开下蹲在胯下继续打尜一次(呼为骑驴),“骑驴”姿势极为狼狈,守方会借此机会大声哂笑,减弱攻方成功率,如果这次失败,攻手也被淘汰。

如果守方投城不中,攻方得以继续击尜儿,循环往复,直到对方投尜儿回城成功为止。关键技术在于那一手横挥击尜儿,否则打不远,必然会有一次对方“投城”成功。碰上好手(比如我以前讲过的二姨家富有哥)能多次横击成功,一直把尜儿打出一里多地,守方干脆无法“投城”,只能哭了。

这个游戏,需要攻方的击打准确有力,守方接尜儿眼明手快,投尜回城力度适中,很锻炼孩子的臂力及灵敏性,因而深受男孩子喜欢。

分析击尜技术和投城技术,基本就是高尔夫球的变种了。我查了一下,高尔夫球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牧羊人以棍击卵石打进兔子洞,后来发展成高尔夫。而15世纪的中国是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的“打梭儿”已经规则完备。所以极可能是各自发明和发扬,互无借鉴,只不过高尔夫后来发展成为绅士贵族运动,打尜儿发展成农村熊孩子的乐事,一土一洋,一朴一奢,你阳春白雪一套球杆动辄花几万,建个球场几千万,俺下里巴人削根棍子就能干!——这么想一想,俺们恐怕是以最低消费玩高尔夫类运动的最后一代人了!

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游戏,往往器具简单,就地取材,预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体魄,在结伴游戏中受到友爱、合群等教育。但说实话,今天想起来,打尜儿在安全方面的考虑确实是非常欠缺的,可能也是这游戏渐渐消亡的一个主因吧。

不过,真的怀念童年打尜儿的日子哟!时冬腊月,一群野孩子小手小脸儿冻通红,跑得热气腾腾。此时庄稼早已收完,大野地里暴土扬长。天地在酝酿,等待来春再一次耕种。孩子们在酝酿,四六不懂中悄悄健壮着自己的体格。什么叫安全不安全的?那时候没有“妈宝男”,一群狗剩子谁在乎?摔摔打打中,孩子们就长大了。

原来,小时候我们玩过这世界上最昂贵的运动!打尜儿,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大,成为了内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的孩子不会玩到,你们也玩不起。

好了,小时候玩过的请举手!然后点个“在看”

延伸链接:

    我的小哥叫富有(1)

我的小哥叫富有(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