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百超​:​山西潞州“落子”与评剧的相互关系和发展

 汪平书屋 2021-10-28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四百多篇原创文章,你百度时可在个人图书馆搜索到,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李百超:山西潞州“落子”与评剧的相互关系和发展

 作者:李百超

深受中国北方广大群众欢迎的评剧是我国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评剧形成并定名于河北唐山一带。
关于评剧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是,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由民间说唱“什不闲”发展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山落子”真正的起源是山西“潞州落子”,也称“上党落子”。大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民众奉皇上圣旨,自山西潞州一带千里迢迢移民到冀东。这些山西移民自山西潞州带来了口耳相传千百年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山西“潞州落子”。山西潞州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长治。普天之下,对一种剧目称作“落子”的,西部有山西潞州(长治)的“落子”,还有就是冀东一带的唐山“落子”。对一种剧目不约而同的称之为“落子”,绝非偶然。从这一剧种的实际情形看,“潞州落子”与“唐山落子”几乎大同小异。可以认为是移民之后的传承关系。冀东一带的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传统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合化缘》等。山西长治一带的传统剧目主要有《明德皇后》、《杨七娘》、《穆桂英挂帅》、《王宝钏》、《薛刚反朝》、上党落子现代戏《魏拯民》等。据说,闯关东后人的东北的蹦蹦(二人转)反向传入关内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今日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与山西“潞州落子”几乎完全相同),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发展。如果到了山西长治,看一出“潞州落子”剧目《明德皇后》,或者《薛刚反朝》、上党落子现代戏《魏拯民》等,如果报幕员不做特别的解释说明,一定会被观众认为是评剧(“唐山落子”)。上党落子与民俗文化上党宫调、上党皮簧及上党傩戏、上党队戏流行于同一地区,底蕴深厚,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在唐山一带,成兆才是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小老妈开店》、《占花魁》等都是他的作品;他一生为评剧编写了上百出戏。那个时期的著名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人,后来又产生了五大明珠等落子演员。
   唐山落子由山西移民后代在“潞州落子”的基础上,自冀东一带陆续传入东北后,出现大批女演员,李金顺是评剧的第一代女演员,她对于评剧的音乐和表演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由于她久在奉天(今沈阳)演出,影响较大,人们又习惯性的称她们演出的评剧为“奉天落子”,演出的剧目有《王少安赶船》、《爱国娇》(现代戏)等。在她的影响下,出现了喜彩春、喜形蓬、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金灵芝等著名演员。
    1953年以后,根据文化部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从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各地文工团,抽调一大批在编剧、作曲、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和部分年轻的文工团员,和评剧艺人一起进行评剧艺术工作,二十多年来,评剧在剧目的创作、改编,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方面又取得了新成绩。先后演出了《秦香莲》、《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夺印》、《会计姑娘》、《钟离剑》、《孙庞斗智》、《四季长青》、《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花为媒》、《杜十娘》等一大批现代戏和古装戏。这时期在北京评剧舞台上著名女演员除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等,还有花月仙、赵丽蓉、小玉霜等人。
    此外,还有沈阳剧院、哈尔滨评剧院、天津评剧院等著名的演员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张金秋、鲜灵霞、新翠霞、小玉芳、六岁红、李文芳、喜彩苓、王曼玲等,她们和编剧、导演、音乐工作者、舞台美术工作者合作,都为评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几十年来,一批很有生气的青年演员相继成长起来,目前已成为各地评剧演出中的主力。其中知名的有谷文月、刘淑琴、刘萍、戴月琴、傅家祥、李维全等人。
    上党落子唱腔的音阶为七声清乐宫调式,旋法中级进使用较少,多为跳进,甚至常用五度以上的大跳,大跳之后的反向进行是上党落子唱腔中的一大特点,整体上呈现出粗犷奔放、激越慷慨的艺术风格。传统用调多为E调或D调。
上党落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板式有【流水】【清流水】【霸王鞭】【悲板】【念板】【散板】【哭板】【滚白】【垛板】【老套板】等。【流水】是上党落子唱腔的基本板式,一板一眼,2/4记谱。上句可以落在"2、3、5、6"各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根据行腔速度,【流水】又被分为【慢流水】【流水】和【紧流水】。腔少字多,结构紧凑,多用于叙事与抒情并重的唱段。
【清流水】是在【流水】的基础上将速度放慢、节奏扩展、旋律加花而成。一板三眼,4/4记谱。叙述性很强,多用于生、旦角的大段唱腔。上党落子的文、武场起初非常简单,所用乐器只有板鼓、挎板、大锣、小锣和胡呼(头把)几件。后来渐渐加入了二把、唢呐、笛子、堂鼓、大镲、小镲,及弹拨乐器月琴、琵琶等。头把渐渐被中音板胡替代,二把又被二胡替代。上党落子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李杉、李仙宝。
评剧,它的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并有(反调)。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基本可以认定,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潞州落子”、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评剧女腔后来经过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喜彩莲、爱莲君、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等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评剧男腔在解放前发展不大,解放后,由贺飞、魏荣元等人合作创制了评剧“老生腔”和“花脸腔”,出现了象马泰、魏荣元、张德福、席宝昆、赵连喜、陈少舫等擅长老生、花脸的著名男演员。
评剧是中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评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是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国家级大型戏剧艺术节。从第四届开始变成每两年举办一届,主办地设在评剧的发源地河北省唐山市。2008年6月7日,“潞州落子”(“上党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李百超,男,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特约记者等。先后撰写出电影剧本《大唐曹妃》、《黎明前的落潮湾》、《钓鱼奇遇》、电视剧本《曹妃传奇》、《较量》、《永不凋谢的玉兰花》等多部作品,其中电影剧本《大唐曹妃》、《落潮湾战事》已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获颁拍摄电影许可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