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植物界—藓类植物门(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0-27

植物界—藓类植物门(下)

7.藻苔纲

下属:

藻苔目(Takakiales

藻苔科(Takakiaceae

藻苔科(学名:Takakiace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藻苔纲的一个科。藻苔科只有藻苔属(学名:Takakia)一个属,其下有两个物种,来自北美洲西部及亚洲中、东部。长久以来,藻苔属一直都处于地位未定,直至其胞子体被发现,才确认属于苔藓植物门。

本科及本属的学名源自于日本植物学家高木典雄,因为他是最早发现藻苔属植物的人。

藻苔属是藻苔纲中最原始的一属。高约0.51厘米,主要特点为具直立茎和匍匐茎,叶片深裂为24个指状裂片,裂片为多细胞组成的圆柱形;颈卵器裸露,单个或45个簇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多见于10004000米左右的高山湿润林地或具土岩面。该属有2种,即藻苔和角叶藻苔。呈明显间断分布,除日本外,尼泊尔、锡金、印度尼西亚、阿留申群岛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等多处有记录。1980年,中国科学家在嘎隆拉山口附近约4000米的冷杉林下采得藻苔,1983年在南迦巴瓦山又发现了角叶藻苔。

8.泥炭藓纲

泥炭藓纲,仅有一目一科,泥炭藓目(Sphagnales),泥炭藓科(Sphagnaceae),泥炭藓属(Sphagnum),约300余种,多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的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泽地区,

下属:

泥炭藓目(Sphagnales

泥炭藓科(Sphagnaceae

泥炭藓科,植物体较粗壮,疏松丛生,呈淡黄绿色,嫩枝尖端常带紫色。茎皮部具3—5层大细胞,表层细胞疏被螺纹,每个细胞具1—4个小孔。中轴呈粉红或棕红色。茎叶呈舌形,长1—2毫米,宽0.7—0.8毫米,先端往往较阔,具分化白边,常内卷;叶中上部之大形无色细胞密被螺纹,背面密被对孔,下部则具中央孔,螺纹不明显。每枝丛具4枝,2强枝,枝条表皮细胞具纹孔。枝叶呈卵圆形,长1.4—2毫米,宽1.1—1.3毫米,内凹,先端内曲呈兜形;无色细胞腹面具大形圆孔,背面则多为角隅厚边对孔;绿色细胞在枝叶横切面观呈椭圆形,位于叶片中部,背腹两面完全为无色细胞所包被。雌雄异株。雄枝往往带紫红色,雄苞叶大,呈阔卵形。孢子粉红色。外壁密被疣,直径为24—28微米。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四川、贵州等省区。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喜马拉雅地区、欧洲、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南北美洲均有分布。

泥炭藓属,泥炭藓纲泥炭藓科的惟一代表属。原丝体呈片状。植物体柔软,灰白色或灰绿色,高可达数十厘米而呈垫状生长。茎纤细,单生或稀分枝,表皮细胞大形,无色,有时具水孔和螺纹。叶细胞大形,无色透明,具水孔和螺纹加厚,间有狭长形的绿色细胞。孢蒴球形,成熟时紫黑色,盖裂,由柔弱、透明的假蒴柄自茎顶伸出。孢子四分型。在系统上为藓类植物的最原始分类群,约1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北温带分布较广。

泥炭藓植物习生于高山和林地的沼泽中,或经常有滴水的岩壁下洼地及草丛内。

泥炭藓植物可吸蓄为其自身重量的2025倍的水分,它在森林地区过分生长往往导致森林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缺乏药棉,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曾利用泥炭藓类植物的吸水特性代替棉花制作敷料。由泥炭藓和其他植物长期沉积后形成的泥炭,其1吨的燃料热量相当于0.5吨的煤。泥炭藓植物迄今仍为苗木、花卉等长途运输的最佳包装材料。

该属的中文名因其生态习性多见于沼泽地而曾被称作水藓。为避免中文命名上的混淆,现水藓一名专指Fontinalis属植物。

9.黑藓纲

下属:

黑藓目(Andreaeales

黑藓科(Andreaeaceae

黑藓目,其仅有一目一科。原丝体初期为分枝的丝状体,发育的原丝体为分瓣的片状体,基部生假根,紧贴于岩面的裂缝中。植物体黑色或紫黑色,密集丛生,垫状。叶片单层细胞,细胞多厚壁,具乳头,稀无。无中肋或有单中肋,稀具两条中肋。精子器具有长柄,生于芽孢形顶生的短枝上,其后由于新生枝而呈假侧生形式。茎卵器亦生于主枝的顶端。雌苞在受精后继续生长,苞叶成鞘状,卷筒形。有假蒴柄。

