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阿等一 2021-10-27


一、“两业融合”提出的背景

1、2019年11月首次提出“两业融合”

继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之后,中国首次有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实施意见。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曾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在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方面提供了方向。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总体目标。《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意见》梳理提出了10种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典型业态和模式,包括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等。

三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施意见》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

四是发挥多元化主体作用。《实施意见》提出,要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等重要作用,释放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


2、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再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二、如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它在产业体系中处于高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正成为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化的有力保障。如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从以下3方面来看:

1、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形成全产业链条。一是完善上游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前延伸,加强创意开发、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完善下游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后延伸,加强检测、评估、营销、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企业可以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进而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2、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

产业集群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更利于深化细化分工协作、加快创新、降低成本和整体效益最大化。先进制造业企业由于其工艺环节可分性较强,所以也更适合发展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聚焦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瓶颈问题,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使产业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在制造业集群内,可以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例如运用金融服务的杠杆功能,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选项投放、金融机构授信规模和信贷结构的调控,使各工业园区能够明确核心主导产业,避免无序竞争。有效的金融服务引导会更好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在服务业集群内,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体系,促使先进制造业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做到市场集聚、共同发展。

3、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先进制造业除了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业态的先进性,还有模式的先进性。为了促进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应重点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10种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例如青岛红领集团在“互联网+服装定制”这种模式上的探索,为服装行业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在红领模式的基础上,现在已经有服装制造企业进一步开发出全面的“互联网+”模式,每台缝纫机作为独立的信息终端,直接与云平台实现交互共享,所有的辅料原料面料全部被编码成云平台可以识别的数据语言,在生产线上进行传输。制造业企业应向这些先进企业学习,一是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二是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业模式可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创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产品+服务”模式。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

1、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在43%左右。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服务业价值链和制造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


2、服务外包成为主要方式

服务外包成为服务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和增长引擎,不仅使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工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提高了服务专业化水平,而且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密切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成为制造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出于节约成本、聚焦主业、增强核心能力等因素的考虑,将原来的自我服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完成。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方式,二者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

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增强,导致了企业对服务的中间投入增加,带动了全球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岸或离岸的外包方式实现。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布局,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更加突出,由此带动了服务业离岸。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9750亿美元,增长率为30%~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65万亿美元~1.8万亿美元。 


3、集聚化、配套化成为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集聚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是二业融合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及空间融合、区域融合的实现形式。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往往成为二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如在一个制药业集群中,集聚了若干制药生产企业,同时也活跃着各类为之服务的研发、物流、金融、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机构以及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服务支撑体系,为生产企业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这种集聚化、配套化的产业组织形态,不仅能够使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同时大大降低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交通成本、生产成本、服务成本、交易成本等,提高了双方市场机会,促进双方合作交流,共享规模经济收益。 尤其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使服务经济更好地体现在实体经济体中,提升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推动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带动结构转型升级。


4、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利润增长模式。

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业态、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一种产品从开发、生产到营销、配送、维护等,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开始分解、整合与重构,产品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于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更多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环节,这些服务业的效率、增值空间、利润空间对全产业链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成为决定全产业价值增值、利润来源的主要因素,也是全产业控制力的决定因素。


5、信息技术成为技术载体。

信息技术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黏合剂和推进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革命性的制造方式,众包、电商、网购、网银等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都推动了产业融合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  IBM公司在制造业基础上开展IT业务,提出用“服务产品化”的方法创新IT服务,成为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大型跨国企业。通用电气基于B2C运作模式开展在线销售、在线设计、在线咨询等服务,促进产品生产与网络营销的一体化。


6、产城融合成为实现形式。

产城融合逐步成为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主流模式。各类园区在规划时,不仅注重规划产业配套,而且越来越注重周边的生活服务配套,为就业群体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如各类餐饮、宾馆、商场、娱乐、住宅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了围绕产业发展的生活圈,由此构成了区域内制造业与周边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态势。


四、企业如何顺势而为

1、创新制造业+服务业模式,加快产业链内部融合。

推动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和服务技术创新,培育服务创新主体。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创新应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完善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益生产,由单一服务环节向提供全过程服务转变,由提供一般服务向综合性服务转变。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进行融合,推进形成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合力。


2、深化服务型制造概念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制造=生产+服务。

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


3、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是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活动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一种趋势,主要包括生产环节的服务化和消费产品的服务化两方面,这里又根据业态和模式的不同分为制造共享、延伸服务、多功能开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型制造五种类型。

制造共享:智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共享生产平台(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

延伸服务:发展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发展医学检测、健康管理等第三方医疗服务

多功能开发: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供应链管理: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网络

