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全)

 北京润雨 2021-10-28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65.风与痹证辨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讲义】

《内经》言风病往往与痹合论,盖风乃阳病,脉多浮缓,痹为阴病,脉多沉涩。今脉微动而数,微者气虚,数者邪气盛,故因虚而中风者,脉必微弱,因热而生风者,脉必数急。风彻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者,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由中风而起,但以风为阳,痹为阴,有所不同耳。

【附注】

半身不遂,病在大脑。但臂不遂,病在脊髓或末梢神经,其症或运动不能自如,或麻木抽掣疼痛。病在大脑则对侧之半身不遂,病在颈髓胸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上肢不遂。病在腰髓尾骨髓之一侧,则本侧之下肢半身不遂,故半身不遂之风病在大脑,但臂不遂之痹病在脊髓也。大脑病肌肤无变性萎缩,脊髓病则肌肤有变性萎缩,因肌肤之营养神经出于脊髓,不出于大脑,故脊髓病。其所辖之肢体肌肤必营养障碍,有变性萎缩也。

中风病证,为口眼喝斜,卒然晕倒,痰壅肢厥,幸而得苏,则半身不遂。多于十年内再发,再发则不救。西医名为脑溢血,往往因心脏麻痹而死,幸不致死,即成半身不遂。脑充血虽亦有不省人事者,然致命者少,醒后如初。

【习题】

1.中风与痹症在病理上有何区别?

2.脑溢血与脑充血之异同安在?

66.中风脉证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讲义】

寸口指三部而言,脉浮紧为风寒初感之诊。紧则为寒,指邪而言浮则为虚,指正而言。邪盛正虚,相搏于皮肤,其结果为卫外不足,贼邪不泻。正虚指血而言,血虚无以充灌皮肤,故脉络空虚。或左或右者,言邪随其空处而留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言受邪之处筋脉不遂,故见缓。无邪之处正气反盛,而见急。缓者为急者所引,则口眼涡僻,肢体不遂,是以左喉者,其邪反在右,右喝者,其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邪正有缓急之殊,为表为里。邪入有经络脏腑之别,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邪入于络,病在肌肤,邪人于经,病连筋骨,甚而入腑,更甚而脏,邪入逾深,神昏于内,故不识人。诸阴连舌本,故舌即难言,而诞自出也。

【附注】

中风属神经系统实质病变,风从外人,或风自内生,为其病因耳。本节所谓,专指风从外者而言,络指浅层血管。经指深层血管。不仁较轻,故属于络脉,重不胜较重,故属于经脉。脑出血病,由于动脉硬化或因大脑动脉之粟粒形成动脉瘤。凡衰老、饮酒、梅毒、铅中毒、痛风、慢性肾炎、心脏肥大、心内膜炎等,及大喜大怒、过饱温浴等,皆为脑出血之诱因。大脑皮质受出血灶之压迫,故神昏卒厥,及出血止,病灶收缩,废物渐被吸收运走,大脑皮质减轻压迫。

然病灶未消,则口眼喝斜、半身不遂之症终不能恢复。运动神经与知觉神经常混合一处,其中枢亦在大脑,故不遂之半身常不仁。舌下神经及颜面神经因麻痹而见舌难言、口吐涎等症。前贤言中风之因,学说不同:河间主火,东垣主虚,丹溪主寒,此三说者,今多宗之。

且有得大剂甘凉而病减,或除痰补益则病愈,此乃中风之并发症,不可认为中风之本症也。

67.侯氏黑散证

【原文】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讲义】

大风谓卒倒之后风邪直侵脏腑。脾主四肢,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则心中恶寒不足。风虽阳邪,在未化热之先,固无热象。

