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fdshan 2014-11-14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竺可桢先生(1890 – 1974),字藕舫,是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早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竺可桢就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旁听了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乔治·萨顿先生(George Sarton, 1884 – 1956)科学史课程,接受了萨顿 “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 观点,及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识到研究科学史就是要在不断追求真的同时,也不懈地追求美和善,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1935年底,北平一二·九学运中的枪声彻底打破了浙江大学的平静。浙大师生的救亡爱国行动达到高潮,但遭到了时任校长郭任远的武力阻拦,一场驱郭运动就此展开。在学生们提出的“要学者,不要党棍”的口号下,竺可桢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浙江大学的校长。1936422日,竺可桢一到浙大就任,随即给全体师生作了《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的演讲,阐述了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告诫师生们:“现在这世界是机械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中国人对于科学研究,虽有深远的渊源,可是不久中衰,清季兴学以来也继起不力,今后精研科学,充实国力,大学生固然应负极重大的责任,而尤其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组织和系统的精神。”

 

竺校长将哈佛提倡的“为学问而学问”的学术自由引入浙大,主张“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使浙大很快呈现出民主和谐的新气象,教学与研究蒸蒸日上。为了培养文理兼备的人才,他新设了史地系,聘请其高足张其昀先生担任系主任,还规定所有学生,无论文科理科,都要学习中国通史。这些举措带动了浙大科学史教育与研究的蓬勃开展。19364月竺校长来浙大到193711月开始西迁的一年半时间,是其长校13年最为安定的时期。他把每周的纪念周集会变成学术演讲的讲坛,文风渐盛。学校与浙江广播电台合办学术广播演讲、史地系与省立图书馆合作开设学术讲座、各院系分别举行学术研讨,使学生大饱“耳福”,也使学术交流兴旺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浙大教授撰写的有关浙江人文、自然科学史方面的讲稿和论文就有15份,如竺可桢的《浙江省之气候》、朱庭《浙江省之地质》、董秉茂《浙江省之生物》、张其昀《浙江省之现势》、《南宋杭州之国立大学》和《东坡先生在杭事略》、顾谷宜《浙江之人口问题》、钱宝琮《浙江科学史》(上)和《浙江畴人著述记》、陈训慈《浙江之史学》、贺昌群《江南文化与两浙人文》、景昌极《王阳明先生学说之新估价》、王焕镳《万季野先生之学术》李源澄《浙东史学之远源》等。

1937年“八·一三”后,日寇进迫,杭州岌岌可危,浙大在竺校长的率领下,进行“文军长征”,四迁校舍,行程2600多公里。途中,竺校长将校训定为“求是”。这是他对浙大的重大贡献,也是他将中西文化精髓的巧妙融合、追求科学真、善、美的具体实践。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弦歌不辍,教学、研究两不误。笔者粗略整理了一份清单,足以表明从西迁到复员的12年间,浙大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迭出:

     竺可桢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测天》、《科学与革命》、《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伽利略对于天文学之贡献》、《徐霞客之时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国防》、《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科学与世界和平》、《阳历与阴历》、《观测日蚀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中秋月》、《联合国文教组织》、《浙江大学二十二周年纪念会讲演辞》

 

钱宝琮  《甘石星经源流考》、《曾纪鸿<圜率考真图解>评述》、《金元之际数学之传授》、《牛顿天体力学赞》、《读<考工记>六首》、《吾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之原因》、《二十八宿之来历》、《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几个数学名词的商榷》、《<明史·历志>纂修纪略》

章用    《垛积比类疏证》、《越历朔闰考》、《阳历甲子考》、《僰夷佛历解》、《朱世杰垛积术广义》(与方淑姝合著)

谭其骧  《播州杨保考》、《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在地理上之新发现》、《西汉地理杂考》、《<辽史>札记》、《<辽史>订补三种》、《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贵州释名》、《羯考》、《记五胡元魏时代之丁零》、《记翟魏始末》、《行省称名建置疆域溯源》、《近代杭州的学风》、《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 

