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点摘编

 skysun000001 2021-10-27
图片


选摘论点目录

1. 《红楼梦》:纸上有声

2. 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

3. 医疗大数据的价值、风险与法律规制

4. 抓住窗口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5. 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01
《红楼梦》:纸上有声
 刘勇强在《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6期撰文指出,“纸上有声”是太平闲人张新之对《红楼梦》中大量存在的声音叙事现象的形象概括和精辟总结。《红楼梦》充分挖掘了人物的声音标记,将其作为人物刻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红楼梦》中,人物出场往往伴随着声音描写,即使有些人物的出场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要。不但如此,不同人物,还会形成不同的声音场域,比如,贾母身边的声音场域总是充满了其乐融融的气氛。声音描写还与人的命运、与作者的态度息息相关。曹雪芹在小说的情节流程与小说结构中,也大量加入了声音描写,为叙事增加具有表现意义与调节功能的声音元素,使故事的发展具有全要素的特性,叙事效果更加饱满。声音融入了叙事,不但有助于还原现场的音效情形,还从一个特殊角度,彰显文本内在的情感线索,并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红楼梦》的声音描写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艺术表现也可圈可点。《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声音的敏锐感知与表现能力,在文字性视觉文本中,加入大量可以唤起听觉联想的声音描写,从而赋予了文本形、声、情、义全要素的文本特性,形成了视觉化与听觉化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与表现力。
02
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
董洁、孟潇、张素娟等在《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24期撰文指出,开放式文化教育背景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基石。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促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应加强基金项目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学校和企业双向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建立技术经纪人资质体系。风险投资机构应开辟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中以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中国在学习和借鉴以色列科技创新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中以双方的创新创业合作,建立中以创新创业合作模式。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文化交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计划、国际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中以双方深度学习两国文化,通过增加资助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科研人员去以色列学习的机会,搭建文化、技术合作平台等方式学习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理念、前沿技术、企业运作方式、成果转化模式,通过学习完善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中国的前沿技术国际合作能力。二是打造创新科技园,促进创新主体融合。
03
医疗大数据的价值、风险与法律规制

吴何奇在《科技导报》2020年第23期撰文指出,作为“互联网 健康医疗”命题下的核心构成,随着运行数据的分级管理、分析能力的不断跃升,无论是对医疗服务效率、质量的提高,还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抑或是在未来通过智慧医疗模式惠及全民,医疗大数据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价值与日俱增。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在其赋能健康医疗的同时,围绕数据使用与保护的议题所呈现的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糅合与冲突的现实图景。中国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机制方兴未艾,患者隐私保护立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解决数据使用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释放数据的潜在价值,是大数据时代医疗领域不可回避的挑战,也是中国信息立法亟待应对的现实问题。对此,必须建构适宜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数据法律规制,在理性定位医疗大数据的基础上,弥合现行数据规制的不完备性,引入开放灵活的数据使用规则并推动数据去识别化标准的形成,既要保证数据使用的前景,也要维护公民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的神圣不可侵犯。

04
抓住窗口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黄石松、伍小兰、李龙在《前线》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面临的基本国情,也是贯穿21世纪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被纳入法治轨道,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所有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既是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的窗口期,也是未雨绸缪迎接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战略储备期。一要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全局的、积极的视角来重新思考老龄社会治理的战略布局,主动以制度变革适应人口结构变化。二要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要着力推进健康老龄化,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05
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龚群在2021年1月18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