黑藓系高山或寒地小形藓类,石生或岩面薄土生,植物体棕色或棕黑色,丛生,但易散落。茎直立,全部由厚壁细胞构成,无分化的中轴,单生或分枝,老枝叶常腐朽脱落,新枝叶密集,茎叶细胞内含油滴。叶片直立,倾立,或一向卷曲,莲瓣状,先端钝或渐尖;中肋缺失。叶中上部细胞圆方形或扁圆形,中下部细胞渐呈长方形,细胞壁不规则加厚,壁上多数具乳头突起或疣。雌雄同株或异株。雌苞叶多大形高出,鞘状。蒴帽小钟帽状;蒴柄短,基鞘下部在孢蒴成熟时延长成假蒴柄,使孢蒴高出于雌苞叶之上。孢蒴成熟时4瓣或8瓣纵向全裂或半裂,但顶端仍相连接。孢子具黄色外壁,常具无色细密疣。

黑藓科有3属,中国仅有黑藓属1属。

10.黑真藓纲

下属:

黑真藓目(Andreaeobryales

黑真藓科(Andreaeobryaceae

11.长台藓纲

下属:

长台藓目(Oedipodiales

长台藓科(Oedipodiaceae

长台藓科(学名:Oedipodiaceae)是长台藓纲的一个科。

植物体丛集至疏松成束生长,高0.5-2厘米;原丝体叶状。茎单一或叉状分枝。茎基部叶小而疏生,上部叶大而密集生长,叶尖部圆钝;叶边平展或稍波曲,上部全缘,基部具纤毛;中肋单一,基部宽,消失于叶片上部。叶细胞圆六角形至长方形。雌雄混生同株。孢蒴近球形,具长颈部。蒴齿与环带缺失。蒴帽兜形。孢子被密疣。

1属。中国有分布。

12.金发藓纲

下属:

金发藓目(Polytrichales

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

金发藓,在酸性而湿润的针叶林林地,该种多成大片生长,并常与灰藓属或白发藓属植物混生。

外型粗壮而犹如松杉类幼苗,植物体高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茎有中轴的分化 ,基部有为数较多的红棕色假根。叶较硬挺,具多层细胞,腹面着生多数绿色单层细胞的栉片;叶边具粗齿;中肋宽阔,几乎占整个叶面。蒴柄红棕色,长数厘米。孢蒴为具四棱的椭圆形,台部明显。蒴齿64个。蒴盖扁圆锥形,蒴帽被多数金黄色纤毛。在酸性而湿润的针叶林林地,该种多成大片生长,并常与灰藓属或白发藓属植物混生。

植物体高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茎有初步输导组织中轴的分化,基部有为数较多的红棕色假根。叶较硬挺,具多层细胞,腹面着生多数绿色单层细胞的栉片,以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栉片顶细胞的横切面呈马鞍形;叶边具粗齿;中肋宽阔,几乎占整个叶面。蒴柄红棕色,长数厘米。孢蒴为具四棱的椭圆形,台部明显。蒴齿64个。蒴盖扁圆锥形,蒴帽被多数金黄色纤毛。

其染色体数多为 n=7,14 21

金发藓目包括 121属,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有其中 10属:仙鹤藓属(Atrichum)、扁蒴藓属Lyellia)、树发藓属(Mic-rodendron)、小金发藓属(Pogonatum)、金发藓属(Po-lytrichum)、拟仙鹤藓属Pseudatrichum)、长穗藓属(Pseudoracelopus)、拟金发藓属(Polytrichastrum)、小赤藓属(Oligotrichum)和穗发藓属(Racelopodopsis)。

远在11世纪中期,中国的《嘉祐本草》一书记载金发藓类植物(当时称之为土马骏)可用于清热解毒和利尿。在19世纪初期,欧洲人民用金发藓类植物作绳索和妇女的装饰品。50年代从金发藓中提取出二羟谷氨酸,还分析出此种植物具皂素。此外,金发藓类植物中还具有氨基酸、脂类和酚。

本目以配子体构造较复杂而被认为最进化的一类植物。但不少学者认为其蒴齿为细胞所构成,比由细胞壁所构成的藓类为原始,而与四齿藓目(Tetraphidales)和烟杆藓目(Buxbaumiales)等合并成线齿类,置于黑藓目(Andreaeales)和凤尾藓目(Fissidentales)之间。

