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双色异齿鳚(拼音:shuāng sè yì chǐ wèi)学名:Ecsenius bicolor (Day, 1888)双色异齿鳚,又称双色鳚、二色无须鳚、双色花跳,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鳚科的其中一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4)列为:无危(LC) 





 同种异名:Ecsenius bicolour, Ecsenius hawaiiensis, Salarias bicolor, Salarias burmanicus, Salarias furcatus, Salarias melanosoma。 双色异齿鳚是常见的异齿鳚,有两种色型。通常只能看见前半身,因为金黄色的后半身常藏于岩石或底沙中。体延长,稍侧扁,似圆柱状;头钝短。齿骨后方具一犬齿。额部有须状触须,独特的背鳍和鱼体一样长,背鳍具缺刻;背鳍、臀鳍最后软条与尾柄以鳍膜相连;尾鳍鳍条均不分支。在背鳍缺刻处体色分成前后二色,前为黑褐色,后为橙黄色;背、臀及尾鳍色淡,但尾鳍基部橙黄色,且延伸至近中央鳍条末端。产卵期时雄鱼体色变成红色,有白色斑纹,产卵后又变成深蓝色,有浅色斑块。背鳍硬棘11至12枚;背鳍软条15至18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7至21枚,体长可达11公分。






 双色异齿鳚栖息在临海的珊瑚礁的泻湖中,通常躲藏于岩石或底沙,水深1至25米。
 


 双色异齿鳚在岩礁或珊瑚礁上的缝隙或小洞穴间到处活动觅食,是穴居鱼类,常常躲在洞穴中,仅仅露出前半身,头顶有一对触须,可以用来探测环境。如果有潜在的竞争者入侵,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它们会猛烈进攻。双色异齿鳚是在拟态有毒的燕尾虾虎(金鳍稀棘鳚(Meiacanthus atrodorsalis)),以此防御捕食者的攻击。属杂食性。 


  对于大多数的异齿鳚属物种,幼体与成体几乎完全只在有活珊瑚的潮下生境。关于这个属的物种的繁殖习性与早期生活史的资料很少。然而,Wickler (1965) 在水族馆观察到这个物种的繁殖。新生的幼鱼体长3.5 mm TL。



 双色异齿鳚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马尔地夫至费克尼斯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以及整个密克罗尼西亚至萨摩亚。
 本种在菲律宾的水族馆贸易中很常见。本种是斯里兰卡第四个最常出口的水族馆鱼类。目前没有针对该物种的具体保护措施。它的分布与其范围内的几个海洋保护区相重叠。并在其部分地区的海洋保护区内广泛和局部丰富出现。它被列为无危。双色异齿鳚是小型鱼类,色彩艳丽,是受欢迎的水族用鱼。 Ecsenius bicolor, commonly known as the flame tail blenny or bicolor blenny, is a blenny from the Indo-Pacific. It frequently makes its way into the aquarium trade. It grows to a size of 11 centimetres (4.3 in) in length.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