【附注】

本节文法,先出方名,后言证治,似与经例不符。以药测方,有白术之吸收,桔梗之排脓,菊花引之上行,以治脑出血。且参、苓健胃,干姜、白术温中,自能补气。防风、细辛协菊花,能驱表里之风。归芎宣血养血。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镇悸。黄芩以阻风化之热。桔梗更有开提之力,使大气得转。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行着。更以酒引群药,主周身之经络为使。故本方为健脾胃、补气血、化痰除湿、镇悸清热、开痹通经之方,以之治神经不遂,当能有效,惜无治验。使用本方,要以阳虚邪重之中风为准可也。

【方剂】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苓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

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此方孙奇等所附祛风除热、补虚下痰俱备,盖中风之病莫不由是“先治血”。

【药物】

菊花味苦甘,性平。清凉药。

药能:清头部风热,解毒明目。

药征:头眩,疔疮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发散药

药能:治头痛,目眩,脊痛项强,肢挛身痛,风湿疮疡。

药征:脊强肢挛,疼痛甚而因风湿所致者。

矾石味酸,性寒。收敛药。

药能:止血消炎,催吐,防腐,杀虫,燥湿,镇降血腾,填窍息风。

药征:脚气萎弱不仁上冲心者。

归味苦,性温。祛瘀药。

药能:和血,除血塞,排脓止痛,助心散寒。治妇人一切血证,使

血气各有所归,故名。

药征:漏血,下血,一般瘀血腹痛,体倦萎黄。

川芎味辛,性温。祛瘀药。

药能:温中,壮筋骨,调血,排脓,生肌。

药征:同当归,行血用之。

【习题】

1.本方主治何证?

2.分述本方各药物功用。

68.中风不同之脉证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讲义】

寸口指脉之三部而言。迟者数之反,缓者紧之反。迟属不及,为寒,故曰迟则为寒;缓则无力,为虚,故曰缓则为虚。荣行脉中,故缓中见沉,主亡血;卫行脉外,故缓中见浮,为中风。此卫在表而营在里,卫主气而营主血者是也。今经不足而风乘之也,为邪气中经。血本虚而为风所动,其结果血动则身痒,血滞则瘾疹,此邪正纷争于外之征。若心气不足,正气不能御邪,进扰于胸,致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而短气,此邪气乘虚入内之征也。

【附注】

中风为正虚邪乘之证,外中则伤及营卫,内人则累及气血,故治法有解表建中之异,有扶气助血之殊。有分治者,有合治者,要以人体之不同,须体会随证施治之妙。

【习题】

1、中风脉象66节云浮紧,本节云迟缓,试述其理。

2.本节与66节之区别安在?

69.风引汤证

【原文】

风引汤,除热瘫痫。

【附注】

瘫痫证,后世所谓痿与搐搦,为神经系统常见之症。小儿患急性热病,常发痉挛,俗谓急惊风,成人名风引,俗名动肝风。唯此证多见于流行性传染病,今之流行脑膜炎颇多近似,姑志之以备参考

【方剂】

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药物】

寒水石又名凝水石,味辛性寒。清热药。

药能:明目,固齿,凉血,降火,疗烫火伤。

白石脂味甘酸,性平。收敛药。

药能:养肺气,厚肠,补骨,排痈疽痔疮。

紫石英味甘辛,性温。

药能:镇怯,润枯,养心,益肝,治寒热邪气。

70.防己地黄汤证

【原文】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附注】

如狂,独语,若身热脉大,则属阳明。若脉浮,发热恶寒,则属表证。今无寒热,其脉浮,属血虚生热,邪并于阳之征。桂枝、防风以散阳邪,防己利湿,地黄除血热。总之,本证胸有痰热,相感而动风。《千金》列本方在风眩门,系官能性神经系统病,俗名羊痫风,故古人常以本方治血中之风。

【方剂】

防己地黄汤

防己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叹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附方】

防己地黄汤

治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

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

上四味,咬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算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头风摩散,《千金》作头风散。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疾上,令药力行。

按:盐去皮肤风。

《三因》附子摩头散

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风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

