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写了小时候打尜儿的事,反响不错,招惹了一大批70后集体忆童年。但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尜是啥玩意。还有年前有一次吃杀猪菜,在酸菜锅里捞出块嘎拉哈来,我特意洗干净拿餐巾纸包上回家给娃看,熊孩子竟然不认识! 我突然意识到,玩具界的断代和失传是如此的残酷! 70后的童年,生活水平一般。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各家都不算富裕。尤其是农村娃儿,花钱买玩具那是痴心妄想。所以我们的玩具以自制为主。女孩子自己缝沙包、玩跳绳、欻嘎拉哈什么的,男孩子则偏爱各式“武器”,比如弹弓、木剑等等。我小时候动手能力比较强,加上我有个心灵手巧的二姨家富有哥作为强大靠山,所以我属于小伙伴儿当中机械师级别的人物,身边几个小伙伴的弹弓都是我帮他们做的。后来“手艺”日益精进,玩心也更加肆无忌惮,似弹弓、木剑这般冷兵器都玩得腻了,便向富有哥学习制作新武器,印象最深、玩得最过瘾的,当数“洋火枪”。 洋火枪,顾名思义就是用火柴(俗称“洋火”)作为“子弹”的枪。制作材料要用到粗铁丝、废自行车链条、皮筋儿等。制作洋火枪的工艺比较复杂,个人认为应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且容我粗略介绍(我尽量讲得让您听明白却造不出来,免得承担法律责任 先用粗铁丝弯成手枪的形状,然后从废自行车链条上面砸下十来个链节,链节有两个孔洞,把一个孔穿到铁丝“枪”身上,再用另一根铁丝制成活动“枪栓”,枪栓穿进另一个链条孔里。最前头那个链节的枪栓孔里,要砸进一个自行车的辐条帽儿,用来装火柴子弹。这是枪的主体部分。 接下来是组装击发的部分。在用铁丝制作枪身时,捆绑时预留一个活口,插入一个可以扣动的板机(当然也是用铁丝做的),板机后面做成圈状,套在枪身后面。先套板机圈儿,后套枪栓,而枪栓通过皮筋儿绷在前端的车链条上。扣动板机,靠皮筋的弹力就会推动枪栓,击发最前端辐条帽儿里反插的火柴头——这样,一把洋火枪就做成啦! 接下来,躲开老妈的监视,偷一匣火柴往兜一揣,武器弹药俱备,“土八路”就可以出发啦! 拎着这样一把“枪”在村里一绕,那简直就像罗金宝锄奸一样,看哪棵苞米秸不顺眼,抬手就是一枪,“啪”的一声,火柴棍儿能嵌进去半厘米深。最倒霉的是二大爷家种的南瓜,结在蔓儿上越长越沉怕坠断了,就把南瓜摆在院墙头上。这极大地方便了我和小伙伴儿们在院外“偷袭”。晌午天热,大人都睡午觉时,瞅准了没人,在院外踩一块石头,够着南瓜对准了开枪――“呯、呯、呯”……你一枪我一枪,打过了这一夏天,到了老秋,二大爷摘瓜时,背面简直跟刺猬一样儿。 当年的熊孩子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代熊孩子。 有些后生暴力性不强,想象力受限,可能以为洋火枪是靠皮筋弹出火柴棍那么简单,我跟你说绝对不是这样。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自制的玩具,大多有一定的危险性,后世之所以不传,可能这也是主要原因。但70后的童年,却在这些自制玩具的陪伴下,一步一步长大,当回首往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造过枪、玩过枪,在后来安全第一原则的排斥下,玩武器的情怀我们硕果仅存,我们是骄傲的一代人! 展示一批70后玩具图,怀旧一下: 来吧,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无知无畏而又快乐的曾经的我们! |
|
来自: 新用户3223uIR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