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事件导致了结果 是你的态度影响了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受到“物”本身的干扰,而是受到自身对“物”态度的困扰。 情绪来自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角度变了,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会跟着改变。这正是“情绪ABC理论”所阐述的观点。 ABC情绪理论代表了一种创造个人感受和行为模式的模型,它告诉我们,情绪并非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事件,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对这些事的解释。 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C表示因此产生的情绪与行为结果。请看下面这张图: 它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而不合理的信念会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长久以往,就会引发情绪障碍。 但如果我们可以有效改变B(思维与信念),即对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消极的看法和解释,就能有效的改善我们的情绪,从而走向不一样的结果。 那么B(belief信念)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对于一件刺激性事件的发生产生的第一反应叫做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而自动思维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而潜意识又受内心的价值观(core belief)影响。 B对C的影响有多大? 在同样的A(诱发性事件)失恋的情况下,不同的B(信念)会导致完全不同的C(行为结果): 内心乐观自信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分手仅仅意味着这个人与我不合适,及时止损是好事,我一定可以找到我的灵魂伴侣。 于是,他重新对生活投以热情和信心,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大胆而热烈的追寻一段新的爱情。 而内心自卑的人认为:我为什么会被人抛弃,一定是因为我是个失败的人,那么再谈多少恋爱也注定会走向分手的结局,大概我不配拥有幸福,甜甜的恋爱永远也轮不到我。 于是,他一蹶不振,甚至开始借酒浇愁,或许封闭自己变得喜欢独处,或许四处社交变得滥情,对爱情不再抱有期待,心里对主动想要靠近他的人充满了防备和警惕。 由此可见,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当发生了某件事,我们自然而然有了某种情绪和行为反应,却忽略了我们这种习惯成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 写在最后: 一次的失恋或困扰可以通过安慰排解,但如何改变思维方式,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能自我解决消化才是真正需要做的事。 但是,人们本身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所以在沮丧困惑时,及时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并根治。 |
|
来自: 新用户3445WI0P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