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之前讲过前蜀宰相张格。张格因为假公济私,受贿拥戴昏君继位,当然有罪。但后主登基后,曾经一度过河拆桥把张格踢出去,虽然后来复用了,但显然他已经不是后主年间的重要决策人物。 《十国春秋》曾点名批评两位宰相有文采,可以给太平年代锦上添花,却不能救社稷于危亡。这两位宰相就是许寂和王锴。 许寂原本是江浙人氏,和四川也比较遥远。他年轻时喜欢山水、经史,还在四明山学剑术和《易经》,名声甚至传到了唐昭宗的耳朵里。但是,那天昭宗却先忙着和伶人聊乐器演奏,然后才赐许寂坐下吃水果,问他《易经》的道理。会后,许寂觉得昭宗不问苍生问声乐,唐朝要完了,就去江陵居住,而且向汉初的商山四皓看齐,不吃饭,只吃芝草。 当时江陵是荆南的治所,荆南节度使叫赵匡明,他的兄长是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治所在襄阳。赵氏兄弟都对许寂很好,许寂也教他们保养之道。后来朝廷任命许寂做谏官,许寂也不去。 唐朝末年,赵氏兄弟因为打不过大魔王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先后出逃,许寂随赵匡明入蜀投靠西川节度使,也就是后来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王建也知道许寂的名声,为他设立学馆,待以师礼。 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后,王建也称帝,以许寂为左谏议大夫,判门下省。他虽然嘴上说要为唐朝复仇,但朱全忠向他示好时,他却不拒绝,许寂就负责回信、答谢。武成初年,许寂上《求贤书》,得王建嘉奖并采纳。许寂与王建族子中书令王宗寿、孟继平、杨珍为入室清谈之友。 永平三年(913年),王建命名臣杜光庭选择纯静有德者辅佐皇太子王元膺,杜光庭推荐许寂和徐简夫两位儒生为太子僚属,但太子不礼待他们,不和他们说话,每天只和乐工、宠臣嬉戏无度,僚属不敢劝谏。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
但史书没有明确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王宗衍就是后主王衍。 王衍登基贬斥张格时,许寂也被波及,久后才被重新提拔为礼部尚书,乾德六年(924年)被任为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不久,张格也再度拜相,趁机报复杖杀了当初落井下石的中书吏王鲁柔。许寂说这是取祸之端。 不过许寂想多了,后唐灭前蜀后,虽然后唐庄宗因为忙于镇压兵变而疑心生暗鬼,下令杀光“王衍一行”,但善良的宦官张居翰擅自修改了诏书,最后被杀的只有“王衍一家”,张格、许寂等一千多人都逃过一劫。等他们入朝,庄宗已经死于兵变,继位的明宗授许寂工部尚书致仕,也就是给他退休部长的待遇。 许寂从此彻底退出江湖,营造园林,把水引进来就有了小溪。他还架起大型竹子为浮桥,称之为“会龙桥”,说竹子能化龙。他年老了,却还很精神,也不爱说话,等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后唐的最后一年,他也已经八十多岁了。作为十国之一前蜀的宰相,他却以后唐退休部长的身份在《旧五代史·唐书》列了传,这也是罕见的。 当然,话说回来,说他身为宰相却没有拯救前蜀的社稷,一点也不冤枉他。 下面再说王锴。王锴籍贯不详,他加入前蜀是因为他是唐昭宗派往西川的使者,去了就没回去。前蜀建立后,他官至翰林学士,又迁御史中丞、司空。 武成二年(909年),王建任他为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同样的待遇,却领先了许寂15年。 永平元年(911年),王建建造新宫,收集四部书,王锴上表称赞,历数历代帝王集书的故事,可以说很会拍马屁了,而且其实也是发自内心的共情——王锴也是藏书爱好者,他善于书法,也好学,家藏异书数千本,又亲自书写释藏书若干卷。 永平二年(912年),王锴罢相任兵部尚书,但次年就复职了。拜相期间,他还为僧人贯休作像赞。 王锴资历远胜许寂,匡正后主的责任当然也更大。后主年间,王锴更是在宰相之外还被任为判六军诸卫事。但是大家都在劝阻后主胡闹的时候,王锴却毫无作为,也不辞职抗议,安心拿俸禄过日子。 后来,后唐大军到来,李昊就负责写降表,而王锴就奉命写降书了,作为百官之首,他还要带着群臣穿丧服、徒步赤脚、抬棺,等候胜利者们的处置。 如前所述,王锴也躲过了那场屠杀,入朝后被任命为州刺史。这时候他开始尽一些人臣的本分了,率众遗臣上表请求收葬后主,也得到了舆论的肯定。 不过这只是表象,自我感动的人设很快就崩了:明宗宣王锴、张格、庾传素及御史中丞牛希济,各赐一韵,让他们试作蜀主降唐诗五十六字,结果除了牛希济坚持不谤故主以外,王锴等都大谈王衍僭号、荒淫、失国。 ——错的是皇帝,和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了,这里提到了又一位宰相庾传素,这又是何许人呢? 《十国春秋》给他的评价更差:保位旷官,一筹莫展! 前蜀初年,庾传素任蜀州刺史。武成三年(910年),在户部侍郎判度支任上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只比王锴迟了一年,后来又加左仆射。 和许、王不同,庾传素早在王建年间就翻车了。天汉元年(917年),司徒、判枢密院事毛文锡想把女儿嫁给庾传素的儿子,在枢密院召集亲族奏乐,但没有事先上表告知王建,王建听闻乐声,觉得奇怪,权势宦官飞龙使唐文扆趁机诬陷,毛文锡被贬,庾传素也罢为工部尚书,庾传素的再从弟翰林学士承旨庾凝绩权判内枢密院事。不久庾传素又被任为兵部尚书。王衍登基后,任庾传素为太子少保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再拜为宰相。 如前所述,他在国事上毫无作为。私事上,他倒是想报恩,任命他治理蜀州时的旧部下唐兴县郎吏杨会为长史、司马,杨会却以自知之明为由拒绝了。 庾传素亡国入朝后也被任为刺史,而他其他的信息前面已经说完了。 庾传素有一首《木兰花》:
至于庾凝绩,最早是翰林学士。庾传素翻车了,他却上升了,当到了吏部尚书、内枢密使,王建临终时还任他专管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但没有让他当辅政大臣。王衍登基后,他想打垮失势的张格,茂州刺史顾承郾不肯配合,他就在公事中找茬。 不过庾凝绩的记载早早戛然而止,也许没能活到亡国。 一言以蔽之,前蜀要完蛋的时候,这几位大员没一个能指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