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商食品】餐饮供应链产业声音实录:连锁化即趋势,品质决定未来

 369蓝田书院 2021-10-26
报告正文

中国餐饮对标准化需求量日趋增多,推动速冻食品向上发展。中国人吃东西在乎口味,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口味变化有多样性。肯德基麦当劳的进入对中国餐饮市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口味、菜单做到一样的标准化菜品同样被消费者接受。2010年后,中餐标准化产品不断出新。餐饮对标准化食材要求的增加、工艺的提高,推动了速冻食品向上发展。

海鲜产品有更大发展空间,冷链环节至关重要。生鲜大品类大致可以分为蔬菜、米面、肉禽、海鲜等。其中,海鲜处于生鲜类的金字塔顶端,在全世界的概念中都是高端的蛋白质品类,品类相对更多、划分专业度更高。公司深耕海鲜十几年、专注于这一品类,就是看到海鲜产品有广度和深度,发展空间更大。冷链是制约生鲜食材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才开始有突飞猛进变化,公司主要是依靠对物流的自主经营来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控制。

连锁化是未来餐饮端的趋势,抵抗风险能力更强。随着消费者对安全标准要求的提高,大家会逐渐放弃没有规范管理的街边产品,慢慢地去有标准化管理的餐厅,对其信任度增加。未来趋势看,餐饮端会日趋进入连锁化。今年疫情对餐饮、食材行业都有较大冲击。目前来看,连锁化餐厅抵御风险能力更强,街边单店抵御风险能力则较弱,中小店有房租等开店成本压力,呈现出倒闭潮。

未来餐饮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疫情后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对于未来中国餐饮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来说,产品品质更优、服务质量更高的企业机会也会更大,同时研发力更强的企业也更具优势。作为公司的重要客户,宜家能代表全球未来餐饮要求的最高标准。它不止关注产品,更关注整个食材供应链的品质化,多年的合作也体现了其对公司的认可。疫情冲击后,未来产品生产监管将会变强,淘汰一些加工能力不强的小企业,是产品端优胜劣汰、行业重组的过程。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短期业绩,行业竞争加剧。

餐饮供应链产业声音实录






8月28日,招商食品饮料团队邀请到了亚洲渔港董秘夏珊珊女士,以餐饮供应链发展趋势为主题展开对话。亚洲渔港主要从事生鲜食材供应链的服务,行业深耕近20年,是水产行业中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

以下是招商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投资者与夏总的对话实录:

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优秀餐饮供应链企业亚洲渔港的董事会秘书夏珊珊夏总,来给我们做一个有关行业趋势、疫情后相关企业应对措施及未来发展的分享。这两年投资者对餐饮供应链非常关注,这个行业空间很大,亚洲渔港就是其中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在行业深耕了近20年。下面有请夏总就行业发展和公司经营做一些分享,以我和夏总对话的方式进行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亚洲渔港的主要业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发展史吗?

夏总:大家好,我是亚洲渔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夏珊珊。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生鲜食材供应链的服务,公司发展时间比较短,大概十几年,比起水产行业发展算是后生力量。这几年我们在努力的奋进中,现在有机会能在资本市场和大家有一个交流,也是希望能有机会共同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主持人: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亚洲渔港的主要业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发展史吗?

夏总:好的。亚洲渔港公司是做标准化生鲜食材的研发、销售、配送服务的生鲜食材品类供应商。公司覆盖生鲜餐饮食材的研发、生产、销售、配送等全产业链的供应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的研发以自主为主,生产加工以委托加工为主、自主加工为辅,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仓配以自建仓配体系为主、第三方服务为辅,以这些来共同贯彻业务覆盖的上下游环节。我们过去和未来的业务定位,主要是以餐饮领域的生鲜供应中的水产品类为主。

主持人:您能从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简单回顾一下速冻食品行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吗?在这一过程中,餐饮行业的变化是否对供应链产生了很大影响?

