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拍摄消失历史的人,31岁停下了脚步

 外滩TheBund 2021-10-28

为了探访即将消失的历史

刘拓曾多次以身犯险

甚至在伊拉克身陷囹圄

如今他却永远停下了脚步


青年考古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刘拓走了。
 
10月26日,刘拓哉四川马尔康考察洞窟壁画过程中意外坠崖,抢救无效去世,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31岁。
 
作为中国考古界知名的青年学者,刘拓对于旅行访古的痴迷超乎外界想象,这也给他带来过不少争议。
 
他的一大出圈时刻,就是2015年因为探访古迹在伊拉克被当作IS成员遭逮捕入狱,在萨迈拉被囚禁了半个月。
 
在刘拓的考古生涯中,因为对中东历史遗迹的迷恋,类似的经历有过许多次。而他的访古热情却从未因此减少。
 
他所探访的这些古迹,因为战争或城市变迁随时都有消逝的可能,他镜头中记录的许多建筑和实物文物如今都已消失,他用执着与冒险换来了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而这位理想主义者的生命,如今却在访古路上戛然而止。
 
01
父亲的“埋怨”

此次刘拓的出事地点为四川马尔康市甲扎尔甲山。这座山上有一处天然岩石洞穴,洞内残存佛塔和大量佛教壁画,是研究明清时期川西北高原藏传佛教绘画和历史的重要文物实物资料。
 
刘拓一行4人结伴前往考察,在半路上另外3人因路险折返,刘拓却执意独自前行,却迟迟未有回音。
 
10月26日晚8时许,当地搜救队发现了坠崖的刘拓,伤势严重,人已失去意识,经抢救无效死亡。
 

悲剧发生后,刘拓的父亲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最后对话》公开信:
 
“你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爱好认真执着,你的生活是那么精彩诱人,让多少人为之羡慕。可惜啊,孩子你就这么只顾拼命前行,不顾忌身边的危险和父母的担忧!”
 
“你留给我们是无尽的幻想和思念的痛苦。你除了对得起你的兴趣爱好,最对不起的就是疼爱你、养育你的父母、家人和喜爱你的朋友!”
 
“也许是求仁得仁吧,你因热爱文物而充满乐趣,又因探访文物而搭上性命,愿你在天堂没有烦恼,继续和文物为伴。”
 
刘拓考古文博界的同仁和好友也纷纷表达了惋惜之情,认为正是因为有刘拓这样的执着者,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才得以保存。他对于文物古迹的热情打动了无数人,让更多人意识到了文物古迹的价值。
 
有好友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称,刘拓是个想法单纯的人,经常丢手机回不了微信。“早上听说他出事,给他发了很多微信都没回,希望他只是又一次把手机丢了,后来还是确认了他不幸遇难的消息。”
 
“其实他父母一直很担心他,有时会劝他不要冒险,但刘拓希望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02
记录即将消失的历史

刘拓出生于1990年,因为父母很喜欢旅游,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父母一起远行。
 
高三那年,因为是保送生,刘拓有了半年的空闲时间。他开始了第一次独自出行,去了国内十四五个省,开始爱上了古迹。
 
到了大学里,刘拓开始更频繁的访古,关注的都是一些很少被记录的、可能会消失或变化的建筑。
 
刘拓在网络上第一次成为焦点是在2013年。这是他时隔两年后再次探访辽宁朝阳的云接寺,2011年他在寺中小庙里拍到许多清代壁画,但到了两年后再看,已经被“修复”得面貌全非。
 

这张对比图被放到网上之后引起了广泛讨论,“后来景区还被罚了很多钱,但是被破坏的东西已经修不回来了。”
 
到今年为止,刘拓走过了全国700多个县,到访15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用镜头记录过许多文物普查会疏漏的地方。
 
“我是一个脸皮很厚的人,一起拍历史街区的同伴们有很多院子不敢进,我是敢于一个一个院子去问主人愿不愿意被拍的,所以积累的资料信息量比较大。”
 
2012年,刘拓得知四川宜宾上游要修水电站,会拆迁下游沿途的两个县城和七八个镇子。他火速赶到当地,记录下了许多珍贵史料,而这些东西在乡民平时看来并不起眼。
 

“其中一个屏山县在明代是府城,建制很高,现在还保存着近一半的古城墙,还有两个原装的清代城门楼,在全国县城里都不多见。”
 
