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之所向,为终之所获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206天


当我看到这一章,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心灵和肉体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到底哪一方才是主导方呢?
 
沉思之后,无奈地发现,根据我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没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在我想来,应该是这样:理性的时候,心动,行动,行为受心灵支配;感性的时候,行动,心动,先做再想。
 
 
 
01
 
学生经常会向我抱怨一个问题:老师,我真的想好好学习,晚上进行复习的。但是,就是忍不住……
 
这个忍不住后面有很多答案。可能是看电视,可能是打游戏,也可能是发呆神游,也有可能就是纯粹的犯懒想睡觉。
 
这是不是正常现象呢?太正常了。就像有的人想着明天我要开始锻炼,跑步五公里,晚上只吃一个苹果。
 
第二天起来,该吃吃,该烧烤啤酒整起。晚上躺在床上,想着前一天晚上的美好规划,不禁哀叹一声。
 
这类情况肯定是不少见的。我们想着要做什么,但是又做不到。换言之,就是想做但没去做。
 


这类事情稍微多点,就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1.完全堕落,不在意自己规划的事情,放飞自我;
 
2.由于多次没有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充满浓浓的负罪感,心中负能量爆棚。
 
第一种就是属于心中思考内容太过简单,完全是心随所欲。因为他们想的事情,做不做,做得如何,其实都不重要。
 
可以说这是一种洒脱,也可以说是不羁。只是,这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一个对自己完全不在意的人,你怎么让他去在意别人呢?
 
第二种就是心思太重了。想一出是一出,但是做不到,自己又容易多想,结果走进了死胡同。
 
这类人的心理排解不算是很容易,因为之前的遗留问题你没法去矫正的,只能通过疏导和培养,才可能有所改变。
 
 
 
02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想到了什么,但是又做出来不一样的呢?不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心控制的吗?
 
这种行为到底算是感性还是理性呢?我没法直接划分。
 
如果实在区分,在开始规划的时候,貌似理性。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然后达到怎样怎样。
 
而执行的时候,貌似感性层面。你的行为不受开始所想的支配,这时候完全是身体自然性地产生犯懒。继而,整个人也是陷入这种状态。
 
当然,我说了,这是貌似。因为整个过程看下来,中间是理性和感性穿插在一起的。毕竟,我们是人,并不能分得那么清楚。
 


再追本溯源,产生这类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目前所看,应该是想的太美!
 
这个想得太美是怎么来的?因为对所想的这类事情完全没有预期,没有经历。对其中的困难和压力,没有切身感受。
 
人们在脑补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太乐观或者太悲观,而大部分情况下,是前者。因为,人会自动规避那些不良的情绪。
 
我打算跑步减肥。看到那些健身视频,动不动就是十公里,二十公里。我就定个小目标,跑个五公里吧。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跑步,我感觉一公里是那么地长,长到看不到边。跑到一半(2.5公里),我就宣布放弃了。
 
可是,就这2.5公里跑下来,让我感觉比走五公里累得多。在没有真正开始跑的时候,我所想的,五公里?小case嘛!
 
 
 
03
 
学生想着复习,好好学习不也是如此吗?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花二十分钟复习下。到时候成绩应该就“biu-biu-biu”地飙升了吧。
 
实际上呢?晚上做作业,本来就不是全神贯注。做一下,想着周末去哪里耍。
 
看到难题想一下,又回忆前天那一把应该选荆轲而弃后羿。等到做完作业,已经深夜十一点半。
 
这时候,如果还能鼓起勇气拿课本复习,已经很棒了。看了不到五分钟,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要不……睡了?Zzz……
 
第二天,继续重复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始终不明白,为何自己做不到复习那么好,就是因为从源头就出错了呀。
 


其实,心灵之所以主导行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它能预见未来的能力,能够预见运动的方向啊。
 
古人说,谋定而后动,就是此意。真正行动前,分析下自己环境,分析下自己条件,分析下所能够预见的困难。然后再想。
 
想了之后呢?再是一步一步地执行到位。如果想之前确实做了充足准备,那么执行时就应该抱着“不成功不成仁”的决心。
 
继前面的五公里跑步计划胎死腹中之后,我还是要锻炼。于是选择去健身房。每天傍晚下班后,穿上性感背心和短裤,不吃饭,直奔健身房。
 
这时,大部分情况下我没有带手机。原因有三:
 
1.健身房挂着钟,我能够随时看时间;
 
2.手机在身上,总会忍不住去玩;
 
3.总会时不时有人找,那样其实很容易分心,心神不宁。
 
如此,三个月,减重17斤。
 
 
 
04
 
和朋友聊到我的健身经历时,他们赞叹不已,也会问到,现在还锻炼吗?
 
我说没有了。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某件事打断后,就直接泄气了。
 
没错,之前想到要健身,也做好了计划,做好了准备,行动得也很好。但是,当这股气打断之后,我就再难鼓起信心去做了。
 
对我而言,这时候我也没有想着去健身,因为我知道暂时做不到。那就不必去想呢,省得让自己到时候怅然若失。
 
不过,也找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每天三餐在家里做。一方面是今年的经济比较紧张,另一方面就是家里吃相对健康。
 
到目前,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月。因为我是一个喜欢火锅,烧烤,串串停不住的人。这两个多月,除了一次大团建,就再也没吃过。
 


这件事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在我确定要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就趁热打铁买上一大堆菜放在冰箱。虽然可以保鲜,但是放上两三天也会坏掉。我能够做的就是赶紧吃掉,不然浪费银子啊!
 
其次,做饭确实会耗费一定时间,但是工作任务不会随着我这样而减少,还有自己每天的看书,写笔记。那怎么办?
 
就是逼得自己高效。能够上午做的,就上午做完。能够当晚解决的,不留到明天,直接跟进处理好为止。
 
这样一来,不会因为自己做饭,而耽误工作,导致一些自我责备。
 
最后一点,就是成就感。从经济的角度而言,至少生活费节省了30%以上。自己烧的菜越来越多,色香味的境界也得到朋友们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有几位朋友夸我脸和肚子瘦了。不管真假,我听着还是很舒服!
 
 
 
【结语】
 
从自身经历而言,我认为:平时想着做一件事,先能够真正知道,你要怎么做,而不是心血来潮。
 
如果没有做到,要么就是暂时在心里不要留存阴影;要么就就是反思原因,能够真正规避。否则,就是让自己在地雷阵上来回奔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