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应用之桂枝附子汤医案

 流形sbz 2021-10-28

导读

本方为风湿在表阳气虚弱之证治。伤寒表证未解,风寒留着肌肉,阳虚难以化寒湿,故见身体烦痛,不能转侧;风湿相搏,邪仍在表,表阳已虚,故其人脉浮虚而涩。

《伤寒溯源集》曰: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温经,非生姜亦不能宣发;甘草大枣,缓姜附之性,助桂枝而行津液也,此方乃太阳上篇误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之桂枝去芍药汤而加附子,非汗后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汤也。桂枝附子汤,乃去芍药者,故另立一名,而无加字。桂枝加附子汤,乃不去芍药者,即于桂枝全汤加入,故多一加字,观仲景立法处方,无不各有深意。[钱天来]

总之,本方为助表阳以逐湿,治风湿在表,表阳虚之要方也。

组成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分温三服。

方义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所组成。方中去芍药之酸敛,因其不利于湿;本方以附子温经散寒,兼祛风湿为君;桂枝温经解表,散寒通络为臣;佐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制附子之毒烈。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之效。

临证要点

主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方用桂枝附子汤。

医案举例

01

体虚感冒

梁某,男,成年。素易外感,忽觉恶风,微汗出,周身筋骨酸痛,沉重,卧而难以转侧,关节屈伸不利;无头痛项强、口渴呕吐等症,二便调,口淡,舌淡苔白,脉浮虚,体温38.5℃。前医以三仁汤加减治疗未效而转诊。此证为阳虚之体感受风寒湿,为痹证之初。正如《伤寒论》所说:“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故投以:桂枝10g,熟附子12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6g。服3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桂枝附子汤方中,桂枝祛风,配附子温阳行湿;甘草、姜、枣和中养胃,有驱风除湿,和中养胃之效,而风寒湿邪侵体表,卫阳与之抗争,必见发热,一般多因此而不敢用桂、附。家属因顾虑病情加重;在煎药时减少附子一半,不料病者服药后,诸症减轻,体温已减。余下两剂,即为使用,药完病愈。由此可见,发热并不是不能使用桂、附。只要谨守病机,求其根本是关键,如有阳虚脉证而用之,即能收到效果。[新中医,1980,(2):30]

02

风湿

余某,37岁,业商。素体阳虚,肥胖多湿,春夏之交,淫雨缠绵,适感冷风而发病。头痛恶风,寒热身重,肌肉烦痛,肢冷溺涩,脉强而迟,舌苔白腻兼黑,此风湿相搏之候。其湿胜于风者,盖阳虚则湿胜矣。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汤,辛甘发散为

君,五苓散辛淡渗泄为佐,仿仲景徐徐微汗例,则风湿俱去,骤则风去湿不去耳。

处方:川桂枝3g,茯苓19g,苍术3g,炙甘草1.2g,淡附片2.4g,泽泻4.5g,炒秦艽4.5g,鲜生姜3g,红枣2枚。1剂微汗出而痛除。再剂肢温不恶风,寒热亦去。继用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温调中气而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03

坐骨神经痛

某患者,久患坐骨神经痛,天气寒冷时加剧,入暮尤甚,夜不能寐,终日卧床,不能久坐,步履艰难,需人扶持,行走时左下肢跋蹙呈侧弯状,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先后用桂枝附子汤加减30余剂,腰腿疼痛已微,冷感消失,屈伸自如,续服20剂而愈。[伤寒知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18]

现代临证

现代临证,应用于外感以及其他热性病之初期发热,恶寒,头痛,汗出,小便频数,或心烦,或下肢挛急;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风湿性疾患、贝切特氏病、擦疸、面疖等发热疼痛,四肢逆冷,脉浮虚者;亦可用于低血压而见本方证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