71.历节脉证

【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讲义】

肾主水,骨与之合。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脉弱者主血虚,病在筋也。沉弱主骨主筋,病则在肾在肝。又《内经》云汗为心液,故汗出影响心脏甚巨。今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湿郁久而为热,湿热相蒸,黄汗自出。唯其证郁于上焦,则为黄汗。若并伤筋骨,其黄汗出自历节者,则为历节。知历节与水气篇中之黄汗病,殆为同源异流者欤。

【附注】

历节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气血凝滞,不得流通,关节之筋,无以滋养,正邪相搏,历节悉痛。今风乘虚人,致腠理疏,而汗自出,此风中于血气衰弱之身,病变见于历节而成。不言身痛者,省文也。

兹将黄汗历节两证比较如下:

黄汗:主证为肿,客证为痛,肿遍全身,汗遍全身。

历节:主证为关节肿痛发热,独足肿大,汗在痛处

按:本证为病原体不明之传染病,与脓毒性、淋球菌性等关节炎似

是而实非,又与痛风亦颇多似处。盖痛风系新陈代谢病,因体内尿酸过

多,侵及关节而疼痛,昼轻夜重。此数证者,在临床上颇难鉴别

72.历节脉象之

【原文】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讲义】

趺阳是胃脉,胃内素积酒谷湿热而招风邪,风邪内侵,趺阳脉浮。水谷为病,脉必见滑。若内湿与外风相蒸,风热外越者,津液随之,故汗自出。

【附注】

此亦历节之脉,因谷气盛,蒸湿外出以作汗。上节言血气凝滞,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本节仅言汗出之故。上节言热为湿郁,本节言湿为热蒸。

73.历节脉象之二

【原文】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讲义】

少阴,心肾脉也。血弱被风,为历节疼痛之病因。知阳明谷气盛者,风能与汗而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遂闭着而疼痛也。

【附注】

本节盖血为风病之证,并言疼痛之病因。

74.历节脉证

【原文】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讲义】

盛人是肥胖丰厚之人,外盛者中必虚,故胖人多气虚也。虚者必短气,多汗,汗出风入筋骨之间,遂成历节疼痛。且酒客湿本内积,汗出当风,湿又外郁,风湿相合,内外相召,流入关节,历节痛作矣。

【附注】

统观以上各节,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谷气足汗自出者,湿为热蒸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各有不同,从虚所得则一致也。

【习题】

试述历节之病因及脉证

75.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讲义】

湿热在里,风邪乘之而历节成,亦行痹痛痹之属。总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所发,郁而成热,痛久则邪盛正虚,身体短小瘦弱,故曰羸。痹气下注则脚肿如脱;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本证乃表里上下皆痹。

【附注】

本证久不愈,往往变为鹤膝风。鹤膝风多属慢性关节炎。本证则属急性关节炎,或为脓毒性,或为淋球菌性,或为梅毒性。以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健肠,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本方为风湿热三邪并除之法也。

附子在本方中走湿邪于经络之中,助麻桂以驱逐之,非专为温经,且胖人阳虚者多,不助其阳,邪在筋骨间者,必无由出。若瘦人阴虚者加芍药、减附子以为治,勿嫌其辛温,而不敢施于历节血虚内热证也。

【方剂】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76.黄汗历节辨

【原文】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日枯;枯泄相搏,名日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讲义】

本节承前七十一节,论气血病关系肝肾。《内经》云:酸入肝,肝主筋,咸入骨,肾主骨,过食则伤。味酸伤筋者,伤则缓慢不收,肝气不敛,故名曰泄。咸则伤骨者,骨伤则髓竭精虚,肾气萎惫,故名曰枯。枯泄相搏者,盖以肾气不荣,肝复不敛气血。吾人生气沉衰,甚则根消源断,故曰断泄。饮食伤阴,营先受之,乃营气不通。营卫相依,营伤卫不能独治,久之则营卫俱微。微则三焦无所统御之气血更无以充足四肢,故曰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在下之阳气虚甚,则足肿胫冷,在里之中气郁滞,则热而黄汗出。凡此皆阴分为病,气血虚弱所致。黄汗与历节同属气血弱之病因。唯历节病表兼湿邪,故见发热,或肢肿而痛,此两证当于此辨之也。

