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活过来了,他们功不可没。

 fentouge 2021-10-27
最近一两年,围绕考古、文物、国宝的话题越来越多。
 
前有湖南女孩以省高考文科第四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热议。众声喧哗间,女孩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入学后表示将继续从事考古研究工作。

Image

后有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大量重要文物。那些被发现的青铜神树、面具、大立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哪怕不是亲临现场,也能隔着屏幕感受那个时代的传奇历史。

Image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文物研究」是一个离生活有些遥远的命题。
 
它神秘、厚重、宏大。
 
可不知为何,相比现代娱乐生活方式,有时我也会选择去博物馆走走,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Image

我会看着馆藏的文物,开始走进一场关于时空的遐想。如果去旅行,也会到当地博物馆看看,去感受一座城市的历史厚度。

Image
 
每次看到喜欢的文物,也会拿出手机拍下来,有的会收藏到专门的相册里,偶尔拿出来翻阅一下。有的则会发朋友圈,将自己对历史的见闻与朋友分享。

Image

01

那些每天乐于在博物馆拍摄的人们,是怎么看待拍文物这件事的呢?

赵震是一名文物摄影师。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拍摄兵马俑和馆藏文物。

曾在《国家宝藏》看过他的讲述。从1997年至今,赵震一直守护着兵马俑,拍摄秦俑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

可以说他的工作日常,就是给兵马俑拍身份证。因为赵震,每一尊兵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档案。它们就像拥有户口本一样,穿越历史,与现实世界有了美好的连接。

“他们就是一支沉默的军队,在太阳的余晖下,那就是那个帝国的影子……”
 
在拍摄文物的时候,赵震会感受到它们仿佛在「呼吸」,仿佛它们有自己情绪,有待人探索的离合悲欢。

Image

有时看到馆藏的古时诗作,赵震也会为那个时代真挚的情感所震撼。
 
比如《饮马长城窟行》中,丈夫在绝望时不想连累妻子,想要让其改嫁,便写信道:
 
作书与内舍,劝嫁莫留住。
 
这是多么绝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Image

而妻子在回信中写道——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面对丈夫的「遗言」,妻子选择「以死明志」。
 
1600年后再读这首诗,我们会被古人情感的含蓄和内在的坚定感动得热泪盈眶。
 

或许这就是文物的力量。
 
而影像,作为传播文物内涵的载体,亦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情流露。
 
如果说丈夫和妻子,两人地隔千里,却见字如面。
 
那如今通过影像再看这首诗,虽时隔千年,却也见字如面。
 
Image

动脉影是一名博物馆摄影师。

在他看来,博物馆带给自己双重的快乐。
 
“一个是触摸历史的快乐,另一个是分享美的快乐。”
 
Image

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人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动脉影同样如此。直到当年6月,他重新走进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久违的「曾侯乙编钟」。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一套十分精美的编钟。

无论当下的时代发生过什么,这座编钟就是静静呆在这里,见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以及呼唤着它身上最为鲜活的生命力。

Image

当他按下拍照键,影像仿佛拥有让文物「永生」的力量,那些照片经过无尽地发散传播,最终得到历史的积淀。
 

我渐渐意识到,拍摄这些文物并非易事。
 
它不仅考验摄影技术的精进,也是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会全情投入到文物所处的时空,去体验和感受,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治愈自己的心灵。

02

在两位摄影师的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他们在摄影上有所钻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更可贵的,是他们对博物馆的热爱,对文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想象力。
 
这份「诚意」,彰显在由赵震动脉影拍摄的摄影作品里。

这件「云纹铜禁」乃春秋时期铸造。

Image
 摄影:赵震

它是被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采用的工艺是极为复杂的失蜡法,光看那细密错落的纹路,可想而知铸就起来有多难。
 
这种对工艺的卓越追求,被影像完美还原。尤其是在禁体的四周,有12条龙形怪兽。龙兽与禁体彼此依附,互为成就。而影像则将文物的威严和厚重感,纤毫毕现。

或许你听说过「马踏飞燕」,而这一典故的原型,是一个名为「铜奔马」的文物。

Image
摄影:

