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嫡长子继承制度导致嫡庶差异巨大,造就了不公平,但也有合理成分

 东海寻人 2021-10-30

  封建社会嫡庶差异巨大,根源在于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从周朝至清朝三千年历史的基本准则之一,它有哪些表现呢?

  农耕文明的继承制度

  封建时代的中原王朝主体是农耕文明,唐朝以前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展开的,唐朝之后宗族的力量略有衰退,逐渐向家庭为单位过渡。但不管哪个阶段,万变不离其宗,继承制度始终是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根本。

  最开始这是由农耕文明强烈的宗族观念造成了,宗族里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希望宗族能香火鼎盛,不断传递下去。即便不是继承宗族财产的嫡长子家庭,庶子家庭也希望借助宗族的力量获益。所以双方达成了共识,前代积累下来的主要资源继承给一个支脉,避免领导宗族的主心骨衰弱进而影响宗族整体的颓势。

  然而家产继承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则的话,很容易起纠纷,所以继承权被优先给了嫡子,其中嫡长子话语权最大。按照现代的思维,这么做确实不公平,但古人的思想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也是最没有争议的规则,可以解决掉大部分争端。

  周幽王企图废长立幼,结果引发了犬戎之乱,导致西周灭亡;唐高祖李渊没处理好嫡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的利益纠纷,结果因为继承权争端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开启了唐朝的宫变传统;明朝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结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牵扯出明末复杂且致命的党争问题——无数的案例都说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套规则的重要性。

  继承权分散了,家族的力量也随之分散,内斗可以直接拖垮整个王朝,更别说普通家庭了。所以封建社会始终无法绕靠这套继承制度,这是文明的基因决定的。

  联姻制度决定母子地位

  在古代不管是宗族还是家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联姻来交换利益。通常联姻比较讲求“门当户对”,一方面强势的母族希望自己的女儿在亲家的地位比较高,外孙拥有最高的继承权,这样好拉近两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男方的家族也希望通过提高强势母族的女儿的地位来讨好对方,巩固两家的利益联盟。

  二者一拍即合,随即产生了一夫一妻制度。是的,你没有看错,我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制度。当然了,这里的“妻”跟现代意义的妻子略有区别,具体指的是“正妻”。换言之,每个男子只能娶一个正妻,而其他我们所认为的妻子实际是小妾,地位要低很多。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年龄最大且存活的则是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拥有绝对的继承权。一个正妻的规定,是联姻规则之下双方互相重视的体现,保障利益联盟稳固的基石。

  试想一下,如果正妻经常被欺负,嫡子没有继承权,势必引起母族的反弹,这对于联姻是很不利的。故而联姻制度催生之下,“子凭母贵”的现象产生,出身决定地位。

  嫡子特权与庶子地位

  一般情况下,较强大的家族或者家庭嫡子(尤其是嫡长子)拥有绝大部分财产继承权,庶子只能分到一小部分,但大部分是最低保障的那种。至于普通的家族或者家庭,嫡子(尤其是嫡长子)拥有所有的财产继承权,除非是家主心情好,不然庶子一分钱都分不到。

  多数情况下,较强大的家族或者家庭嫡子与庶子的受教育权比较接近,但嫡子会被重点培养,读最好的私塾,请最好的老师。至于普通家族或者家庭,因为资源没那么多,庶子的教育权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家族或者家庭的庶子很多时候地位无限接近仆人,经常被当作任意使唤的劳动力,而且还缺乏人身自由,其实是很悲惨的。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度,不允许有“妾”,所以子女之间是没有嫡庶之分,继承权也是平等的,远比古人幸福多了。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不断争取而来的,来之不易,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