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话本评书里有几大常用招数,拖刀计是其一,此外还有回马枪、撒手锏之类。 这种招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败中取胜,用绝招之前先要卖个破绽,让对手觉得有机可乘,然后再用自己的兵器一击致命。用刀的就是拖刀计(比如关羽),用枪的就是回马枪(比如赵云、罗成),随身携带着锏当短兵器的就用锏(比如秦琼)。 拖刀计的创始人(或者说最早发扬光大者)感觉应该是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战黄忠不胜,便暗中寻思用拖刀记赢他。
《水浒传》中的关胜,就是关羽的宋朝翻版,他在打败圣水将军单廷珪时使用的也是拖刀计,
拖刀计的特点应该是背身对敌,呈现逃跑态势,既然是逃跑不可能举着大刀,只有拖着最省力,至于刀是不是碰到地面不好说,碰到了更省劲儿,但会增加摩擦力,马会比较累。 从某种意义上说,拖刀计跟回马枪、撒手锏都已不仅仅是对一种武功招式的描述,而是一个成语,都是指某种能够取胜、特别是败中取胜的手段。 虽说这三个词都有败中取胜、突然袭击的意思,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回马枪,侧重于折返杀回,一般比喻突然折返,再次行动,令人措手不及。(强调的是折返突袭。) 撒手锏,侧重于秘密绝招,比喻使用绝招令人猝不及防。(强调的是冷招和绝招。) 而拖刀计的比喻含义,连现代的字词典上都没有特别明确的解释。 个人感觉,拖刀计重点在于一个“拖”字,拖是下垂、拖沓、松懈、落败的含义,可就在突然之间,刀又高举起来,反手就是一刀,置对手于死地。它所强调的是先示弱、再用强,比喻先给人以落败服输松懈不堪的假象,随后再予以突下死手的致命一击。 拖刀计占一个“计”字,它的计谋色彩更重,实施起来比回马枪、撒手锏更像一个部署周密的完整计划。 刀,本是最锋利最张扬之物,本应锋芒毕露,却被拖行于地上,明晃晃的刀锋被尘土埋没,由极阳变极阴,转瞬间它又恢复本色,则又由极阴转为极阳。 一切有着强烈的兵法意味:强而示之弱、能而示之不能,先软后硬,先弃后取,趁敌麻痹大意突下死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