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言碎语,无奈尽是在江湖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179天


忘了是什么时候,学生问我,是否看过某某综艺节目。我说没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应该去看下,非常有趣。
 
我问为何?学生说里面那些嘉宾经常会整些出乎意料的点子,让人爆笑开怀。我不禁莞尔。这时,学生问了一句:你说,那些嘉宾的行为是真的吗?
 
我看着他,说道,没什么真不真的,只要是真人秀节目,都不过是编好剧本罢了。
 
 
 
01
 
为什么说成长的过程会是非常纠结,因为你会了解到一些以前你看偏的事情。这些事情本没有对错,但是当你了解到之后,总会让你郁郁。
 
就像那些有趣的综艺节目,如果只是消遣,确实还不错。中国最近几年的综艺市场蓬勃发展,还是有能够拿得出手的节目。
 
可是,如果是把这些事情太当真。比如,某位明星很聪明,某位明星很蠢萌,某位明星很冲动……这一切,不过是剧本的设定。
 


这是节目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给那些嘉宾打造人设。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让人记住?有标签的人。虽然这个标签,有可能是假的。
 
家庭教育里面提到,尽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无论好坏。因为标签贴上之后,总会让孩子会适当迷失,甚至“专注”于这个标签罢了。
 
但是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喜欢给人贴标签,甚至给自己贴标签。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印象。
 
你平平无奇,和人交往怎么留印象,如果你确实想让人记住的话。那么要么是会说话,会喝酒,性格豪爽,幽默等等。
 
而你为了记住其他人,不也是如此吗?某人很豪爽,某人很高冷,某人如何如何。你能看到的这些,也仅仅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前面所说的综艺节目中,小朋友很欣赏嘉宾经常做出“出乎意料”的事情,所以觉得有趣。
 
我想了想,还是提醒到,节目中没有什么意料不到的;所谓的“出乎意料”也是设计好的,不然也不会播出来,直接剪辑掉就可以。哪怕直播,不也是如此吗?
 
没错。说来也是有意思,自己也是最近几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了解,所谓的直播(电视直播)居然也并非所谓的实时展现。
 


为何?我们所看到的直播,实际上都是延迟了一点时间。原因何在?不过是为了防止意外产生,让观众有更好的感官体验罢了。
 
这就好比原来的春晚,歌手演唱的是录音下来的声音。实际现场,不过是张张嘴巴。而到了最近几年,才逐渐变成真唱。
 
其目的,无外乎担心歌手现场发挥失常,影响节目,也影响个人。只是,偶尔出现有趣的歌手,在自己演唱会偶尔漏底,也是尴尬。
 
 
 
02
 
原来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国的企业家,其中就说到史玉柱在处理记者关系时的不当举动,结果活活把自己坑死了。
 
后来我读吴晓波所著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我才看到这个传奇人物在当初是怎么跌落凡尘的。
 
并不是做了多么错的决策或者出现产品危机,而是在公关处理上,还没有成为一位圆滑、成熟的企业家。
 


初中的时候,有一个电视频道叫做“星空卫视”。这个频道主要就是播出各类偶像剧、综艺节目和娱乐八卦。
 
我看到那些狗仔队所拍的视频或者照片时,思考一个问题:政治老师不是说每个公民都有隐私权的吗?这真的可以吗?
 
后来逐渐明白,所谓隐私权,其实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人恰恰就喜欢用所谓的隐私,来好好的获取名利。
 
对于所谓的狗仔,明星会是什么态度呢?很简单,也不过是爱恨交织。
 
看到所谓的明星怒骂狗仔队或者动手的,也有对狗仔队进行职业精神称赞的。为何会有这样的两重天呢?
 
因为热度。原来不理解何谓“炒作”,到了工作之后就理解皮毛。一个明星,可以因为某个报道一飞冲天,也可以万劫不复。
 
其实力重要吗?重要,但是没有前期的热度,又如何能够有能力展现呢?这就好比一个人有能力,但是没有给他平台,又如何爆发呢?
 
当时听张雪峰考研视频的时候,张雪峰对记者的一番评价很是入木三分:你不觉得记者很牛逼吗?啥破事他都知道。
 
什么意思?就是记者很喜欢跟一些相对冲击人眼球的内容。很多人常说,这个世界怎么了,感觉越来越坏了,感觉贵圈越来越乱了呢?
 
