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世故(38)----命运掌握自己手中吗?

 足下开始 2021-10-27

人情世故(38)----命运掌握自己手中吗?

    吕蒙正他曾在《破窑赋》中写道:“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当一个人难以得到时机,而且运气较为差劲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无论多有本事,都不可能顺风顺水,而是磨难重重。另外,一个人一生能吃多少,能得到多少的事物,都是早有注定的,一切都是不能够改变的。就像是一位学生,他只能够控制当下的情绪,让自己去拼命地读书。可是,他是否能用一分付出,换来一分收获,这就得看人之命运了

    在很多人眼中,人上了一定的年纪,终究还是要信命的。因为人之命运就是一个定数,而人的努力,只是为了去触碰这个定数而已。就连复旦的某一位哲学教授也坦言,到了40岁之后,要是人不信命,还信力,就证明这个人的觉悟不够。对此,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过分相信命运,而不相信人力,是否过分消极了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命运是由上天所塑造的,可它能够有着怎样的走向,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大自然造就了每一种不同的生物,也造就了无数的人类,但它并没有让每个人的命运都相同,而是遵循每个生命本体的选择。《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他年轻的时候被某相士说中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别人说得分毫不差。每当他想到相士的话时,他自己都感觉到人生无望了。可是,在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最后还是重振旗鼓,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顿悟出了这么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这一生所有的福气,都是源自于自己的内心。而只要人之内心发生了改变,那么人自己的命运轨迹就会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对此,袁了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既然人活着,就不能够过分消极,而是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能改变的一切,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

    还是那个问题,人的命运真的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吗?我想,可以从这两点去看,如果你还没做这件事,那么你就努力去做,让天道酬勤的理念为你加持。可如果你已然做完这件事儿,而且已经尽力了,那我们就把结果交给上天,把顺其自然交给自己。这便是我们常言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义。

    孔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此话孔子基本是以十年为一个时段,对人生作了等长划分。  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到五十岁,就该“知天命”了。“知天命”的年岁,既是人生在经历“而立”、“不惑”这两个十年后的自然延伸,也是其后的一个必然递进,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过去,我对“五十知天命”的含义比较模糊。什么是天命?为什么五十岁才知天命?

    “天命”,似乎是人对社会规律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比较主动的把握,也包括人们对自己人生命运的基本界定。人在经历了风雨磕绊的五十年后,自己最终能达到什么目标,是龙是虫,心里终于有数了,便将一切归功或诿过于“天命”了,便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我此生没有“鸿鹄之志”,所以也就没有过多的渴求、等待、失望与焦虑。对于“天命”,似乎早就知晓了。人要不知天命,是件很可悲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到了五十岁明明仕途已基本走到头了,可偏偏还想再往更高的层级爬,因为超出了“天命”,超出了可能,所以活得很辛苦。

    “天命”,也许说白了,就是不较劲,就是了解自己,顺应规律。别老在那里抱怨,世界对不起我呀。认“天命”并不意味着消极和颓废:既要积极作为,也要顺势而为;既要对某些不适时宜的目标定位作出必要的调整,也要把能够作为的人生追求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实现人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知天命”也许就是知“中道”,“五十之道”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性情感藏于内心,尚未显露;二是无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庸是选择、采取、使用的意思。概义是,君子在思想、言行上不能偏于极端,而要执其两端,做到恰到好处。

    进而想想,人生究竟以何为止境呢?立功、立德、立言,立功而得物质回报,立德而有荣誉地位,立言而成内心修养。这三者也是无止境的啊。于常人,其实这三者也并不缺乏。以工作换薪水,以勤劳养自身,以剩余价值奉献于社会,此谓之功;克己守法,尊老爱幼,与同事邻里互助、和谐,此谓之德;世事无常而有内心坚守的原则,众人趋之若鹜而有不同别人的看法,此谓之言。这样说来,虽然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自我欣赏的嫌疑,但独善其这样说来,虽然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自我欣赏的嫌疑,但独善其身,不亦君子之道乎?  夕阳西下时,我静坐书舍,手捧《论语》,念念有词。心中的困惑如清风吹雾般的逐渐消散,泛出以往少有的淡定和享受的神情

    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道,道的状态是“虚”“静”的。人一出生时,“赤子”时期依然还是虚的,静的。但面对世事的纷争搅扰,“为道日损,为学日益”,纯粹的人心人性被污染,人心变得多重,人性变得复杂,欲望与日俱增,有限的身体能量跟不上人的无限欲望,于是发生病变。因此,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把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致的境地,返朴归真,返回到“赤子”般的无忧无虑状态,不要自作主张,给身体添加不必要的外力干扰,要相信自身的本能和力量。

    老子的治病处方可以简述如下: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身体自然不例外,好的和“不好”的本是一个整体,它们供职于大脑这个总司令麾下,各尽其责,也因为尽职而生存,共同维护着人体的正常运行。但当“总司令”有所偏瘫的时候,好的和“不好”的就面临着超负荷工作的压力,相生相克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因而发生病变。而这个“偏袒”就是欲念、妄念、病念。因此,去欲念,消妄念,除病念,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