03
在中东屡次遇险

刘拓最被外界熟悉的标签,是他对中东古迹的痴迷。
 
2014年,刘拓开始走向海外,在探访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河流域和古希腊文明后,他将视角投向了两河流域。
 
一年后他等来了机会,伊拉克的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伊拉克古迹观赏性并不高,但它的博物馆可能是中东除埃及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国家博物馆。”
 
刘拓没想到的是,很快他迎来了自己的出圈时刻。2015年7月,他被伊拉克军队逮捕的照片在网上传开,当时有报道称“伊拉克军队抓捕了一名中国男子,称该男子是'伊斯兰国’组织(IS)一员。”
 

经过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努力,误会终于消除,刘拓在经历了14天的牢狱生活后重获自由。
 
当时刘拓的目的地是萨迈拉宣礼塔,“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门口没有任何人看管,没有人告知不能照相。另外抓捕的人只是路边检查点,并没有看到我照相,所以抓捕的原因应该也不是闯入军事禁区。”
 
在狱中,刘拓虽然没有遭受肉体上的痛苦,但心理上非常折磨。有的狱友很快要被处死,他对于自己前途未卜的命运赶到非常担忧。但他仍会教狱友写字、唱昆曲来打发时间。
 
这样的经历并没有消磨刘拓访古的热情。此后几年里,他仍然持续在世界各地探访古迹。因为走过的大多是处于动荡时期的地区,被当地警方、军方盘查甚至扣留,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在走访阿富汗贾母宣礼塔时,他从恰赫恰兰机场刚出门几分钟,就被当地军人抓住,带回局子里盘问。他赶紧掏出一张贾母宣礼塔的照片边比划边用英语解释。
 
刘拓拍摄的贾母宣礼塔

“他们会说英语的长官告诉我,这个路程太远,肯定不会让你去的。我当时都快哭出来了。”
 
“没想到他转头说,我只是说不让你一个人去,但我们可以带你去呀。”长官一招手,出来了十几个士兵,开了两辆架着冲锋枪的皮卡载着刘拓就出发了。
 
经过了十几个检查点,在6个小时车程之后他们终于抵达了贾母宣礼塔。
 
“很多士兵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塔,很兴奋地拿着手机自拍,还跟我一起合照。”
 

宣礼塔的文管员见到他们来了也特别高兴,庄重地拿出一个本子希望刘拓留言。他翻了翻,上面大部分文字都是普什图语写的,只有五六个是英语,最近一个留言也是5年前了。
 
刘拓用中文写了一篇感想,“他让我用英语,我说,我一定要用中文。”
 
回到机场,这些军人拒绝了刘拓掏出的纸币,反而说你让我们都放了一天假,我们特别高兴,“这个地方很危险,你赶快上飞机吧。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一次旅程。”
 
04
理想主义者的价值

在刘拓关于中东古迹的影像记录中,有许多老城区的面貌,以及被炮火炸黑的建筑。
 
“像阿勒颇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房子都挺立着,但内部已经因为战争废弃了。你可以从墙上的洞钻进去,看着阳光从弹孔照射下来,精美的覆盖棺材的锦缎上盖着碎块,特别漂亮的米哈拉布被炸弹炸黑。”
 
他说,作为这种城市景象的见证人,觉得自己很幸运。
 

对于自己的价值,刘拓曾经困惑了很久。作为一个将考古视为毕生追求的人,他怀疑自己对这个专业能产生什么意义。
 
“我也可以发论文、投论文,但我心里有数,作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我的论文又能产生什么价值?”
 
“拍摄了这么多地方后,我觉得我唯一的长处就是愿意往外跑,愿意去更多地方。在整理和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非常享受,我觉得我能实现自己最大的能力。”
 
刘拓曾希望,自己放在硬盘里的这些照片,如果50年以后有人发现它们,会像自己一样惊喜。但在伊拉克被捕的事情传开后,许多专业人士都主动找过来,真的用上了自己的材料做学术工作,这让他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
 
刘拓到过的地方

今年6月,刘拓出版了自己的考古文集《阿富汗访古行记》,详细介绍了当地古代遗存的历史和现状,描绘了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穿插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获得业内高度好评。
 
“媒体经常会说,现在很缺乏理想主义的人。其实在考古这种纯学术的学科,有很多人真的非常努力,对纯学术充满了热情,我自叹不如。”
 
如今,年仅31岁的理想主义者刘拓,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停下了脚步,着实让人惋惜。
 
 
文、编辑/Cardi C
资料来自一席、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新闻晨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