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方能“得”

 下乡进城 2021-10-27

“静”方能“得”

古语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至理名言也!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荡灭偏安江南的东晋,完成南北一统,再造朗朗乾坤。大军出征前,他豪情万丈的对反对攻晋的大臣们说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放眼望去,那锦绣江南似乎已是囊中之物,插翅难飞了。

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秦军却在洛涧被晋军迎头痛击,溃不成军,兵锋被狠狠顿挫。连之前骄傲的苻坚也信心动摇,慌了神。当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挺进,便和幼弟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苻坚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旌旗昂扬,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只见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掠过,影影绰绰,像无数士兵在列阵以待。顿时大惊,不住跟苻融感慨晋军的强大,出征前的豪情似乎都已坠入那洛水中,一去不复返了。果不其然,秦军在淝水一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苻融战死,苻坚身受箭伤率残部逃回北方,百万大军仅余十之一二。撤退途中,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只得饥寒交迫,日夜兼程逃亡,狼狈之状,可见一斑。这一战不仅使得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东晋能够继续苟安于江南,更是给后人留下了“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两个成语,形容人面对险境时的张皇失措、进退失据。再联想苻坚出征前“投鞭断流”的豪迈,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吊诡。

淝水之战

转过头来看看东晋这边,当得知前秦大军压境时,都城建康一片震恐,晋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其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临行前,谢玄向谢安问应敌之计,谢安神情自若,毫无惧色,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随后默然。谢玄不敢再问,自己出征后,让好友张玄再去请教。谢安遂带着张玄去自己位于山间的一处别墅游玩,谢安平常棋艺不及张玄,但这一天张玄心慌,因此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就对陪伴其身边的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了”。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授机宜,丝毫没有大战即将到来的紧迫感。过了一段日子,谢玄等人在淝水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旁边,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问他情况如何,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一切都是那么成竹在胸,这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真是令我向往万分。当然也有个小插曲,当一起对弈的客人走后,谢安难掩心中的激动,高兴地跳起了舞,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国家危急时刻,可能他的内心也是波澜壮阔,忐忑不安的,但是他稳住了,用他可能“装”出来的沉着冷静稳定了人心,掌控着局面,取得了最终胜利。苻坚先狂妄再消极最后到悲观,谢安先冷静再沉着最后到狂喜,细一对比,不得不感慨历史就是那么曼妙。从他俩身上也可以总结出一条历史经验教训,那就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每临大事有静气”,唯有心静,才能临事不惧,以静制动,成就一番伟业。

要想修炼这样的静心功夫,又谈何容易呢?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求学时的一段轶事。每到闲暇时刻,他总会特意到长沙最喧闹的街头读书,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涵养静气,不为外界喧嚣所干扰。想必这番锤炼效果是不错的,因为毛泽东同志能够在华夏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带领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建立起新中国,胸中没有一番坚韧的静气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壮举的。

毛泽东街头读书铜像

联想自身,却仍是浮躁太盛,静心功夫太差,于公于私皆然,使得生活徒添许多烦恼。人须还在事上磨,历事才能历心,只有在烦事、难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耐得住几回雨疏风骤的打磨,才能将内心锤炼得豁达成熟,充盈浩然静气。唯宁静方能致远,希望自己今后也能练成一番静心功夫,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动摇,即使狂风骤雨袭来,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从容,沉着应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千磨万击还坚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