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文进玲玉 2021-10-26
定向点金 金宝
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为检验行业技术型期刊,汲取众多行业专家精华,采编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追踪行业发展动向,注重临床应用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追踪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搭建检验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各类企业、各级医院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
61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 | 杜晶晶

审核 | 公志华

单位 | 山西白求恩医院

晚上夜班,收到来自儿科一份新生儿患者的血生化标本,离心后发现标本溶血比较严重,我心想标本溶血肯定会使钾离子和一些酶的检测结果假性升高,于是立即联系临床,希望能重新采血。

但是护士反映孩子小,血管细,非常难抽,已经抽了两针,想看看结果如何再决定是否重抽,我也就抱着试试的想法,把标本进行上机检测。

结果和设想的一样,血钾出现危急值,心肌酶异常升高,马上联系临床,和医生解释原因告知必须重新采集标本,以下为该患者溶血和非溶血标本结果的比较:

图片

在实验室工作中,溶血是血清生化标本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临床沟通,解释溶血干扰检测结果的原因,进行了仔细研究。

经查阅文献发现,溶血标本对生化检测项目干扰存在多种机制:例如红细胞破坏后,细胞内容物释放,使血清浓度升高;血红蛋白的颜色可以干扰光学检测,使431~555nm波长附近的吸光度明显上升;细胞释放的内容物与试剂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均可对结果产生干扰。

于是我查阅资料,从溶血对各生化项目干扰方向、干扰程度和干扰机制这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内AST是血浆的38倍,溶血后从细胞中释放入血[1]

2.肌酸激酶(CK):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中含有腺苷酸激酶(AK)释放入血清,AK是使ADP与ATP之间相互转化的酶,测定CK时,磷酸肌酸与ADP在CK作用下转化为肌酸与ATP,AK致使ATP浓度升高的速率更快,使CK假性升高[2]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随CK升高CK-MB亦升高,同样受到AK影响。

4.乳酸脱氢酶(LDH):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中LDH是血浆的180倍,溶血时从细胞中释放。

5.铁(Fe):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主波长为570nm,除血红蛋白吸光度的影响,血红蛋白中Fe2+会被检测试剂中的氧化剂成分氧化为黄色Fe3+,从而对两点比色法检测造成干扰。

6.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UIBC采用Ferene法,溶血后血红蛋白中Fe2+干扰缓冲液中Fe2+浓度,使UIBC结果假性升高。

7.酸性磷酸酶(ACP):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中ACP活性是血浆的67倍。

8.γ-谷氨酰转移酶(GGT):

正向干扰,中度溶血(++)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在415nm处具有最大吸收,检测范围分别在320~450 nm和540~589 nm之间,GGT会受到影响。

9.总胆红素(TBIL):

负向干扰,中度溶血(++)时即可降低。

干扰机制为:与溶血时血红蛋白竞争性地与偶氮试剂发生反应有关,其相应产物破坏偶氮胆红素使结果偏低,同时血红蛋白还可以被亚硝酸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干扰吸光度。

10.直接胆红素(DBIL):

负向干扰,中度溶血时(++)降低。

干扰机制:同TBIL。

1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向干扰,中度溶血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中ALT为血浆7倍,溶血后从细胞中释放入血。

12.碱性磷酸酶(ALP):

正向干扰,中度溶血(++)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在415nm处具有最大吸收,检测范围分别在320~450nm和540~589nm之间,ALP会受到影响。

13.总蛋白(TP):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TP的升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结合珠蛋白干扰所造成,另一方面可能与血红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内源性反应有关。

14.白蛋白(ALB):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释放到血清中的有色物质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使ALB分析浓度趋于增大,高于实际浓度。

15.磷(P):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溶血后RBC的磷脂进入血清被血清中磷酸酯酶水解,同时血红蛋白在340nm处直接干扰钼酸盐紫外分光光度法,造成血清无机磷浓度增高。

16.前白蛋白(PA):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PA检测主波长虽然也在血红蛋白吸收峰范围附近,但仅在“++++”溶血受到干扰,说明免疫透射比浊法在标本溶血方面的抗干扰能力较强。

17.钾离子(K+):

正向干扰,轻度溶血(+)即可显著升高。

干扰机制为:红细胞内钾离子是血浆22倍,溶血时钾离子释放入血。

18.尿酸(UA):

负向干扰,中度溶血(++)时降低。

干扰机制为:溶血后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可竞争尿酸检测反应体系中过氧化氢而导致结果偏低。

19.尿素(UREA):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溶血可使脲酶法和二乙酸一坞法光谱蓝色部分吸光度值偏高,使结果增高。

20.肌酐(SCR):

负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降低。

干扰机制为:苦味酸法可使结果假性减低,因易受还原性物质的干扰如维生素C、酮体等。

21.血糖(GLU):

负向干扰,中度溶血(++)时降低。

干扰机制为:GOD-POD法Glu测定原理,标本溶血后血清被稀释以及红细胞破裂后释放还原性辅酶中和反应过程中部分中间产物H2O2,使得反应最终产物醌式染料浓度降低,两方面影响因素综合导致Glu测定值偏低。

22.甘油三酯(TG):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为:与红细胞内含有一些低浓度的脂蛋白、胆固醇酯等有关。

23.总胆固醇(TC):

正向干扰,重度溶血(+++及以上)时升高。

干扰机制:同TG。

24.

溶血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钠离子(Na+)、氯离子(CL-)、镁离子(MG2+)、钙离子(Ca2+)影响甚微。

综上所述,轻度溶血即可对AST、Fe、CK、CK-MB、HBDH、LDH、UIBC、K+产生干扰,且随溶血程度加深检测结果逐渐升高。

若患者本身存在溶血性疾病、重复采样困难或患者情况危急时,此种溶血标本是否确实不符合待检项目的检测要求,我们检验科要怎么处理呢?

有的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装载溶血血清指数试剂盒,通过溶血指数试剂盒对标本进行校正,从而解决标本状况判定中存在的不客观性、不一致性等问题。

2018年发布的《临床实验室标本溶血检测与应用专家共识》也明确指出通过溶血指数(HI)划分溶血等级,建立血红蛋白对检验项目干扰的量值关系,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标本溶血程度客观评价手段。

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明显溶血的标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重新采集标本或对溶血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备注引起临床注意,有条件的检验科可通过溶血指数试剂盒对标本进行校正,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采样操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提高服务质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侯春瑛,王志新,赵利斌.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2(10):8-9.

[2]罗祖军,邹德学,王强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2879-2880+2883.

END

转自:检验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