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竺可桢 杏花疏影里的笛声

 北宋太尉高俅 2021-10-28

1905年,上海澄衷中学有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来自浙江上虞关东镇,家里是开米行的,本名叫竺兆熊,私塾章先生给他改名竺可桢。由于长得瘦小羸弱,同学胡洪骍预言他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心头暗惊,却不露声色,开始默默地练体操、学游泳、打网球,还做了班长。后来闹学潮,竺可桢转去了复旦公学,继而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0年,四百多人报考第二批庚款官派留学生。在录取的七十人中,竺可桢列第二十八名,那位胡同学列第五十五名。在赴美的轮船上,胡同学再次与竺可桢打赌,说竺可桢活不过六十岁,如果输了,他就在寿宴上磕三个响头;如果竺可桢活得比他长,可以对着他尸体踢一脚。结果,竺可桢活了八十四岁,有同学比竺可桢早去世十二年,他的名字叫胡适。

到了美国,有三个人选了农学,可惜最后都转行了。王预(王增久)学了机械,胡适学了哲学。说起来,竺可桢所学的专业多少与农业有些关联,是气象学,最后在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留美八年,竺可桢急切想回到祖国。他先是讲学,后来在中央研究院负责气象研究所,为中国填补了一项项的空白,包括修建第一座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

1936年年初,在陈布雷的力荐之下,蒋介石约见竺可桢,请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迟迟不点头,一方面是不耐烦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是舍不得喜爱的气象学研究。

考虑再三,竺可桢向蒋介石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财政须源源接济;二是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之干涉;三是时间以半年为限。获允后,竺可桢于同年4月7日正式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变幻无常的天气似乎预示着:竺可桢今后的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不过,竺可桢从那时起连续三十八年坚持写日记,共计八百多万字,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实践证明:大学还是需要内行来管理的,政客、军阀、能臣、近侍都不是人类思想花园领袖的合适人选,校长还得是具备名望与能力的科学家。尽管当时的浙江大学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房屋破败、师资匮乏,但竺可桢成竹在胸,慢慢梳理清楚了,坚持聘用一流的学者,如苏步青、束星北等;招收一流的学生,哪怕是浙江省主席的女儿甚至自己的长子,只要考试不过,一概不取。

半年一下子就过去了,蔡元培哪能放过他,好说歹说要他坚持一年。结果天算不如人算,抗日战争爆发了,随着日军的迅猛挺进,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分三批离开杭州,历时两年半,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达二千六百公里。虽然颠沛辗转,浙江大学却弦歌不辍,每到一处,稍作休息,即打开教案、拿出课本复课,科学研究从没停过,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的遵义、湄潭,并在此办学七年。后来,彭真把这一壮举誉为文化军团的万里长征。

流亡之初,竺可桢的妻子张侠魂和幼子竺衡在半个月之内接连因患痢疾而逝。张侠魂出身望族,毕业于上海女校,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他们的媒人是张默君,在波士顿见到年少才高的竺可桢,马上为妹妹订下婚事。竺可桢当年急于回国,也是为了完婚。婚后夫妻琴瑟和鸣,极为美满。竺可桢难以接受这沉重的打击,在日记中为亡妻写下了很多悼亡诗,比如这首:

生别可哀死更哀,

何堪凤去只留台。

西风萧瑟湘江渡,

昔日双飞今独来。

眼见余下子女尚幼,浙大又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经物理系同事介绍,竺可桢于1941年3月15日迎娶了三十六岁的陈汲。陈汲才貌双全,因两位哥哥忙于国事,她在家照顾父母,待字闺中,连挑剔的胡适都对她称赞不已。婚后不久,他们添了女儿竺松,一家子其乐融融,免除了竺可桢的后顾之忧。

青年竺可桢

在贵州山沟里安顿下来后,竺可桢毫不气馁,带领浙大快速发展起来。他们率先施行了导师制,每周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讲学。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并提出“转移国运”和“拯救中华”两项要求。他为浙江大学定了校训:“求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可喜的是,学术也在苦难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如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现象,苏步青主持的数学系被国外称为“浙大学派”。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浙大的师生中,后来有五十人当选两院院士,包括李政道、叶笃正等人。1944年,李约瑟到访,认为浙江大学完全可以同剑桥、牛津相媲美,赞誉浙大为“东方剑桥”。

1946年,流亡了八年半的浙江大学回到了杭州,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由原来的地方院校发展为与西南联大等“大三元”比肩而立。不过,竺可桢心有遗憾,他已经看不懂前沿的气象学论文了,他在日记中感慨道:“十年校长,已成落伍之气象学家矣。”

按照民间习俗,1949年3月7日是竺可桢的虚岁六十大寿。学生们为老校长做了一幅锦旗,上书:“浙大保姆。”本来想办个盛大的生日晚会,但竺可桢不辞而别,躲到了上海。

竺可桢题字

像他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无论何时都是国宝。竺可桢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开国大典,随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他主持下,短短几年内,中科院的研究机构就由十六个增到四十四个,科研人员由二百一十九人增到二千四百九十六人。令他痛心的是,1952年全国院校大拆分,浙大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1964年,竺可桢发表《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对农业提出了很多建议。

“文革”期间,竺可桢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没受到暴力冲击的知识分子。他知道这是几位最高领导人的特殊关照。他主动降低工资,缩小住房面积。即使如此,也不消停,光接待外调人员,就达到一百八十三次。好在有日记为证,他保护了很多过去的同事朋友。

竺可桢无法进行野外考察,就在自家的院子里记录气象变化,每天早晨拿着温度表记录气温,收集院子里的灰尘,精心测量尘埃单位面积的重量。观察结果:首都的微尘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临终前,竺可桢出版了《物候学》,本书是他几十年物候观测的科学总结,是历史文献结合科学考察的一部伟大著作。

1974年2月7日凌晨,竺可桢因患肺病,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享年八十四岁。多年以后,他的一位学生接受记者采访,对抗战时期的老校长记忆犹新,他形容当时聆听竺可桢教诲的感受:

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

那样嘹亮与悠扬,

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公众号介绍】了解民国人物,感受民国风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