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153天


《奇葩说第五季》曾经有一个辩题:如果大数据算出了一个最适合你的伴侣,你会不会找TA?
 
虽然台上各位大神口若悬河,但是就我最直观的判断,我是不会选择的。很简单,大数据所谓的选择最适合的,其实不一定适合。因为,那只是它感觉那个人是最好。
 
我们看着身边朋友寻找的伴侣,可能会冒出一种感觉:以TA的条件,怎么找了一个这样的的人啊?
 
实际上,我们这时候其实就相当于所谓的“大数据”。伴侣不是找一个我们认为“最好的”,而是TA认为可以厮守一生的。学习,亦是如此。
 
 
 
01
 
从我读书开始,到进行教学工作,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实是五花八门呢。这样一来,有的人就已经迷花了眼。
 
每个学生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上课不怎么听课,晚上睡得早,作业不做,快考试了还在打游戏,但每次考试就是前三的牛人。
 
想学吗?你这么学他,暂且不说老师和家长会不会把你人道毁灭,只是到了考试,出来的分数也许会给你最响亮的耳光。
 
我读高三的时候,有的大哥每晚十点半下自习之后,刷理综卷子到凌晨两点多。早上五点半起来背单词。这种人,曾被老师作为典型进行过表扬。
 


而我高三时懒得一逼。十点半下自习,我十一点前绝对会睡觉。不是想着什么作息规律,仅仅就是不想看书了,只想睡觉。
 
早上7:10分开始早读,我绝对是6:30以后起床。慢吞吞地洗漱完,买上早点,进校门开始吃。等到了教室,正好吃完。
 
整个高三下来,我就是只买了三套理综卷子做,因为不想太累。当然,这样的结果是,每次联考,自己就是二本线边缘。
 
到了高考,没想到反而超常发挥了,自己也是很吃惊。并不是那些下苦功的人全军覆没,而是就自己所知的几位,和我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那么,这时候哪类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是那种随性点的,还是要好好努力的?其实这个答案真的不知道。
 
永远不要说什么“一招鲜,吃遍天”。没有任何的方法是百分之百适合所有的孩子。那些你认为的无敌方法,只是因为你见得还不够多。
 
真正的好学习方法,就是要随着孩子情况进行变化。就像做DAP测试,发现有的孩子是听觉型,有的是视觉型,有的是体觉型。那么你的授课方式,就看多灵活了。
 
 
 
02
 
我说过,那句“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句废话。这碗毒鸡汤可以适当鼓励自己,但并不是用来打击自己。
 
有些教师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成绩斐然。如果遇到有个别学生在他班上就是没有提升成绩,那这时候怪谁呢?
 
怪学生?他已经很努力在学习;怪老师?老师的这个方法造就了多少精英?怪家长?为了进这个好班,付出了多少代价。
 


其实不一定是怪谁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好,确实很棒,大部分学生也能够适应这类方法,提升成绩。
 
但,就是有这么一个怪胎,老师的方法不适合他。老师的精力又很有限,只是能够让他不至于死的太难看,仅此而已。
 
也许,更好的办法就是换个班试试,或者提高自学能力。因为,目前现实的情况,确实很难做到每个孩子的教学“私人订制”
 
听觉型的孩子,上课只要认真听课,也许学习效率就会好很多。那么上课你只要能够把内容讲清楚,就行了。
 
视觉型的孩子,他更在意的是看到了什么。比如老师的颜值,比如上课的肢体语言,还有上课的图形或者做的幻灯片是否精彩。要教好这样的学生,老师还是要多才多艺。
 
体觉型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判断成“坏孩子”的。他们上课是很难安静的,总是会搞点小动作。很难集中精力听课,课后作业又做不起,让家长和老师头痛。
 
如果这时候能够让他参与学习,让他自己动手去进行知识的探究,老师只是进行一个方向的指引,也许事半功倍。一般来说,这类孩子脑子也会比较活。
 
除了这三类孩子,那么还有其他的吗?肯定还有,只是我不是很清楚。也许两种结合的,也许三种都不是的。那么老师到底怎么教?这类孩子,又该怎么学呢?
 