服务型制造:发展柔性化定制、工程承包、设备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


4、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在制造业越来越服务化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也呈现制造化的趋势,或是衍生出具体的产品制造,或是嵌入到制造企业的经营环节中。这里我们总结了服务衍生制造、研发设计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五种类型。

服务衍生制造: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做OEM制造

研发设计服务: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

供应链服务:物流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提供采购执行、销售执行、供应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服务

质量技术服务:质量技术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提供优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

金融服务: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装备融资租赁


五、标杆示例&企业案例

1.发改委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20个区域、40家企业作为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支持其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业态模式和融合路径。

案例展示:江苏张家港

张家港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经济总量规模位于全国县市前列。冶金、化工、机电、纺织和粮油食品五大支柱行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4%。开展两业融合试点以来,张家港市制定实施《张家港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方案》,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突出试点重点,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实施“七大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两业融合县域样板,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①加快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

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沙钢集团、永钢集团两业融合试点,加快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基于智能制造、钢材电商平台及物流融合试点,重点打造五大平台。一是科研平台,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跟踪冶金前沿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再创新。二是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系统推进智能制造,ERP系统实现帐务的集成;MES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实现按订单组织生产;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建立全公司统一的底层数据采集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和统一对外接口服务和集中管控等,实现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覆盖。三是钢铁电商平台,建设玖隆在线钢铁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传统的交易、仓储、配送服务以外,打造延伸其他供应链上的配套服务,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更好的一站式物流服务,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四是工业云平台,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和个性化定制平台,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面向订单的企业间、部门间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五是基于物质流能量流协同的能源优化调度平台等。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绿色产品、现代供应链及智能制造“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绿色产品结合现代供应链,依托公司智能制造信息化平台,在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全面融合生产和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突破原有的销售模式,由“钢铁产品供应商”向“高品质材料服务商”转变,为钢铁行业“两业融合”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通过产业链协同合作,开展装配式建筑(PC构件)二期的建设。推进循环产业经济园的建设,钢渣3D打印产品向社会推广应用、转底炉项目、烧结电除尘灰及高炉布袋灰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垃圾及装潢垃圾综合利用项目、钢渣尾渣资源化利用项目等。数字工厂建设,通过生产集控化、安环可视化、作业无人化、点检智能化、业财一体化、协同高效化、管理智慧化的“七化工程”,将转底炉生产车间打造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黑灯工厂,建设成智慧转底炉样板工厂。


②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十大“互联网+”服务业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腾讯云工业云基地,于2020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搭建的张家港工业互联网专有云平台,荣获了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推动企业上云508家,建成标杆项目85个,企业智能制造诊断20家,实施省四星级上云企业评定26家。

江苏物润船联以“互联网+物流大数据+无运输工具承运”为核心路径,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被航运界称为“滴滴打船”。目前,平台注册会员超39万,可在线追踪12万条船舶的运行轨迹。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过程创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与专业人才、金融资本、创新平台等高端要素在开发区、保税区集聚,加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引导企业构建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③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高效融合,促进降本增效,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一是全国供应链创新和运用示范城市争创工程。围绕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实施《张家港产业供应链发展战略规划》和《张家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系统推进国家供应链试点建设。加快搭建现代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门户。引导京东数科深化与长江国际、苏交网等合作,搭建大宗商品支付结算与供应链金融平台。

二是全国网络货运试点和运用样板打造工程。重点扶持物润船联依托全国首家“无车承运人”试点和全国首家“无车(船)承运企业代开增值税发票”、“互联网物流平台第三方税务代征”试点,利用长江航运大数据,通过“互联网+供应链+无车/船承运”模式,打造物流行业的“滴滴打船/车”。

三是华东智慧口岸大通关大物贸大数据示范工程。张家港电子口岸于2008年正式开通,已成为大通关领域全国领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行业解决方案的集成商、平台综合服务的运营商以及数据增值服务的提供商。下一步,将着力推进“三个一体化”:“船港货一体化”“集疏运一体化”“物流贸易一体化”,依托张家港保税区仓库,打造以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单证管理、仓储管理、结算管理、卡口联动等仓库日常业务的管理平台,同时将仓库的业务前伸后延,实现以仓储为核心的“商贸+物流”的综合平台。

四是千亿级智慧物流示范园区打造工程。以提升物流园区的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为目标,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物流要素聚集,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服务能力。引导玖隆钢铁物流园、进口汽车物流园等积极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和精益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鼓励园区发展公共货运、共同配送等新型物流形式。推广“物流+商贸”“物流+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到2021年,形成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物流园区2家。

五是“互联网+物流+产业”等重点服务平台培育工程。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在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心,搭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互联网服务平台,促进现代物流业迈上新台阶。

