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清的小河

 竹溪浣月 2021-10-28

清清的小河

作者:张勇军

村西有条小河,弯弯曲曲,四季流水,绵绵不断,清澈见底。它发源于泰山余脉布金山前。元朝金文学家元好问《送天倪子归布山》诗赠于世祖忽必烈赐名天倪子张志纯便指此山。山半腰有泉眼,长年流水,淙淙有声。传说泰山碧霞祠元君所赐,荫佑一方百姓,泉水可治百病。记得童年跟着大人去打“法水”(除病驱邪),为孱弱多病的母亲去患健身。此泉便是小河源头,我伴小河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那时,河西分布着村里一大片土地。先人为农耕出行方便,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3孔石桥,至今无处可考何年所建。童年记忆,大桥成为村子的名胜古迹之一。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的民俗“爬大桥”格外热闹。民间组织择人扮张官、孙二娘戏嬉逗乐;高跷队;秧歌队,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拥向大桥,踏桥而过,在小河畔依次演出,成为经久不衰历年一次的欢庆圣地。大桥成为小河的繁华处,白杨参天,绿柳成荫,也是人们南来北往的栖息地。每年暑夏,村民下坡干活汗流浃背,男人干脆光着膀子,酷暑难熬,提前收工,来到小河石桥处,下水游泳,打个扑腾,搓洗身上成年积累的汗臭污垢,身心清爽,痛快之至。那些裹衣腼腆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更受不了炙热天气的煎熬,躲进桥南芦苇荡隐蔽处,胆大者脱个溜光,伏在水中洗澡;封建害羞的女子,坐在岸边,洗脸涮脚,鼓足勇气,撩起衣襟,享受一缕河水沐浴的清凉。每每春暖花开,到了农家拆洗被褥换装时节,女人们在水盆不便家洗,背上一包袱,到小河边洗个痛快。看吧!三五成群,顺河摆开,边洗边闹,笑声阵阵。那抡起的洗衣棒槌,此起彼伏,啪啪作响,笑声槌声,浑然一体,宛如一场交响乐,在清清小河上空回荡。娇娘靓女们的劳动场景,仿佛一幅近代仕女洗衣上河图。  

流水潺潺,回味无穷。小河距村近在咫尺,发小们几乎天天长在河边。春意盎然,花红柳绿,冰河消融。小伙伴们聚集在河畔,身轻如燕,善于爬树上墙的二狗子,站在柳树杈上,撅下一根根萌生绿叶的柳枝扔在地面。心灵手巧的三毛,教我们几位笨手笨脚的制作柳哨。捋去嫩叶,手拧柳条,皮骨分离,退出枝皮,用手指甲掐去皮外层,嘴吹作响,柳哨做成。每人头戴柳条帽,比赛谁的哨子吹得响时间长,个个憋得脸红脖子粗,还是四小厉害,只剩他一人还在鼓吹。摸上了门道,短小柳哨声细悦耳,粗长声亢音沉。贪玩的屁孩忘了饭时,直至刘五好喊街大嗓门的泼娘,站在街口吆喝骂声不绝,催儿吃饭,才树倒猢狲散。我深知坏事了,父亲严厉不饶。全家正在吃饭,我胆怯地站在屋门口,父亲大发雷霆。心慈善良的母亲,盛一碗玉米糊糊煮地瓜干递到手上,眼噙泪水懊悔地吃完这顿饭。夏秋小河大桥处更是孩子们的乐园。桥南水面开阔,深浅适宜,天然的游泳场。站在桥上可跳水,嬉戏打闹,钻到桥洞里,扒着桥墩打扑腾。高声喊叫,听洞内萦绕的回响余音袅袅。几经历练,学会了游泳本领。每每寒冬,河水冰冻,游泳场变为溜冰场。这帮不谙世事的孩子,三五结伴,穿着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千层底布鞋,不知疲倦地往复溜冰。二狗子最活跃,母亲缝制的老粗布破旧棉袄疙瘩扣鼻早已损坏,耍着筒子畅胸露怀,寒气逼人不在话下,滑冰技艺高人一筹。胆小如鼠的刘三甘拜下风,小心翼翼,“屋漏偏遇连阴雨”,一不留神摔了个仰面朝天,幸灾乐祸的小伙伴们拍手称快。最有兴趣是上小学时,星期天背筐割草,装满筐很快到河边摸鱼捞虾,别说胆子大的还真能从草窝泥洞捉到泥鳅、螃蟹、河虾,我胆怯怕碰上蚂蟥不敢下手,只能在浅水里逮蝌蚪,带回家放水盆里养着,没几天摇头摆尾的小蝌蚪,竟然长出了4条腿,无尾成为母形青蛙,喜悦而惊异的心情溢于言表。静静的小河,清清的河水,终生难以泯灭的童年时光。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大跃进开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举人海之力,以气吞山河之势,在小河上游连续修建了3座水库,拦洪蓄水,除害兴利,为6个村庄灌溉土地。从此,西河崖断流。上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村里整河造田,宽阔的河滩填土成地,曲折的河床裁直,旧日的小河不复存在,变为一条干沟。古老的3孔石桥两洞淤土堵塞,失去了亘古雄伟壮观的风采,石桥象一头精疲力尽卧伏在地上的老牛,依然如故,俯首帖耳,躬背弯腰,任由人机车马踏身而过。它与小河并蒂载入村志史册,在继往开来的历史长河中让后人仰慕铭记。  

2021年7月28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勇军,山东省肥城市发展改革局退休干部,爱好文学,近年笔耕不辍,散文80余篇,被报刊杂志网络平台推出;400余首诗多为彔用。愿在文学天地享桑榆晚霞之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