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籍咏怀诗中孤独意识解读.doc

 山僧不识 2021-10-29

阮籍咏怀诗中孤独意识解读   阮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世称难于索解的文学史之迷。钟嵘《诗品》称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善注《文选》亦称阮诗“文多隐僻,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即便如此,当我们打开《咏怀诗》集,依旧能在“百代之下”呼吸到诗中那股强烈的孤独气息。诗人的感伤、悲痛、恐惧、焦急、忧虑……都毫无掩饰地袒露在读者面前。孤独是阮籍情感世界的核心,是贯穿整组《咏怀诗》的一条主线。只有充分了解阮籍的孤独,体会《咏怀诗》的孤独意识,才能感悟其中的深意。

  一、孤独意识的产生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单个个体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

  孤独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主体对对象的期待和这种期待的实现程度之间产生差别时就会引发人的孤独感。人类的期待对象一般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种期待就其本质而言是由人的两重性决定的,因为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当人对物质的营求相对满足之后,精神依托就成了寻求的丰要目标。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谈到的:“人不仅仅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更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人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和醒悟,空想和梦境之中。”这句话道出了人更需要的是。种精神满足。理想是人生活的精神依托,也是人自我期待的一种典型形式。当人的理想实现时,人的精神世界会是和谐愉快的;当人的理想破灭时,人就会产生精神失落,自我期待和该期待未能实现间的矛盾就会构成孤独。

  毫无疑问,诱发人产生孤独的现实原因是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考查阮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我们可以发现阮籍终身徘徊在儒与道两种理想的矛盾冲突之中,不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精神上,都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

  二、不可能实现的英雄梦

  阮籍的一生先后怀有过两个理想,一儒一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