标杆引领,典型示范,张家港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着力培育一批两业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下一步,张家港市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要抓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和集聚区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县域样板。

具体来看,充分依托冶金、纺织、化工、机电、粮油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围绕重点试点领域,加快培育保税区先进制造和流量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等4-5个“两业融合”试点集群;加快培育沙钢集团、永钢集团、澳洋集团等20个“两业融合”重点试点企业;加快搭建腾讯云工业云基地、内河航运物流智慧平台等10个“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集聚区等10个“两业融合”重点园区载体;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打造港口集散、贸易市场、高端制造融合发展载体,形成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成交额超100亿元的专业市场,打造全国知名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集群;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②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柳工发挥工程机械领域制造优势,积极实施“全面解决方案”战略规划,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新服务,完善后市场服务新生态,推动两业融合试点高质量发展。

(1)实现个性化定制,提升制造型服务发展水平

立足用户需求,打造产品柔性化生产、施工方案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建设面向工程机械产品开发的协同设计平台,通过VR实验室提供互动参与途径,提升产品定制化能力和研发质效。统筹考虑产品特点和行业适应性,进行全要素综合分析,提供产品组合、配套服务、施工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成立专业化团队,围绕重点行业开展应用场景研究,推进特定场景下的智能协同施工和复杂工况下的无人作业技术研发。

(2)优化服务要素供给,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客户和关联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开展设备运维专业培训,将研发试验成果转化为操作标准,为客户提供高效操作方案。建立仿真管理平台,聚焦工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环节,面向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经验分析及培训服务,提升配套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在工程机械全系列产品领域的经验优势,面向工程机械行业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3)拓展后市场服务,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

强化融资租赁、产品再制造、旧机交易等业务布局,推动装备制造行业共享循环发展。搭建融资租赁平台,整合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同业资产等多元化金融业态,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决方案。发展产品再制造,开展关键零部件再制造服务,打造柳工认证再制造品牌,支持代理商进行再制造认证。建设旧机交易平台,完善旧机质量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设备评估、回购等增值服务。

柳工以实施“全面解决方案战略”为抓手,优化产品全流程管理,推动实现从装备制造企业向综合性服务供应商转型,促进企业价值链条延伸,示范装备制造行业两业融合创新发展。


②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以精益生产为基础,以增值服务为支撑,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持续推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叉车后市场服务,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环节补短板,推动工业车辆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有效延伸产业价值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1)推进建设智能工厂,推动制造环节质效提升

深入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打造基于工业仿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智能化数字工厂,重塑企业生产制造与服务流程。重点对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物流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分析生产物流配送方式,智能规划物流路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云平台与工业APP融合运用,逐步建立面向工业车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定制化生产制造。

(2)加快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制造要素互联互通 

 依托工业车辆互联网平台、智能车队管理系统和工业APP应用等基础优势,打造贯穿研、产、供、销、服全业务链条的信息化平台。持续提升数据终端信息采集、连接能力,实现工业车辆制造和服务环节相关要素全面“互联”。深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车辆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丰富完善基于车联网的智能应用场景,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解决方案资源池。

(3)创新发展服务模式,拓展制造业价值空间

建设配件中心,搭建集工程示范、产品验证、产业孵育、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完善综合性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提供品牌推广、远程维修、技术咨询、回购置换等多功能服务,打通叉车后市场服务全产业链条。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发展融资租赁、叉车绩效管理、智能调度物流服务、工业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安徽合力立足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发挥“制造+服务”优势,开发高端智能新产品,形成智能制造新业态,打造智能服务新模式,开辟工业车辆制造行业价值链提升新路径。


2.发改委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20个区域、40家企业作为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①案例展示: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天科技,立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发挥现代服务业引领支持作用,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着力放大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拓空间、增效益。

一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整合行业资源,打造线缆行业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智能物联、生产智能管控、大数据管理决策等,满足相关行业企业个性化商业模式需求。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开展创新应用,拓展标识应用广度和深度。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搭建物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为制造行业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物流运输以及市场营销等全流程服务。

二是立足多元产业优势,打造“一揽子”服务体系。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前景,精准布局,科学谋划,重点在海上风电施工、海缆、海洋监测、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领域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海底通信系统、海底电力系统、海底观测网系统、海洋探测系统、海上油气平台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总设计、总集成、总承包、总运维服务水平,推动多元产业协同发展。

三是成立“智能制造联盟”,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挥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智能化生产设备制造等领域优势,成立“中天智能制造联盟”,实现资源整合、创新联合。复制推广中天科技智能工厂经验模式,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技术攻坚团队合作机制,围绕智能工厂布局设计、核心装备开发及改造等开展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