13.四齿藓纲

下属:

四齿藓目(Tetraphidales

烟杆藓科(Buxbaumiaceae

四齿藓科(Tetraphidaceae

1)烟杆藓科

烟杆藓科,分类下有13种。

烟杆藓,烟杆藓科,烟杆藓属。一年生小型植物,植物体细小,基部具长的假根,呈黄褐色,疏松,交织,原丝体宿存,长丝状具不规则分枝,呈淡绿色,往往与假根交织呈毛毡状。茎很短,埋没于附着的土层中。下部叶片细小,呈卵圆形、椭圆状舌形,边缘细胞突出成粗齿;上部叶片较长大,呈宽卵圆形,边具粗齿,或不规则的长纤毛,中肋缺如。叶细胞排列疏松,呈椭圆形或六角形,无绿色素,呈黄至灰白色,雌雄异株,雌株往往呈卵状椭圆形,高0.53-0.55毫米,具5-6枚叶;颈卵器2-4枚丛出,顶生,较粗壮,颈部短,肥厚,长120-138微米,宽30-39微米。雄株比雌株更短小,高0.11-0.14毫米,仅具1叶片,弯曲呈蚌壳状;精子器单生于叶腋,形小,近于球形,自顶端或侧面裂开。孢子体较大,高8-19毫米;蒴柄伸长,粗壮,肉质,赤褐色,长3.8-9毫米,密被粗疣。基鞘部肉质,肥厚,呈褐色,长1-2毫米,由具苞叶的茎部构成,叶的纤毛和假根密集交错,成毛毡状包被于外。孢蒴的台部短,直立;上部稍倾斜或平列,呈卵状长椭圆形或圆柱形,长4-8.2毫米,宽1-2.7毫米,背腹对称,周围具凸出的分界线,将蒴壶部分为异形的两半;上半(背面)淡黄色,膜质,扁平而稍凸出,具规则排列的赤褐色斑点;下面(腹面)橙黄色或赤褐色,膜质,肥厚,膨胀凸出,两面均具光泽;近蒴口部狭缩成短圆柱形。气孔着生于颈部,显型,孔口具2枚细胞。前齿(假环带)不发育。蒴齿两层;外齿层膜质,质硬,尖部具齿裂,由4-5列细胞构成,带褐色,不因水湿条件变化而运动;内齿层高出,膜质,质软,灰白色,合成管状,具32条隆起的纵褶。孢子多,形小,近于圆球形,平滑,黄绿色,直径5.5-9微米。

多生长于海拔3200-3800米一带高山针叶林下,生于腐倒木上或枯立木上。产自香格里拉、德钦、泸水、贡山等地;在四川、西藏、陕西高山有分布,为我国西南及秦岭山地所特有。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马尔康县高山云杉林下。

2)四齿藓科

四齿藓科,植物体纤细,密集丛生或散生,呈淡绿、暗绿或带红棕色,无光泽。原丝体呈丝状,易凋萎,或呈片状及棍棒状的原丝体叶,往往宿存,聚生于植株周围。茎直立,单一,稀具分枝。叶疏生,排成3—5列。叶片呈阔卵状或长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全缘或具小圆齿,叶片单细胞层;中肋单一,长达叶中上部或在叶尖稍下部消失,有时细弱或缺如。叶中上部细胞绿色,呈多角状圆形或不规则菱形,六角形或长方形;叶基部细胞呈狭长方形,细胞壁均平滑。雌雄同株异苞,生殖器顶生;雄器苞呈花状张开,具丝状配丝;雌生殖苞呈芽状,无配丝;雌苞叶较茎叶长大,呈卵状披针形。蒴柄细长,直立或中部折曲。孢蒴呈长圆柱形或卵状柱形,直立,对称,蒴壁平滑。环带缺如。蒴齿由多层细胞构成,成熟后裂成4片,齿片成等腰三角状锥体形,外层细胞壁厚,内层干缩成纵纹。具蒴轴,与蒴盖不相连。蒴盖呈圆锥体形,单细胞层。蒴帽长圆锥体形,往往具纵长皱褶,无毛,基部成瓣状深裂。

本科有2属,分布于泛北极地区。中国多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在西南及台湾高山寒地针叶林地区也有分布。多生于林内腐木上、枯树桩上、阴湿岩壁下、岩石裂缝处或洞穴口处,也见于高寒山区冻土上或泥炭土上。此2属中国均有记录。云南仅有11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