营气不通者,血液循环障碍也。卫不独行者,体温不能适当传达也。体温随血液以传达全身,血循环障碍,则体温之传达亦受障碍,且营气不通则营养不足,卫不独行则机能衰弱,于是组织中体液缺乏,淋巴液来源不足。此营卫俱微,三焦无所统御也。

77.乌头汤证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讲义】

寒湿历节之方。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本证风少而寒湿多,闭于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此即寒盛者为痛痹是也。

【方剂】

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川乌五枚(哎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叹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蜜制留而不走,麻黄通阳散寒,芍药引人阴分,黄芪、甘草培正逐寒湿。

【药物】

乌头味辛,性热,有大毒。强壮药。

药征:本药与附子性效相同

调剂:本药得蜜,头眩剧而奏效宏。盖蜜主治结毒急痛,兼逐诸药之毒(前贤以蜜为解毒润燥)。

【治验】

历节脚肿痛,或自汗盗汗,或身重肢厥。阴缩者,或阴囊偏大,或足弱瘫痪,或腹满便秘,或有血证之变者,均可随症加味。又阴疮亦可用本方,较桂芍知母汤之力剧,治历节初起之剧证奇效。

78、矾石汤证

【原文】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讲义】

脚气病为湿伤于下,气冲于上。古无是病,晋宋以前名为缓风,本节恐非经文。

西医所谓脚气,其原因有由于传染者,有由于日常食物中缺少维生素乙,致新陈代谢机能病而呈自家中毒,其症多见体倦肌痛,肢肿,胸满,心悸,食少,便秘,脉微等。若不内服药,未必见效,且《活人书》称,脚气用汤洗为大禁,姑存其说,用备参考。

【方剂】

矾石汤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药物】

矾石(明矾)味酸,性寒。

药能:收敛止血,消炎,催吐,防腐,杀虫,燥湿,坚骨齿,去鼻中息肉。

药征:脚气萎弱不仁而上冲心者,阴蚀,恶疮。

79.血痹病因

【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讲义】

历节属伤气,气伤痛,故疼痛。血痹属伤血,血伤肿,故麻木。历节言邪聚气分,血痹言邪聚血分,总以正衰邪乘为主。尊荣之人,素食甘肥,外盛内虚,不任疲劳,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卧被微风,亦易成病,不必风寒湿气杂至始病。自被微风,血凝不流,施针以引风外出,助正驱邪。盖神经必赖体温煦之,血液濡之。今脉微涩,是因血行滞涩。寸关小紧,是浅层动脉收缩,则体温不得随血以达肌表。寸关主病在外,亦即末梢知觉神经麻痹之候。凡官能性疾病,其实质无大变化者,用针引气血,确能收敛甚速,更有治血痹以驱逐瘀血水毒为治者,扶正驱邪之法虽有殊,要视虚实之程度善为选用,凭证而定,不可执一。

【习题】

历节与血痹病因之异同点安在?

80.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讲义】

此承上节,更详脉象,寸关微,尺小紧,合而观之,微主气虚,涩主血滞,小紧主邪气,血痹应有如是之脉象也。血痹外证,亦有身体顽疼,故曰如风痹状。但风痹顽麻疼痛兼有,血痹则唯顽麻而无疼痛,历节则唯疼痛而不顽麻,此三病之区别也。

【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81.虚劳病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讲义】

虚劳是因劳而虚,因虚而病。平人是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人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瘦于外,气耗于中,脉大非正气盛,极虚,精气夺也。轻取大而重按虚,巧外有余而内不足之象。大者劳脉之外暴,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虚劳必起于内热,终于骨蒸,有热者十之七八,虚寒者十之一二,必也邪热先见,久之则随正气俱衰也。凡慢性病见营养不良,机能衰弱者皆是,如坏血病、白血病、贫血病、萎黄病、神经衰弱病者,古人皆以劳病称之。