方豪    《伽利略与科学输入我国之关系》、《伽利略与天主教之关系及科学入中国之关系》、《徐霞客与西洋教士关系之初步研究》、《耶律楚材逝世七百年纪念》、《康熙前钦天监以外研究天文之西人》、《伽利略与中国关系之新资料》、《拉丁文传入中国考》、《十七八世纪来华西人对我国经籍之研究》、《汤若望汉名之来历》

刘操南  《周礼九数解》、《海岛算经源流考》、《中国代数名著益古演段评介》、《日躔盈缩、月离迟疾兼论中西学术》、《九章算术注祖暅之开立圆术校补》、《释球积术》

钱穆    《东西接触与中国文化之新趋向》、《宋以下中国文化之趋势》

张其昀   《遵义新志》、《中国之自然环境》

张荫麟  《中国史纲》、《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泰戈尔与爱因斯坦论实在与真理》

费巩    《中国政理》(上、下)、《民主政治与吾国固有政制》

缪钺    《王静安与叔本华》、《李冶李治释疑》、《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

陈立   《科学之社会背景》、《赫胥黎论文教与科学》、《我国科学不发达之心理分析》

     黄尊生  《埃及象形文之组织及其与中国六书之比较》

     王驾吾   《春秋攘夷说》

19418月,由张其昀、张荫麟等教授联合主办的学术文化评论刊物《思想与时代》在遵义创刊。主编张其昀以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 作为杂志宗旨,特意将竺校长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演讲稿作为创刊号的压卷之作。在这篇经典之作中,竺校长回顾了近代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将科学前辈哥白尼、开普勒、培根、伽利略、牛顿等作为学习的楷模;精辟论述了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号召浙大学子努力追求科学真善美。“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又贵在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他的至理名言一直被后人反复征引和诵读。

《思想与时代》杂志第34期发表了竺校长浙大西迁后撰写的唯一学术性论文,也是他一生中极为光彩的科学史论著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在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家的古代天文学中,都将黄赤道附近的星空,区分为二十八宿,组成一个系统。自1840年以来,中外学者对二十八星宿究竟起源于中国,还是起源于印度或中亚,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个重大的科学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国人应有的重视。因此,竺可桢代表中国人放出可贵的第一枪,极大地震动着世界科学史界。他从二十八宿以角宿为首,二十八宿分为四陆,四陆所占度数又各不相等,以及古书中毕风箕雨的记载等一系列事实,详尽地论证了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虽然他定的时间过早(后来作了修正),但文章取材丰富,论证精详,至今仍是研究此问题首屈一指的作品。

19482月,浙大老师谭天锡、任雨吉、刘操南及学生林晔建议恢复浙大天文学习会活动,竺校长甚表支持,并以“博以返约”的通才和专才教育应很好结合相期许,说浙大虽未开设天文学课程,但通过学习会的活动,可增长兴趣,拓宽知识。他还答应作一次天文学报告,并推荐钱宝琮也去演讲。916日,校长来到天文学习会,给100多位同学作《中秋月与浙江潮》报告,阐释天文学的秋与气象学上的秋含义不同,并从月球运行理论谈到潮汐的成因。竺可桢还自豪地告诉同学们:“宋代姚宽《西溪丛话》中潮汐之理甚为正确,为同时西洋人所不及。即至十六世纪伽利略写《对话录》,尚以为潮汐由于地动,且不以月能影响潮汐云然。开普勒虽知月为主因,但不能说出理由,与五百年前北宋之邵雍、沈括相似”。竺校长演讲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天文学、气象学的专家。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李约瑟先生(Joseph Needham 1900 – 1995),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因尊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因此以为姓,起中国名字李约瑟 1942年,他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代表,来到中国,最初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后负责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 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1944年两访西迁的浙江大学,与竺校长和浙大学者结缘,与浙大有了广泛的科学史交流与合作。

