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竹溪浣月 2021-10-28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翻开中国历史名著《史记》,只见“越王勾践世家”篇中写道:“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卒老死于陶。”当时  笔写历史的司马迁,怎么也没想到,正因省略了一个“山”字,让后人围绕着“陶”,引发了一桩历史公案,并争论了两千多年。

范蠡是中国历史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很有成就的经济实业家。他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使越国由弱变强,功名盖世,后半生来到齐国,弃官经商,积累巨万,被后人誉为“中华商祖”。那么,范蠡这位传奇式人物后半生具体经商在何处?死后葬何方? 

由于司马迁没有交代清楚陶指何地,后人的争论最后集中有两种说法:一是菏泽定陶说,二是肥城陶山说,长期以来难下定论。谁来解开“止于陶”这个千古之谜?

1984年,肥城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程兆奎经过深思熟虑,主动向“止于陶”的历史谜团冲击,他决心让范蠡的最后归宿大白于天下。

往事如烟,要完成考证两千多年前范蠡后半生活动踪迹的浩繁工程,谈何容易!程兆奎本是学书画出身的大学本科生,对文物考古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怀着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满腔热情,开始了学术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他清楚的认识到:要撩开“止于陶”的面纱,必须从考证范蠡古墓的真伪入手。为此,他翻遍查阅了《史记》、《岱览》、《东周列国志》、《肥城旧县志》等大量史料,考察了全国多处范蠡墓址。抚今追昔,归类推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范蠡真墓在陶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范蠡来到齐国,老死于齐国。陶山在齐国境内。定陶属于宋国,始终未归于齐。《史记》中多次写到“定陶”都写全称,而不省略“定”字。而写到山,却有只写山名而省略“山”字的习惯。可见“陶”于“定陶”不是一回事。肥城陶山是范蠡经商和隐居的理想之地,这里处于齐鲁和中原诸国交接处,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便于开展商贸往来;陶山树木成林,又有自然溶洞,山前土地肥沃,便于耕种五谷饲养牛羊和幽栖隐居。定陶不具备这些条件。陶山范蠡墓、幽栖寺、范蠡祠由来已久,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书中有详细记载:秦代以前创建范蠡祠,祠前有秦李斯篆文碑碣。汉代创建幽栖寺。现在墓地还保留范公祠、钟楼、幽栖寺墙基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多块。陶山脚下不断出土范蠡时代的石器、陶器、铜器,保留很多与范蠡做生意有关的村名和传说,大湖村还保留一块“范蠡归湖处”石碑。对于范蠡西施的传说故事,有人整理了上万字。山前范姓、陶姓都认为是范氏后裔。历代肥城县志对范蠡墓、幽栖寺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程兆奎引经据典。1991年,他精心撰写的论文《范蠡墓在肥城陶山考》在全国文史权威刊物——中华书局编印的《文史知识》第四期上发表,随之,又接连发表两篇补充文章,1997年又在山东社科院《山东社会科学》发表《范蠡居陶山及其墓葬考证》长文,并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考证论文在全国史学界、考古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得到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同时,他以一个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在政协会上上交关于开发范蠡古迹提案,很快引起了肥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1996年,成立了由市政协主席母兴连为会长的“范蠡研究会”。

1997年4月12日,是范蠡研究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范蠡研讨会在肥城召开。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孙轶青,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杭州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教授吕文俊等出席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范蠡古迹,听取了程兆奎的发言,一致确认范蠡曾在肥城陶山经商隐居,死后葬于陶山。范蠡墓在肥城陶山无疑。

解谜自有雄心志,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苦寻范蠡归宿的征程中,程兆奎以“敢问路在何方”的气概,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魂牵梦绕着范蠡的形象。为追根寻底,他不辞辛劳,跑遍了陶山的山前山后,遍访山野老人,探寻山上70多个洞穴,发掘了第一手资料,终以不懈的努力解开了这千古之谜,为开发利用文物古迹服务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原文载1997年12月21日《泰安日报》

绍林 爱新 明广 孙霞撰文

肥城广播电台曾多次播出)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