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与京剧比肩,却曾遭到别人诋毁

 一更历史 2020-04-30

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它吸收各地文化精髓融为一体,曾经能与京剧比肩。如今虽然很少有人了解评剧,但不可否认它的文化传统价值。

与其他戏曲相比,评剧最大的特色便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十足,有亲切的民间味道。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的忠实观众。

评剧名称的由来,也颇有背景。它本是河北地方戏种,被称为“唐山落子”,当它走出山村后,又被称为“平剧”。

至于后来为何改成“评剧”?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

评剧由来和产生背景

评剧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平剧与当时京剧同名,两个班主都不愿与他人共享此名,故两家纷争不断。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败。无论哪方落败,都会对传统戏曲文化,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

故当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当机立断,说不如将平剧改为评剧。他认为京剧历史悠久,叫“平剧”可以代表北平。而“评剧”初出茅庐,主要市场在民间,加上偏旁,更能体现出它以说唱为长,生活气息十足的特点。

经过他的调解,两家才结束纷争,“评剧”也就此而来。


评剧产生于清末民初,此段时间清政府腐败无能,自鸦片战争后,接连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样动乱的年代,百姓无心取乐,可评剧却能在这样的时代兴起。

它的产生源于洋务运动,清政府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行动,这场自救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推动了经济发展。

光绪二年,李鸿章上书在唐山一代开采煤矿,为了用煤矿富国,他们又修建了一条唐胥铁路,这便给评剧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这段时间,唐山开始兴起戏院,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大世界”、“天鹅大戏院”、“永盛茶园”等等。


评剧形成的过程

(1)冀东秧歌戏

很多人都觉得评剧起源于对口莲花落,其实不然,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冀东秧歌戏。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失败后,覆巢之下无完卵,唐山一带的经济也受到了打击。

在战争的冲击下,唐山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濒临破产的工人、农民只能学习秧歌戏,借此来谋生。秧歌戏也被称为蹦蹦戏,曾是乞丐用来乞讨时吸引人的手法。

后来秧歌便有了唢呐等乐器的伴奏,其声音以高亮见长,继而从事此业的人逐渐增多,又有了“莲花落”这个称号。


(2)对口莲花落

相较于秧歌戏,对口莲花落已经稍有体系,莲花落一般有“单板”和“对口”之分。顾名思义,“单板”便是打板自唱,它曲调简单,一般没有剧情故事,所以不把它看作评剧的起源。

“对口”便是两个人演唱,它富有二人传色彩,多由丑旦二人共同表演。相较于单板,它且歌且舞,表演色彩强烈,如今的相声,也颇有几分对口的味道。

在表演方面,它与唐山民歌相融合,将号子、叫卖调、山歌、秧歌、小调融会贯通,其中小调给了对口很多启发。小调不单单是弹唱,还有了丰富的剧情。

在剧本方面,无论是少女爱情,还是改革战争,它都应有尽有。此段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批人才,其中成兆才等人将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唱法,融入到莲花落中,又模仿了河北梆子戏的编制,所以莲花落又被称为“平腔梆子戏”。


(3)折出小戏

折出便是在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在唱词方面,它将对口的唱词一分为二,又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演唱人员也不再是丑旦二人,而是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等角色。

从唱腔方面看,它更加精细化,曲体更偏板腔氏,音调更注重尾音。这一改革,极大的扩大了评剧的生存空间。

(4)唐山落子

评剧发展虽然迅速,但始终受政治因素的压迫。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为缅怀先帝,清政府下令白天禁止娱乐活动,评剧也因此开始停息。

俗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让拆出小戏不就此没落,成兆才等人再次进行改革,将他们拆出小戏进一步扩大,让故事情节更加饱满。

随后又将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他们知晓自己的短板是太过业余化,所以他们多次聘请专业演员对他们指导,在不断改革下,他们成立了庆春班。


(5)评剧

在随着不断的改革下,这个演唱形式由乡村里的秧歌戏,逐渐走向都市,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评剧。评剧虽然摆脱了唐山民歌的稚气,但其中腔调也受唐山民歌的影响。比如它腔调中多有下行小六度话音,这些小特色,让它能有自己的风格,不至于泯于众人。

它汲取新鲜土壤不断发展,又可被分为韩派、花派、筱派三大声腔艺术。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潘金莲》、《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杜十娘》等等作品。由这些名称不难看出,评剧剧本大多能与历史故事相结合,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评剧采用历史故事,便有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金鸽子班”与“复盛戏社”涌入北京后,评剧开始逐渐在政治中心立足。在昆曲、京剧、豫剧充斥在贵族之间的时代,评剧能在这里立足,足以见它的魅力,成熟时期的评剧,足以和京剧分庭抗礼。

建国后,当政者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口号,政策的扶持,让评剧规模进一步扩大。评剧在发展的同时,还做出了相应改革,其中它废除了徒弟制和养女制。

自此,评剧已经不再单单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它俨然成了一种精彩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一更说

评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帆风顺。评剧的发展,受历史潮流推动,就如评剧中流砥柱之人成兆才、若不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他不是在童年时接触到莲花落,若不是光绪二十一年的饥荒,他不会被卖入崔家班,若不是光绪帝驾崩,他也不会潜心改革评剧。

所以说,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评剧也一样,它是历史造就的戏种。

它创立之初也曾被人诋毁,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唱落子》评价称:“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係妙龄女子登场度曲。虽於妓女外别树一帜,然名异实同……”

他将评剧与妓女相提并论,无疑是对评剧最大的诋毁。但纵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仍然没有放弃对它的热爱。

当然也有对评剧正面的记载,《滦县志》中说“戏剧之设,所以供人民娱乐,演述往事,籍寓劝惩,乃升平时代之点缀。为研究社会教育者,所不当忽视也。”这便肯定了评剧评古论今的价值。

众口难调,评剧难以被所有人喜欢。但就今天而言,它便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传统的文化艺术财产。

参考资料:《中国戏剧》《新编大戏考》《滦县志》《评剧的发展概述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