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派的市场理论与主流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cat1208 2021-10-28

图片

文  风灵

奥派的市场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有什么不同呢?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两种市场理论的目的不同。

无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都承认市场的协调性或均衡性,或者说,认为市场现象是有序的。比如市场价格,卖家并不能漫天要价,买家也不能任意压价,而是受一些基础变量影响,包括受消费者偏好、可得的资源和现有的技术水平等变量影响。但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给定这些基础变量,价格应该是多少,即均衡价格是多少,以及相应的均衡数量是多少;而如果基础变量发生了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学过主流的微观经济学,对这些应该是很熟悉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两条曲线相交即为均衡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各自受哪些因素影响,会怎么样移动,相应的,均衡点将怎样移动,等等。

而奥地利学派虽然理解主流新古典的这一套价格理论,但奥派的价格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这种趋于均衡有序的市场力量是怎样产生的。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均衡是不言而喻的,是自然而然的,就如给一个物体施加了外力,就会产生加速度一样天经地义。但是,实际上,市场中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分散决策,他们是怎样认识到基础变量,又是怎样在不断的互动中达成协调乃至均衡的,这是理解市场运作的关键,而且也并非是显而易见的。

举一个不是那么恰当的例子。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小舍得》,讲的是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的种种故事。就我看来,电视剧里的家长们其实并不太懂学习的性质。好老师,好学校,好教材,多报班,延长学习时间,这些因素或许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但具体是怎样产生作用的呢?如果只是花钱请老师报班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学习岂不是比游戏里升级打怪还简单了么?

事实上,我们都上过学,我们都知道,不管老师多好,学校多好,学习时间多长,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有学习的主动性,所谓要我学不如我要学,个人因素才是关键。人对外界的反应,和无生命的物体不一样。你给小球加一个外力,它必然产生相应的加速度。你给学生加一堂课,可能什么效果都没有,甚至可能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诚如米塞斯所说:“你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它会沉下去;你把一根木棍扔进水里,它会浮起来;但如果你把一个人扔进水里,那么他必须决定沉下去还是游泳。”

但因为学生的个人因素相对比较复杂,或者是因为不愿面对自己的孩子并不那么优秀的现实,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倾向于求助于外界。就如电视剧里所表现的,看起来,家长们投入巨大,但实际上是在逃避最困难最核心的任务。主流经济学的思路与此有些相似,市场活动是人的行为,是人与人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不好把握,更不好建模用形式化语言描述和计算。因此,主流经济学也就倾向于忽略个人因素,而将其看作是一种类似自然科学、类似物理学的模式。

真正的市场过程当然绝非如此。不过,我前面举的应试教育的例子不是太恰当,是因为学习靠自己努力就够了,但在市场当中,你必须考虑到你的交易对手。作为卖家,需要考虑买家;作为买家,需要考虑卖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品种和质量,都不可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这是我们理解市场过程的竞争性时所需要注意的。

设想一下市场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假设某个人,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市场活动,而只是一个旁观者。市场中有人卖,有人买。如果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买卖双方合作良好,没有供不应求,也没有供大于求,这个旁观者也提供不了更好的商品,更好的服务,那么,在外界因素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市场活动就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不断地往复循环,旁观者也不会加入市场。这时候,并不存在市场过程。

什么时候会启动市场过程呢?假设这个旁观者发现现有的市场有一些问题。一部分市场中卖家要价过低,因此供不应求;一部分市场中买家出价过高,因此供大于求。那么,他可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赚取其中差价,并让市场趋于供求均衡。他如果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就会参与到市场中去,从而启动市场过程。

在这种市场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要点:一是这是一个知识发现与利用的过程如果这个赚钱的机会早就为人所知,那就轮不到他来利用了,因此,他必然是发现了某些尚未被人知晓的知识。如哈耶克所说,社会的经济问题是分散知识的发现和利用的问题,市场过程正是解决这种知识问题的过程。二是他参与市场活动,是以向他的交易对手提供更优越的交易条件(或者说合作条件)的方式。他低买,但会高于相应卖家以前接受的卖价;他高卖,但会低于相应买家以前接受的买价。也就是说,他参与市场过程的同时是在与其他人竞争。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如下:知识的不完全是启动市场过程的前提,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知识,并由此形成赚钱机会就开始了市场过程。在市场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比前一个阶段利用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市场过程是由不可逆的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构成的。同时,市场过程也必然是竞争的。如果不能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条件,市场过程就无从谈起,市场活动就只是自我重复。在竞争的压力下,知识不断被发现,直到所有的潜在交易机会都被发现,这时候,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市场过程是均衡化的过程,而不是打破均衡的过程。

市场过程的竞争与主流经济学均衡状态下的完全竞争有本质不同。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从一开始就排除了知识问题,理性人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不为人知的知识,而是在知识已知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显然,在这样的市场上,由于相关的交易知识是给定的,那么每个人的决策都应该是一样的,生产的产品和价格也都是一样的,除非是决策者不够理性。

但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其实是市场过程的竞争。即使是最理性的市场主体,也不是凭借与他人完全一样的东西来竞争,而是千方百计要利用一些不同的知识,生产或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中要想赚钱的话,知道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因为这些信息所提供的机会已经被他人利用了。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需求也会增大。但如果只凭这种信息就去进入老年人的市场,是很难赚到钱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竞争性的市场过程中,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扮演了核心角色,是人发现知识并参与竞争。市场过程是由人的行动所推动的,而绝不是外部条件的改变所自动产生的。

最后,从市场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规范意义上的市场制度,我们可以说,市场制度或价格体系的有效性不在于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在于市场纠正不均衡或者说发掘潜在交易机会的力量的大小。

   这是我在正一君书院出品的主线经济学精读课第二期领读柯兹纳的代表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的第三讲,有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