静静观望它,仿佛一匹汗血宝马就在眼前。
 
在影像的品阅下,它逐日追风,昂首嘶鸣。足下的飞鸟,则出奇地平稳。现代技术的对焦,让我们感受到古人伟大的志向,以及对力学工艺的精准把控。
 
下面这幅图是「辛追墓T形帛画」

Image
摄影:动脉影

透过影像对画面细节的清晰呈现,我们发现:顶端宽阔处,蕴含着红日、明月、神龙、神鸟,象征着天国。而中间的墓主人辛追即将故去,表情依旧高贵典雅,周围则是爱护敬重她的亲友为其送行。帛画底端,是地神守护辛追老人家可以早登极乐。
 
或许这就是古人无穷的想象力。

而影像,则将古代绘画技艺的超高水准,以及古人对往生的遐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青铜纵目面具」,出土于三星堆遗址。

摄影:动脉影
Image
摄影:动脉影

值得注意的是,面具上的眼睛是向外凸起的柱状。关于它的流传有许多,有人说这是外星文明,也有人怀疑是面具原型的甲状腺不太好。
 
实际上,我们的古人对眼睛便有一种虔诚的崇拜。通过影像,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威严正气,以及看穿世间万象的意念。
 
看完这些「国宝证件照」,我似乎理解了影像的意义。
 
影像,不仅在用光影的形式,去追溯和保留历史,它同时也在帮我们同过往对话,去感受古代先贤的思绪,从而为未来的生活指引方向。
 
同时,这些「证件照」的分享和传播,也让文物更加鲜活,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的庄严、大气、美学 风格。

是影像让古今人类悲欢开始相通,它打破了时间的屏障,构筑了历史的共鸣。

Image

03

如果说考古和保护修护文物,是考古学研究者的工作日常。
 
那对文物面貌的留存和传播,则是每个博物馆爱好者的追求。
 
就像上述两位摄影师,在欣赏的同时,他们会拿出手机将其拍照记录下来。
 
对他们来说,在逛博物馆的时候能拥有一款便捷又专业的设备,尤为重要。

走进明暗分明的博物馆,仿佛置身另一段历史时空,若想要用心记录,离不开手中的vivo X70 Pro+

Image

为何这么说?
 
因为「蔡司光学镜头」,便能在博物馆暗光环境下,让文物依旧能保持很好的清晰度和纯净度。

Image

再结合V1芯片和T*镀膜,以及出色的夜拍能力,便可让vivo X70 Pro+聚焦在文物面前,历史以它更为细腻的模样得以呈现,从而让更多人发现文物的细节,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
 
包括它在每一个焦段的表现力、出色的算法、对噪点的控制、对清晰度和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炫光和“鬼影”的处理,都是可圈可点的。

Image
Image

对我来说,能拥有一部可以用来「守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手机,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这个一切都讲求「快速」的时代,「拍摄文物」这件事,似乎是一件能让我们慢下来的事情。

慢慢感受文物身上散发的历史的魅力,品阅从它们身上散发的时光的气息。然后以史为鉴,指引未来的生活。

Image

vivo对影像的理解,不仅在于记录和留存。

更深层次上,是它对历史的追溯、文物的守护,以及文化的传播。

vivo X70 Pro+的拍摄下,那些尘封千年的文物愈发夺目,每一处都蕴含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亦见证历史的源远流长。

vivo X70 Pro+对细节的捕捉,更让我们惊叹文物身上精雕细琢的美感。

每一处能工巧匠,都被呈现地出神入化,让人感受到古人超凡的审美和内涵,从而被其外在的宏大和内在的气势所触动。

Image

最近,vivo x《国家宝藏 》的宣传片让我知道:

科技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影像则可以那些承载着过往叙事的文物,变得鲜活且熠熠生辉。

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你拍下来的文物,一次穿越古今的文化交流就此实现,让我们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源远流长。

Image

同时,《国家宝藏 · 展演季》已经开播(10月23日起,CCTV-3每周六19:30)

作为博物馆摄影爱好者,我们也呼吁更多人和vivo X70系列一起,用影像去记录和传承文化,从而参与到一场「文物守护」的行动中。
 
相信在vivo X70系列的帮助下,那些传世的故事和寓言,都会以定格的那一刻为原点,持续地传颂下去。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