 
 
03
 
有的朋友喜欢听书,也推荐我去听,但是我不喜欢。并非听书多么不好,而是我很难真的那么集中。
 
我喜欢手捧着一本纸质书(不太喜欢电子书)慢慢品读。我觉得这才是和知识慢慢融会贯通的最好方式。有的朋友可能看完书,记忆的内容就已经清空了。
 
这些不同的知识输入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和我前面说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类似。那么最好的,和最适合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首要一点,就是到底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你所认为的最好,是不是真正以对方的实际情况考虑呢?
 
就像父母觉得某人和你最搭配。对方长得好,家世棒,有才识,能挣钱,是不是美美哒?美个毛线,回家就是臭袜子到处乱扔,而你的洁癖都恨不得活劈了对方。
 
这就好像,有的老师在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所有的学生用的都同一教案,同样的教学思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他创造了诸多优秀战绩。
 
如果学生因此成绩没提高。哎,学生太差,学生太懒,题目太难,家长太二……当然,这些都是理由。因为学生肯定是有问题才来找你。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是什么?对症下药。如果医生看到任何病人,丢一副三九胃泰给对方,我觉得被打哭是很有可能的。
 
而对于实践者,其实也有问题,就是所谓的那些好方法有没有去尝试呢?不敢保证最好的方法适合你,但是你有没有去尝试用过?
 
很多人,如果在最开始就是给自己一个否定的答案,那么确实,再好的方法也没用。就像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前面是我说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结局。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你我不知道,但却明白,你没在学习用心,是真的难以出成绩的。
 
不用说努力,因为努力这个词有点不合适。你是否真正去思考过你的学习,是否真的想去提升为之行动并坚持。这,也许会是核心的一环。
 
当然,这也不一定是最靠谱的。我们站在十字路口,每个人从其它路上回来,有的衣衫褴褛吧,有的口袋沉甸甸。那么你到底该走哪条呢?
 
不一定。衣衫褴褛的,也许把陷阱试完了;满载而归的,也许把好处耗光了。未来的结果如何,只有你跨出一步,再跨一步,才会慢慢浮出。
 
 
 
04
 
现在想探讨一个很深沉的问题,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到底是通过什么展现的?智商?悟性?努力?总结?实践?
 
自己算是半个爱学习的人,也看到过那些大V级人物分享的好学习方法。很不幸,侧重点差别很大。
 
这就和选择哪类学习方法最好是一样的坑爹。哪种因素能够提高你的学习能力,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智商,是被家长提及最多的。家长的口中,学生通常分为两类:
1. 娃儿笨得很,学啥子都学不懂,都想放弃了;
2. 娃娃聪明的很,老师也这么说,就是太懒了。
 
这两句话,上到年级第一,下到最后一名,家长基本都是这两句话。没错,哪怕第一名的家长,也会说第一句。
 
智商,是先天的,这得承认。有没有影响呢?绝对有,不要扯什么鸡汤。但,现在正常入学的孩子,这一块的差异性极低。
 
悟性,这是最玄乎的一个词,比智商还有深度。有的家长不说智商,就说悟性。悟性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人评价我,我可能不是能力最强的,或者说最聪明的,但却是最有悟性的。为什么呢?理解新东西比较快,一叶而知秋。
 
也许吧。悟性绝对不是突然生成的,它其实需要的客观条件其实更多,至少就要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整合能力。这和小聪明是两个概念。
 
至于努力,只有一句话:努力了不一定成功,要成功一定得努力。这是一个最没技术含量的词,因为它很难去进行定性、定量。
 
总结,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有没有用呢?有,但是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思考、悟性为基础。否则和复制笔记并没有太大区别。
 
最后,实践,个人认为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按我的理解,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但是按照心中的侧重来说,会选择它。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以致用,就是对学习最本质的解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情况下就是能够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那就得做出不一样的事情吧。
 
当然,实践不是万能钥匙。你没有在理论方面钻研,只是硬着头皮向前冲,那么地雷的响声,就会是你最熟悉的声音。
 
 
 
【结语】
 
学习和教学,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动作,终究是值得所有人探索的谜团。因为现在的智者,能够看到的只是已知。而未知,我们也不懂会是怎么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