 

应竺校长邀请,194410月,李约瑟第二次来到遵义和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并与浙大师生座谈交流。他惊讶地发现这里学术气氛浓厚,研究硕果累累,便将浙大赞誉为“东方的剑桥”。在湄潭,他仔细听取了竺可桢的《二十八宿之起源》和钱宝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等人的科学史专题演讲。经竺可桢介绍,他结识了钱宝琮和王琎(研究中国化学史的专家),并专门拜访了他们。他在其钜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的序言中特别提到竺可桢、钱宝琮、王琎三位的名字。至40余年后的19928月,在浙江大学邵科馆举行的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究会上,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宣读李约瑟致词,特别提到竺可桢、钱宝琮和王琎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何教授还在浙江省领导的招待宴会上说:“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初曾受到浙江大学竺可桢、王琎、钱宝琮等学者的启发而着手进行的。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李约瑟在湄潭作的《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Observation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s Compared with the West)的演讲,给浙大理学院师生印象深刻。李约瑟批驳了西方人的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断,分析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李约瑟的“现代实验科学与科学之理论体系,何以发生于西方而不于中国提问,引起浙大学者的热烈讨论,竺可桢认为近世科学作实验科学解,因中国人不喜欢动手,也就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钱宝琮的观点是:中国科学之所以不兴,由于学以致用为目的,且无综合抽象之科学,不用演绎方法,更无归纳法。

竺校长极为重视李约瑟的提问,经过十个多月的深思熟虑,于1945822日给浙大师生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演讲。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这个问题,近两年来很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但国人有许多议论发表,即欧美人士亦注意到这个问题。各人的意见虽有不

同,但归纳起来,大多数统以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并不是因为中国人

先天的没有这种能力,而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环境不适宜的缘故。

校长的结论是:

           归根起来讲,中国农村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

然科学。而此种机构,此种思想,到如今还大部遗留着。人民一受教育,就以

士大夫阶级自居,不肯再动手。……而社会上一般提倡科学的人们,亦只求科

学之应用。……从曾文正到现在,我们提倡科学已近八十年,而仍有人主张西

学为用中学为体或类似的谬论。希望原子弹之发现,能打破这班人的迷梦,而

使中国科学入于光明灿烂的境界。

 

李约瑟的访问,对浙大的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给浙大供应当时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也推荐浙大学者到英国进修研究,将浙大的科研论文介绍到国外科学期刊发表。竺校长称李约瑟的帮助是雪中送炭。李约瑟向竺校长透露了中国科学史丛书的写作计划,得到竺校长的积极支持。复员回杭后,竺校长收集了不少中国科技史料、书籍,海运到剑桥赠予李约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我们最慷慨的赞助人是著名的气象学家、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博士,在我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劝说许多朋友四出寻找各种版本,因此在我回到剑桥后不久,整箱整箱的书就运到了,其中包括一部《图书集成》(1726年)。那部《图书集成》被李约瑟视为无价之宝,现珍藏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纵观竺可桢精彩的科学人生,我们由衷敬佩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巨大贡献。早在哈佛念书时,他就确立以研究中国科学史为己任;回国后虽忙于教书、创办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但他的科学史研究引领着中国,影响了世界;建国后,作为中科院副院长,他组建起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我们国家的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

今天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回顾70多年前那段老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筚路蓝缕,开创学校科学史教育与研究的辉煌历史,很有意义,对今天的浙大争做世界一流,再创学术辉煌,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37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后记】3月7日,江苏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举行了隆重的竺可桢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浙大本部委派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教授、档案馆何春晖副馆长、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吴晨副研究员等亲临会场。我以特聘研究员出席,并作上述报告,校友们反应良好。有关这次会议,我将再作报道,敬请关注。

 

钱永红:竺可桢先生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史研究 - 娃娃 - 怀旧频道

 

 (上述照片均由洪一新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