不是世界越来越如何,而是因为给你看到是这些。在我想来,其实这也正常。因为人们对于所谓的那些“正常”事件,或者所谓正能量事件总会慢半拍。
 
想起当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时候,正好是某两位明星恋情确定。打开手机,除了寥寥几家主流媒体有屠呦呦的报道,其余的都在分析这对明星的“心酸历程”。
 


打开娱乐版面,更多的就是三类报道:明星的混乱情史、明星的某一面不为人知曝光,某些明星事件的“内幕消息”。至于正能量?那是什么东东?
 
偶尔还是会有正能量的,也许是能量足够大,也许是能量足够大。张国立当时南极探险,获得个人二等功。两天时间就消失匿迹。
 
罗志祥事件炒了至少有一周多。两个主角热度都是蹭蹭地往上走。至于担心小猪被雪藏,不用担心,这么大的名气,过两年换下人设就出来了,而且会更红,更“谦逊”。
 
 
 
03
 
我们所看到的事件报道,能够有多少是真的?不知道。我们能够选择的就是相信,然后适当地探究一二。
 
曾经也是一个愤青,想到所谓的无冕之王——媒体,有些干着一些博人眼球的低下勾当,做着见风就是雨的无厘头操作。
 
如果是芝麻,就能说成西瓜;如果是小溪,那就变成大海;如果是空气,那就是冰块……
 


至于事实?也许可以吧。只是,如果真的较真,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总有人巴不得能够踩着你的名声上位,无论好坏。
 
虽说狗咬你一口,你不能咬回去;但是你可以把狗打死啊。不过,你还是不能打,因为狗身上都是粪水。你打了它,让你一身臭。
 
不过,等到自己“成熟”点,就发现一个很无奈的事实:所谓的媒体,和大众一样,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造成这种改变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1.《爱情公寓4》,小姨妈出演某个狗血的舞台剧。售票大厅中,某个记者在和主编打电话,希望换下报道,哪怕拍个水上浮尸什么的,好歹也有点收视率嘛。
 
但是没法,只好忧郁地在演奏厅徘徊。结果逮到了曾小贤上女厕所,顿时如获至宝。虽然这是个不出名的电台主持人,也算是个公众人物,感觉明天的素材就有着落了。
 
2.自己接触过几位记者,有高考之后采访的记者,也有某些从事这方面的点头之交。发现记者其实和其它行业都是类似,靠业绩说话。
 
也许我了解的比较片面吧。一个记者,每天的工作时间或者采访时间只有这么多,但是能够递交上去通过的素材就是一个问号。
 
你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昨天已经播过了;你觉得这个好人好事要宣传,上个月的专栏已经把人看吐了。那怎么办?只有剑走偏锋喽。
 
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那些足够劲爆,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内心阴暗面需求的,就是好素材。让人眼前一亮,想马上点进去。点击量上去了,广告就来了。
 
广告来了,就有钱,就能吃饭,就能养家。至于中间有没有夸大什么,这种题材会不会怎么样?那就只有管他洪水滔天呢。
 
3.工作之后,也感觉到一些“身不由己”。教师是否做服务?是否做续费?在我想来,也是应该做的。
 
也许,教师看起来很神圣,但还是要生活,要吃饭,要花钱。没有课,没有业绩,照样会饿死。
 
有老师想不通,何必做这样的服务,感觉好虚伪;何必和家长去谈钱,感觉损伤老师的清高模样。
 


我曾说过,家长不知道你为何做服务吗?不要这么骗自己,大家都是成年人。家长出来混江湖时,我们还在玩泥巴。
 
当今社会,谁会无缘无故对一个人好,只是因为能够带来利益。这种了利益,也许是钱,也许是名,也许是情。
 
所谓那些很假,很虚伪的服务,就像有人说某个男的对女朋友的好很假一样。如果能够一直假,一直假,那么假亦真时真亦假。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谁说得清?你的好是真,我的好是假,但是都能让孩子进步,能够让家长满意。而且为了假到一定境界,还能更细心,更舒心,那么哪种才是更好呢?
 
 

【结语】
 
高三阅读了一本名著《基督山伯爵》,整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句话:我爱爱我的人。
 
有些看不清,看不懂,看不惯的事情,哪有什么真的那么多纠葛迷茫。不过是不在其位,不明其意罢了。毕竟,谁真的又比谁高尚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