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桂林方氏的山水情结(2)|黄龙出洞 大潮初涌

 文乡枞阳 2021-10-29

“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明永乐二年(1404),一艘押解朝廷重犯的官船,从四川沿江顺流而下,直抵京师南京,船行至安庆府望江县境内,坐在船头的一名犯人,脱下衣冠,剪下爪发,作绝命诗二首,便纵身一跃,自沉于江。他这一跳,在万里长江中只不过溅起一朵瞬间即逝的小小浪花,但是在桐城大地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位年轻的官员名叫方法,自德益公迁居桐城,至方法这一代已历五世。其后代子孙读书传家,多为人中龙凤。德益公长子秀实,字茂才,为元彰德主簿;长孙方谦,字士源,为元望亭巡检。方法的父亲方圆,字有道,为元宣使。方氏一族在当时的桐城已然成为望族!方法是方圆的第二子,字伯通,他出生的第二年(1369),父亲方圆病逝,他事寡母程氏至孝,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立志于学。31岁时应天乡试109名,时主考官是方孝孺,他以方孝儒门生的身份,担任四川都司断事,人称断事公靖难之役,明成祖即位,诸藩表贺,方法不肯署名,被差役押往京师南京受审,他不堪其辱,以死明志。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灭十族之人,而断事公也忠于建文,节于正学,堪称方孝孺高足!
我们无法想象,断事公沉江对于方家意味着什么。在随后漫长的日子里,断事公夫人郑氏供奉着丈夫的衣冠爪发,抚育年幼的子女,日子是何等的艰辛!三十五年后,方夫人溘然长逝,族人将断事公的遗物与其合葬于桐城西北九里外的龙眠山,当地人称之为黄龙出洞地。


龙眠山乃大别山之余脉,其境内最高山峰为大徽尖,海拔达1037米。发源于大徽尖南麓的龙眠河,将整个龙眠山系分为东西龙眠两个部分。龙眠河在崇山峻岭间左奔右突,山势也跟着大开大合,流至距县城西北约一公里处,被两岸群山紧紧关锁,众水又再次汇聚,是曰龙门,近人依山势筑成大坝,建成境主庙水库又称颂嘉湖。龙门以内,别有洞天,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是原桐城市龙眠乡的范围。
 “凡山大曲水大转,必有王侯居其间。唐代堪舆大师杨筠松在其名著《疑龙经》里对诸如龙眠此类的山水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事实上,桐城有三大隐逸文化蕴藏之地,龙眠山当居首位。明清之际,从桐城走出的众多的官宦宰辅、文化大师,都与龙眠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断事公方法的归葬之地一一黄龙出洞是较早为世人所熟知的。
出桐城市区,过彩虹桥,沿龙眠河东岸逆流而上,穿越龙门,再行四公里左右的县道,山势又豁然开朗起来,有两条小河在此交汇,这里正是闻名遐迩的龙眠山双溪村,宋画第一李公麟的龙眠山庄也坐落于此,后大清宰相张英辞官归养,在此筑园隐居,其墓葬所在地金鸡山,正对着黄龙出洞跨双溪桥,在两溪交汇,逆清溪曲曲前行,不到一公里,柳暗花明,在群山环抱之中现出一块巨大的平地,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流两岸。这里就是黄龙出洞的所在地龙眠乡黄龙村。
黄龙出洞是堪舆学中喝形的一种,断事公归藏之地正是对其最为形象的注解。从龙眠山最高峰一一大徽尖南麓抽出一支山脉,一路跌断起伏,前呼后拥,向西南奔去,行至黄龙村后又顿起一峰,转向西北方向大开帐角,中抽一脉,状如游龙,从少祖山呼啸而下,逶迤奔腾,随龙之水汇聚成清清溪流,在山脉尽头曲折环抱,成金城绕带之势。
黄龙出洞在桐城堪舆界声名远播,不仅仅是因为此地的主人是忠节之士断事公方法,更有坊间传闻说此地是玉阶出脉,主近天颜。在草木还没有完全淹没山路的前几年,我曾陪同好友前去探寻,情况确如书中描绘的一样。沿出脉处向少祖峰进发,其间有一段近百米的山坡,像人工开凿的一般呈现阶梯形状,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越,如同走在金銮殿的台阶上,大自然的造化真是奇妙无穷!
此处乃方氏家族墓葬,六棺三冢,断事公与夫人郑氏合葬居中,左有素行公夫妇合葬墓,右有琼州公方向夫妇合葬墓。据《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记载,琼州公方向,本为京官给事中,因廉直杵贵,不断被贬谪,后为琼州知府,是桂林方氏及四房崛起的标志性人物,真支系有方见、方舟、方克、方大任等,多有官声文名。但与断事公方法这一支相比,还略显逊色。


自德益公入桐来,方氏一门萌荫出如此众多的英才俊杰,除其注重德行操守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熏陶以外,他们还不忘对自然山水孜孜不倦地探求,以期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理想境地!
实际上,一世祖德益公在卜居凤仪坊之后,就积极筹划自己的归藏之地,在踏遍东西龙眠的山山水水之后,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离县治西四十里之遥的陶冲镇方家园,俗地名野狐墩,喝形野虎登窠二世祖茂才公自卜寿藏于县治西南三十里嬉子湖镇之松山落凤窝其三世祖士源公葬地更富传奇色彩,据桐城派殿军人物马其昶在《桐城耆旧传》中记载,士源公为人慷慨大方,疏财仗义,岁逢大灾,士源公在家设粥厂以赈济饥民,有当地无赖倪氏再三诈领,引起公愤,士源公怒削其眉,倪子因夜往杀之,家人多被害,里人为之高葬于宅后园中。此处现位于桐城市气象局老职工宿舍院墙脚下。坊间有隐语曰:投子寺,月下溪,仙后金盆土一堆。有人猜测此地正是隐语中所说的金盆地,其理由是,始建于唐朝的仙姑庵正在其后,结穴处两边化开石窝,状如盆弦,本身无龙虎卫穴,而外山左环右抱,内局紧凑,密不透风。此类倒骑龙结穴法,非凡胎肉眼所不能识也,应有世外高人感念士源公的大德高义,而为其葬得这一风水宝地。虽时光久远,沧海桑田,若依隐语探访,旧迹仍依稀可


自德益公踏上桐城这块神奇的土地,至五世方法归葬龙眠山黄龙出洞,已逾百年,朝代更替,城头变幻。而方氏一族虽历尽磨难,但仍如长河之水,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已然成大潮初涌之势……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