夏总:单纯从速冻食品角度看,我觉得餐饮行业发展是速冻行业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之一。结合我们公司的业务扩张脉络看,生鲜速冻食品在国内发展初期以原材料、基础产品为主,比如肉类初期是冷冻牛羊鸡肉,米面初期是冷冻馒头。随着国民口味多样性和需求变化,餐饮对标准化食材要求增加、工艺的提高,推动了速冻食品向上发展。这一发展的特点是:从粗加工到对深加工需求增加,对产品工艺复杂性先进性、产品生产中的质量安全管控、以及服务体系高标准等要求都在提高。所以我觉得中国餐饮行业的大发展,推动了中国生鲜食材冷冻食品行业向上发展的趋势。

从亚洲渔港的业务来看,我们觉得中国餐饮标准化食材是从西餐舶来的,因为中国整个餐饮结构大的标准化业态开始,是从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之后,中国餐饮市场看到了把口味、菜单做到一样的标准化菜品能被消费者接受,不同地区的餐厅可以卖同样的东西。中国人吃东西在乎口味,地大物博人口多因此口味变化有多样性。以前厨师调出来的口味决定了很多餐饮的定位和等级,但肯德基麦当劳进来后对中国餐饮起了很大的推动,让中国市场看到了一种可以快速复制的餐饮形式。

本世纪初,洋快餐的快速扩展推动了中国类似餐饮业态的萌生,中国人口多但吃得起昂贵的肯德基的人相对较少,于是推动了一些平价本土洋快餐的出现,以及标准化食材供应领域的发展。亚洲渔港就是从这一领域切入到标准化食材来的,最早是2004年从西式快餐的西式炸虾开始做。随着餐饮行业的不断发展,中餐的标准化程度开始有了萌生,甚至有了规模化的扩张。2010年后,中餐标准化产品不断出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即日趋对标准化需求量变多。

主持人:速冻行业有几个大的品类,您能比较一下各品类在生产、销售、客户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其中海鲜品类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夏总:我们公司看产品,一般看生鲜大品类,大致分为蔬菜、米面、肉禽、海鲜等,没有单独的产品比较。从大品类来看,蔬菜保质期短,属于大众消费品,米面也是。肉禽是单一品类,主要是一只鸡、猪、牛的各部位怎么去划分的问题。

海鲜处于生鲜类的金字塔顶端,在全世界的概念中都是高端的蛋白质品类,品类相对更多、划分专业度更高。举个例子,做牛肉的企业就是划分牛肉,一张牛的图片看牛的各个部分,再如何切分。但海鲜品类划分可能要拿世界地图来看,受制于原料产地,导致品类繁杂,每个品类都有较高专业度要求,这就会出现很多加工的企业可能做虾不做鱼、做鱼不做虾。公司之所以深耕海鲜十几年、专注于这一品类,是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复杂,产品有广度和深度,发展有更大空间,值得我们去做深做广

主持人:下游客户中,家庭消费、大型餐饮、小型餐饮这三类客户在选购需求、采购决策上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这三类渠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宜家是亚洲渔港的最大客户,它的采购要求和其他客户有什么不一样?

夏总: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还是很不一样的。家庭消费以感性消费为主,个人受广告、口味、热度、网红经济等众多因素影响,再决定购买。餐饮端以理性消费为主。大型餐饮更关注产品本身工艺、标准化程度、供应链各环节是否合法合规、服务是否高效等,关注是否支持集中采购、分店配送、口味标准化可复制、出餐简单速度快等。小店的要求则实在一些,主要是以物美价廉、是否送货上门为主。

未来的趋势,我们觉得餐饮端会日趋进入连锁化。随着消费者对安全标准要求提高,推升了标准化管理需求的提高,大家会逐渐放弃没有规范管理的街边产品,慢慢地去有标准化管理的餐厅,对其信任度增加。

宜家是公司从14、15年开始合作的,它是非常典型的关注标准化的客户。宜家不止选择产品,更重要是选择产品背后的供应链。宜家对供应商的选择有国际高标准资质审核,不仅会审核生产企业,更会审核我们的原材料采购来源、管理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工艺配方中所有的原辅料资质、甚至仓储物流服务等。我觉得宜家能代表全球未来餐饮要求的最高标准,它不止关注产品,更关注整个食材供应链的品质化。宜家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合作也体现了对我们企业在行业中的认可。

主持人:从食材的供应来说,物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冷链应该说是送达客户的这个很重要的方式,这几年也在加速发展。过去几年冷链配送经历了哪些阶段?是否有什么新变化?

