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病,为什么要讲究辨认“寒、热、虚、实”?

 风声之家 2021-10-30
原创 陈彩声 经方临床 2021-10-30

中医的诊断学,关键在辨认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急性病,必辨六经之表里寒热虚实;慢性病,则主要辨认其“寒热虚实”,统称为阴阳之辨,故合之有八纲辨证之说。

寒热虚实辨证,是中医之魂。当今中医疗效普遍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对疾病的诊断中,对这四个字的辨认上,出现辨认不清,概念模糊之故。西医理论也有阳性阴性之说,跟中医里的阴阳概念是完全不同。西医的阴阳,仅表示有或没有的意思。而中医所说的阴阳,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代名词。

现在对上面四字逐一加以分析,让人们知道中医所说的“寒热虚实”,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寒”的问题:

“寒”,有外寒内寒之分,有虚寒实寒之分。外寒,指偶尔受了风寒之邪,如天气寒冷,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天,或在冰库里,或空调温度太低,衣服穿得太少,这都属于外寒。人体受了外寒,让人肌肤栗起,啬啬怕冷,中医叫寒邪束表,叫表寒。皮表受寒,让毛细血管闭塞,而引起毛细血管的血流不畅,血中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由毛孔发散于外,而引起皮肤灼热的发热。肤表血脉不通,于是既恶寒,又发热,且引起“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表寒症。用麻黄汤发汗,一服而愈。毛细血管受寒而闭塞,属于物理学中“热胀冷缩”原理。西医的病因学说,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所以碰到表寒证,多被治坏。民国时的大名医恽铁樵先生,未学中医之时,两个儿子都因得了这寒邪束表之症,被中西庸医治死,最后才毅然决定自学中医以自救。

除肤表受寒的外寒之外,还有体内能量不足的“虚寒”,也叫阳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受寒之后,同样也会发热。但这种发热,属于里寒外热,也叫真寒假热。必用四逆真武,大扶其阳,狠镇其阴,才能热退病除。正如弱国临敌,虽然口喊坚决抵抗,锣鼓喧天,心里却心惊胆颤,只会虚张声势,恨不得早订城下之约,以期苟延残喘。此时正需如赵武灵王的智勇双全者,才能重振国威,让国家太平。

还有一种寒,是吃了寒性食物,如一些所谓有毒的蘑菇之类,及当今的冰冻食物,有保鲜剂的食物,及梨子牛奶等寒性食物。实际上,凡是寒性食物,都大伤阳气,也可以引起急性食物中毒。前几天那个吃绿豆糕引起腹痛泻利的医案,就是寒性中毒之意。西医没有寒热概念,所以只能坐以待毙。

二,热的问题:

1,有受寒引起发热,热入肠胃的“阳明实热”。这里又分两种:一种是仅仅胃中大热,身热恶热,宜用石膏知母,叫做白虎汤证的气分之热;另一种是热入大小肠,热伤津液,而成燥矢内结,甚者引起神昏谵语,必用硝黄泻下的诸承气汤证,叫阳明热结。

2,还有一种热,也俗称为“火气”。就是吃了经高温制作的食物,如烧烤煎炸之类的食物。抵抗力差的,吃了这些含有火毒的食物,可以立即牙痛腹痛泄泻等等急症。去医院查了三天三夜,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因,不知道“火气”为何物。中医必用葛根芩连等凉药,可以立愈。

3,关于阳虚之热,阳虚之火的问题,我的其他文章已有专篇讨论,朋友们可以去参阅。三,虚的问题:

虚有阳虚阴虚之分:阳虚指体内温度低,热量不足;阴虚指津液少,损耗多而一时化生不及。所以适当休息,充足睡眠,减少津液的消耗,能有效补充阴性的津液。适当运动,让身体发热,以及多吃些热性食物药物,能有效的增加体内温度,增强体内阳气。

四,“实”的问题:

中医所说的“实”,指体内的一切致病因素,一切停留于体内的有害物质——痰饮,瘀血,水气,湿气,火气,寒邪,排泄不利的大小二便,等等。

当今对人们的身体危害最大的是水气。因为当今的卫生专家为了让医院“先富起来”,为了增加病人,天天诱导人们去喝水。国民普遍被洗脑,“喝水有益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叫人多喝水,已经习以为常,此实为当今生民之灾也。

知道寒热虚实之后,对于临床治病,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能知寒热虚实,可指导对万病的治疗,而取效神速。比如面对一个高血压病人,主诉头晕厉害。看他舌体胖厚胀大,质不娇嫩,舌不红绛,知为体内水气为患,用泽泻汤渗利其水,可以立效。《金匮要略》说:“心下有痰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如见到病人头痛脉浮口渴厉害,舌见胖厚苔白,知是喝水太多,水气作怪,投五苓散大利其水,可以药到病除。又如大小便不利,察其寒热虚实而治之,无不立愈。病虽有万种,病因病机,却只寒热虚实而已。正确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知道寒热虚实的医学,只能捞钱,不能治病。欢迎好友转发。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1.1030.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