82.虚劳脉证及望法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讲义】

面色薄,谓面白无神,失其光润,属气虚不能统营血于面。阴血虚津液不充则渴;气伤不能摄血则血亡;血虚阳气上逆,冲气则喘;血虚气不敛则悸。若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故曰脉浮者里也。

83.虚劳脉证

【原文】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讲义】

此承上节,详申虚劳脉证。脉虚沉弦,言浮取大芤,沉取细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不相乘。短气面薄,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皆属于劳。

84.阴虚证

【原文】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讲义】

脉浮大与上节之虚同。手足烦,乃真阴不足,阳必盛。春夏者,阳时也,阴虚者,病必剧;秋冬者,阴时也,阴虚者,病少瘥。气血不能相荣,故使阴冷;阳衰于下,火盛于上,阴寒内迫,阳精自出,上盛下虚者所致。精气被夺,虚寒必甚。腿脚酸软,肌肉消瘦,卒致骨软不能起床,不能行也。

虚劳骨蒸,五心烦热,皆《内经》所谓阴虚而热。虚劳之病,必见营养不良。夫营养素赖于饮食中之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此即体温及体能之原料。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变成葡萄糖,人血液遇氧则起酸化作用,缓慢燃烧而生体温。葡萄糖经酸化后,分解排出体外,复食入碳水化合物以补充,此即食物之新陈代谢也。唯血液中所含糖量甚少,若所食碳水化合物过多,血液不能容,则化为脂肪,贮于体内。在食少时,动物淀粉及脂肪皆还原为葡萄糖,以供血液之需。所食脂肪,消化后变成脂肪酸及甘油,亦起酸化作用,以生体温,故营养素得自消化吸收,是为阴生于阳。体温及工作精力出于营养素,亦为阳生阴。阴虚则无原料以造成体温,其人当体温低落而寒。今阴虚反热者,乃自谋救济于体内,求其他物质以代碳水化合物,供燃烧而生体温,于是先烧皮下之脂肪,不足则烧及肌肉,更不足则烧及血液矣。吾人平时脂肪甚丰,燃烧亦不觉其热,阴虚时则脂肪之肌肉已薄,因救济所生之燃烧愈耗愈薄。所生之体温煦甚薄之脂肪,已觉有余,况分解脂肪肌肉时所生之热,又近在人体之外层,易于触知,故阴愈虚而热愈盛,故知阴虚而生热者,当滋其阴,不可除其热也。

85、虚劳无子脉象

【原文】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讲义】

浮则阴虚,即肌薄,脉浅露于外。弱为真阳不足,心机能衰弱。涩为血少,为精衰。此阴阳精气皆不足,故精清气冷。巢源虚劳无子候云,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即此义也。

86.清谷亡血失精之脉证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血,失精。

【讲义】

失精家肾阳大泄,阴寒凝闭,少腹必急,筋紧如弦,阴头寒。下有真寒,上有假热,火浮则目眩,血枯则发落,诊其脉必极虚,或浮大或弱涩,不待言矣。更兼芤迟,芤则中虚,胃阳不治,迟则里寒,肾阳无根,或便清谷,中焦无阳也。吐衄亡血,上焦浮热也。梦交遗精,下焦无阳也,此阴阳俱亡,虚劳之所以成也。

87.桂枝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讲义】

芤与微反,动与紧异,芤动微紧,自是两种脉象,即81节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之义。若诸脉杂见,是阴阳并乖,精神俱损。男子失精,是火不摄水,不交自泄,女子梦交,是血虚神扰,心情不敛,均后世所谓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用桂枝汤补虚调气血,加龙牡以收敛浮越之气也。

【方剂】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即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各三两。