夏总:冷链是制约生鲜食材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才开始有突飞猛进变化,我们公司的感知也很明显。公司从第一款产品到现在为止,持续关注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的重要性。生鲜食材销售受制于物流影响,大概十几年前的行业状态是:钱收回来了,货配送不过去或需要很长时间送达,比如订单下达了一周多才送到,那时生鲜食材执行的是非常粗放的冷链运输方式,叫零单配货,比如一个有冷链货车的司机在集散地等待配货上门,可能一车拉什么司机说了不算,但运输时间、在哪里停、卸货由司机说了算,因为司机自己要评估成本,货主则需要蹭他的车。

我们公司的物流是自主经营,自己规划线路、组装配送,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冷链物流发展初期不健全,当时只有发达城市能看到生鲜食材。目前随着发展,冷链生鲜产品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游扩张能力变强,食材领域有了很大空间。冷链物流行业给生鲜食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促生了生鲜食材领域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生鲜食材领域的发展反向也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其专业化。

主持人:您觉得公司这边有哪些提高运单时效的经验?

夏总:我们公司应该是行业里这方面比较前瞻的企业,我们在乎冷链可能和公司创始人也有关系。公司创始人自主创业前就职于某知名雪糕公司,其个人对冷链物流非常看中。他非常清楚冷链物流作为一个保障型的支撑体系,对于产品业务能够做的多广,起着非常大支持作用,所以我们公司从很早期开始就已经创建了自己的物流团队,所有线路安排都是自主经营。

举个我们业务的例子,很早的时候,别家在拼车时我们已经是包车,整包下来把物流成本降低。比如我们包了车发往北京,同时为了控制物流成本又会反向推动北京地区的销售,尽快去形成销售订单,根据订单组织情况去设计该线路货品如何组装、客户如何落点、提货等。用自主业务管理来提升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其他企业物流配送受第三方制约多,寻车、发车、落货都受制约。我们则让车去哪就去哪,让车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让车在哪停就在哪停。做到物流调度规划安排,从而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主持人:我们下游的客户,尤其餐饮的客户在今年的疫情的影响之下,一季度应该说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刻,但是随后我们也看到一些连锁餐饮在逆势开店。您观察到的疫情后中小餐饮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连锁餐饮扩张给公司带来哪些机会,公司要做哪些布局?

夏总:疫情对餐饮、食材行业都有较大冲击,深刻考验企业规划是否合理、内控是否严格、抗风险能力是否强等。今年一季度餐饮相关行业都不好过,整个经济也有非常大的冲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有了新认识,行业可能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现状来看,餐饮行业真正面对风险时,抵御风险强的一般是连锁,街边单店抵御风险能力则很弱,中小店有房租等开店成本压力,呈现出倒闭潮。

我觉得中小店未来大的发展趋势有两条路,一种就是直接关店,另一种是加入到连锁餐厅的队伍中,从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来看这应该是一个趋势。从需求角度看,推动这一趋势的助推力是消费者认知的变化,过去大家习惯去餐厅吃饭,疫情使大家对食品安全有了新认知。更多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流时,会认识到标准化的安全高于自主加工,需求反向推动标准化。

疫情冲击后,未来会有几个形式。一是产品生产监管会变强,淘汰一些加工能力不强的小企业。二是给加工能力强的企业机会,是产品端优胜劣汰、行业重组的过程。

主持人:水产品类在海外的食用比例以及发展历史可能会更久一些,公司有没有观察过其他的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的发展历程,有一些消费习惯和优秀案例可以分享?