【治验】

治色欲过度,体瘦面白,体热肢倦,口干,腹动。

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常延期。孀妇室女情欲不遂者,多宜本方。

又屡以本方治遗尿证。

【附方】

天雄散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天雄即乌头,辛温有毒。

药能:镇痛镇静,麻醉。

药征:神经病,瘰疬,癌肿,阴痿。

【治验】

治阴痿,脐下动,或兼小便白浊。严禁入房,服本方一月,必效。

治老人腰冷,小便频数,或遗溺,小腹有动者。

88.虚劳之因

【原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盜汗也。

【讲义】

平人,言形若无病之人。形虽无病,其脉则虚弱细微,阴阳俱损之象。阳损必失精,阴消则血亡,验其外证,必喜盗汗。盖阳损者表不固,阴损者热自发,皆盜汗之由,亦即虚劳之因也。

89.虚劳之证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讲义】

年五六十,言精气之衰,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阳气不足,邪气从之,故见痹侠背行。若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火上逆与痰相搏而为马刀挟瘿。瘿生乳腋下曰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瘿生两颈旁者为挟瘿(疮生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络,俗名疬串。结核连续,坚而不溃,圆者为瘰疬,长者为马刀,溃则为鼠瘿,皆少阳经郁结所致,久成疬劳也。肠鸣证与结核性肠炎类似,故皆属虚劳。

90.阳虚脉证

【原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讲义】

沉小兼数为阴虚亡血,沉小兼迟必阳虚气耗,故曰脱气。疾行则喘鸣,动作或疲或咳,为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气损之候也。面色无光,皮枯唇焦,血减之候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则四末不温,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食不消化。

91.阴虚脉象

【原文】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讲义】

本节同见于惊悸吐衄篇及妇人杂病篇,弦是血管收缩,芤是血管扩张。盖以脉中血少,血管自动紧缩,求维持其血压使血前进,但终以血液减少,血量不能供给各部的需要。血管复尽力扩张,血虚而寒,因见弦芤。中空外张,此名曰革。总因半产漏下,亡血,失精之所致也。

92.小建中汤证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讲义】

经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唯以甘酸辛药,调之令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者贵识之要也,且调阴阳必以脾胃始者。盖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如环无端而不偏,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此本方之所以治虚劳证也。

前贤谓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属脾虚,心悸属虚,衄属肝虚,失精属肾虚,咽干口燥属肺虚,五脏皆虚,故先建中培本。

本方重用芍药滋阴以配阳,饴糖为主,增阳以和阴,为虚劳正治之方。

93.黄芪建中汤证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讲义】

里急是急性腹痛,诸不足是阴阳气血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黄芪能振肌表之正气,转输其津液。诸肌表不足者,肤干不润,卫不足以固腠理,或自汗盗汗,故黄芪能治肌表正气缺乏,加用于小建中汤内,乃表里气血兼顾,补诸不足之义也。

【治验】

久咳吐血,短气息迫,胸中悸而烦。腹挛急不能左卧,盗汗,下利,与本方愈。

94.八味肾气丸证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讲义】

古之言肾病,多是内分泌疾患,关系肾上腺者极多,而以腰部、少腹部为肾之领域,又与膀胱为表里,故小便多不正常。本方治命门火衰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但溺频数。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方见脚气篇。

肾气丸

干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九,日再服。

【治验】

治消渴小便反多,肾虚齿痛,耳聋,身重,足弱,哮喘,善怒,腰

以下痹,冷痛,手足烦热。

95.薯蓣丸证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讲义】

虚劳一日虚损,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成损。虚者空虚,损者破散。虚者补之,损则难侵。损有自上而下,有自下而上,皆以中气为主,过脾胃则不治。

风气盖是两疾。《唐书》张文仲曰: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是也。本方为虚劳诸不足兼风气百疾,而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夫人之元气在脾,元阳在肾,病则难复,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生,是营卫非脾胃不能通宣,气血非饮食无由平复,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神曲除湿益气,以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邪散热,以桔梗、白蔹下气开郁。唯恐虚而有热之人拒不受补,故散邪开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矣。

薯蓣丸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一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药物】