夏总:亚洲渔港过去这些年没有做过出口业务,相关经验少,主要是内贸业务。单纯从中国发展趋势来看,深加工产品市场在中国会越来越大。根据我们的国外调研,在欧美、泰国、新加坡等地深加工是消费主流产品。可能这些地区生活节奏快,对家庭快速烹饪有需求,对标准化食材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大家会习惯购买深加工产品。从一些国际贸易数据可以看出,欧美、日韩等地是深加工主要进口国,和当地的饮食习惯和认知度有很大关系。从近年消费市场趋势来看,中国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大家生活节奏快,烹饪水平不高,中国未来深加工市场会日渐趋同于国际主流,呈需求增长趋势。

主持人:您觉得未来餐饮供应链行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刚才没提到过的趋势?

夏总:我觉得未来对食材企业来说,会对几个环节要求越来越高。一是产品研发越强的企业会越有机会,因为当更多的人或是让更多的市场给了这个领域机会的时候,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餐饮食材来说,会要求产品的工艺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多样化,食材种类越来越多,复烹难度要越来越低。二是生产加工领域,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监管越强效率越高的企业发展机会越大。三是供应链服务质量服务越高企业发展机会越大。从整个生鲜发展潜力来看,还有很大市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了近4.67万亿,按照食材原料的比例来看的话,成本占比高,未来餐饮连锁和标准化是趋势。

主持人:因为很多投资者对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和产品不太熟悉,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公司有哪些经典产品,有什么方便的购买渠道?

夏总:亚洲渔港这么多年主要还是专注于B2B,以B2B为主。2020年开始有B2C试水,在我们的京东、天猫旗舰店可以看到零售渠道销售的产品,大家有机会或者喜欢的话可以去感受一下。从核心产品看,我们最在乎产品力的建设,关注产品工艺开发、外观专利保护。典型产品有蝴蝶虾、凤尾虾等炸虾,是公司的领先产品,我们是行业内较早做炸虾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也是国内主流连锁餐饮的首选主品,主要是西餐。无论是产品工艺、加工工艺,还是外观,有很多都是我们独家的专利技术。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产品,蒜蓉粉丝扇贝,近几年风靡了中餐市场,我们线上旗舰店也可以买得到,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

主持人:宜家是公司的重要客户,它的哪些产品是公司供应的?

夏总:这个可能涉及协议的问题,不便透露。我们跟宜家已经合作很多年了,宜家对它的餐厅要求非常高,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大家以后有机会来公司或大连参观的话,我可以请大家到我们的味道研发中心品尝公司产品,也可以看一看这些年为很多客户定制研发的产品。因为我们主要是做B2B的,很多投资者或者说市场对我们产品的识别度不太高,毕竟我们的产品构成菜品之后,不能贴着商标出来,所以说可能只有你看过了感受过了,才能有一个比较切实的感受。那就给大家留个悬念,如果将来有机会或者大家感兴趣,可以来公司做客,到时候我带大家去品尝一下我们产品部上千个SKU产品。

风险提示:

1、疫情对短期业绩的冲击。部分门店受人流降低影响,可能短期承受一定压力,进而波及公司业绩。

2、行业竞争加剧。对于高盈利、高回报的模式,随着需求上升,可能有更多竞争者进入。

参考报告

1、《春生遍野,克危寻机:食品连锁业态深度报告》2020-04-27

作者风采

杨勇胜: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武汉大学本科,厦门大学硕士,西方经济学专业,11-13年就职于申万研究所,14年加入招商证券,8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

于佳琦:南开大学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硕士,CPA,16年就职安信证券,17年加入招商证券,3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

李泽明:四川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17年就职国泰君安证券,18年加入招商证券,3年消费品研究经验

田地:复旦大学本科,复旦大学硕士,20年加入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团队传承十五年研究精髓,以产业分析见长,逻辑框架独特、数据翔实,连续14年上榜《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最佳分析师排名,其中六年第一,2015-2017年连续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18年获得水晶球评选第一名,2019年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三名。

附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