神曲味甘辛,性温。消导药

药能:消食化痰,健脾

药征:脾胃湿寒,癥结胀满

豆黄卷味甘,性平。利湿清热药

药能:除湿痹,消胀满,润肌

药征:筋挛,膝痛。

白蔹味苦,性平。解表药。

药能:散结聚、痈疽疮毒、痔漏血痢,生肌止痛,外敷一切疮,并治粉刺赤鼻。

按:本方以人参、干地黄、川芎、当归、茯苓、白术补其气血,阿胶、麦冬、干姜、大枣、甘草、芍药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豆黄卷、神曲祛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祛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风气可去耳。盖主虚损而兼运动神经之病证者。

96、酸枣汤证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讲义】

《三因方》云:热曰躁,内热曰烦。虚烦者外无热象,而有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不寐,皆虚烦也。良以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盛阴微。陆氏谓虚烦不得眠,亦神经衰弱之一种证候。人之睡眠,须血液流向下部,使脑中血少,方能入寐,即古人谓人卧则血归于肝也。病虚劳者,因营养不足而神经衰弱,于是神经常欲摄血以自养,欲眠时脑部仍见虚性充血,故虚烦不得眠也。

【方剂】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药物】

酸枣仁味甘,性平。强壮镇静药。

药能:营养健胃。

药征:不眠烦躁,阴虚血少者。

调剂:本药为强壮性收敛药,故虚证宜收敛者,悉以本药主治之。

上述不眠或多眠,尤为本药之有效证候。

【治验】

治烦不得寐,且治烦悸欲寐者。病久不愈,羸瘦疲困,盗汗,喘咳,大便溏,小便涩,饮食无味者,宜本方随证加黄芪、麦冬、干姜、附子等。健忘、惊悸、怔忡三证,宜本方加黄连、辰砂。脱血过多,神散不寐,烦热盜汗,现浮肿者,宜本方合当归芍药散。

本方与栀子玻汤之区别:彼方身热有厚苔,腹有充血及炎性机转;本方见贫血虚弱,有心悸,多神经衰弱症,故称虚劳。

97、大黄蛰虫丸证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级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讲义】

五劳七伤之说不一,或因七情,或因饮食饥饱、房室,皆能使正气内伤,血脉凝积,致干血积于内,羸见于外。血积则不能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营于目,故两目黯黑。本方为下干血之剂,干血去,则邪除正王。盖干血能直接间接影响营养,去之则营养自能恢复。此即缓中补虚之义,非本方能补气虚之虚也。

【方剂】

大黄蜇虫丸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烧令烟尽),虻虫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蛴螬百枚(熬),虫半升(熬)。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药物】

干漆味辛,性温

药能:治咳嗽,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

蛴螬味咸,性微温,有毒。

药能: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疗血在胸腹不去

蛰虫味咸,性寒,有毒。

药能:治血积癥痕,破坚下血。

【治验】

因不月渐成虚劳者,血结于内,甚者左手脉常相失,似小建中汤证,而虚羸甚。肌肤干,腹满,坚痛,为干血。鼓胀血瘕,产后水肿血肿,瘰疬,小儿癖瘕,痨咳白沫,中有新血丝者,小儿疳眼,生云翳,睑烂羞明,不能视物。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日死。

按:脉见结悸,虽行动如常,亦不出百日而死。若复危急不能行动,则过十日必死。盖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汗出,岂不立槁。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

《肘后》獭肝散

又主瘵疰一门相染

赖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肘后》无治冷劳之文,尸注鬼注系肺结核之一种,此病一人才死,他一人即起病,病至一定时期,即卧床不起,卧后整足百日而死,死后又注他人,如此紧传。又骨蒸劳瘵之症,煎獭肝服之多效,又治虚汗客热产劳。

【药物】

獭肝味甘,性温,有毒。

药能:治鬼疰,蛊毒,止久咳

【习题】

1.历节与血痹病因之区别?

2.何谓虚劳病?

3.治虚劳之方有几?试略述其方义及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