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行知营”学习记录二------我被“触动”了?

 静语留香 2021-10-31

“记录一”发布后,本打算接连发个二三四五来的。考虑到质量等问题,暂不发了。这篇仅仅是证明曾经写过。😂

7月26一29日在成都参加的“行知营”研习活动意义非凡。此次活动,小语大咖齐聚,信息量大,含金量高,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又有生动的教学案例及解析,可谓干货满满又鸡汤味浓郁。学员们全程参与、勤于思考、积极互动,我也不例外

四天高强度的学习现场竟然笑声不断。大师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带领我们探索关于作文教学的“不变的动力与兴趣”和“应变的方法与策略”的策略;帮助我们吸纳“蜕变的理念与观点”,展望“量变的专业与未来”,收获“不变的实践与实战”的经验。期间,每一位大师都能在现场不露痕迹又恰如其分地引爆全场笑点,或发起头脑风暴,或邀听课老师跟孩子们一起习作,好不畅快。

教师张祖庆老师的课堂总会让人眼前一亮。他在执教微电影变绘本——《父与女》时面临的学生是由不同班级的学生拼凑而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给教学的顺利推进带来巨大挑战。果然出现了意外,在张老师开课时问:“你们喜欢看电影吗?你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哪一部?”,教室异常安静,学生显然和张老师不在同一思维层面。我也忍不住为张老师捏了一把冷汗,哪知张老师游刃有余地运用鼓励、追问、设身处地举例、调侃、“逼迫”等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更让我意外的是:张祖庆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时,还把听课的老师们深度卷入课堂,一起跟着写作。虽然我写得不怎么样,但至少有效地激发了我对微电影变绘本的兴趣,还过了一把当大师学生的瘾儿。毫无悬念,因张老师精致的设计和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把电影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并巧借鱼骨图、图文搭配等支架,激活了孩子们内心情感,让孩子们笔尖流淌出感人至深的父女之爱。整堂课,也正如主持人讲的那样:“我们一起感受到孩子们从“闷起来”、到“热起来”,最后“亮起来”的精彩过程。这是一堂盐溶于水的好课。”

大师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与爱意让我动容。
在这样的课堂里,你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执教的每位大师在课上的每个眼神,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有温度。何捷老师、张祖庆老师在上课时看到观众席上有一些小学生,于是鼓励他们到台上的一起听讲。又如:何夏寿老师在执教《学写现代诗》时,一个学生用唱腔来读的时候,老师不但没有修正他,还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朗读。之后的朗读训练中也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感悟。我以为何老师会指导孩子的朗读,但他没有,而是遵从孩子的内心,去感受诗里的情感,走进属于孩子的诗歌王国。

带着困惑而来的我期待在混沌中寻求秘方。这里的世界实在精彩,可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好想照单全收,可偏偏又消化能力差。只有尽力而为,顺势而学。好在从这次的学习中,我对如何把握习作教学“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度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我懂得了以学定教,要以文体特征和自已对教学内容的把控来的灵活掌握是否采用“先教后学”或“先学后教”。关于想象作文及真实语境的习作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至于统编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与老版本教材的“变”与“不变”也再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且行且思吧。当然,此次学习也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文化底蕴肤浅;发布作文不能坚持;教学不够灵动;知识储备欠缺;语言不够风趣……

写到此,再次浮现出会场上令我深受触动的一幕幕场景,挥之不去,等待发酵……不知我是不是被“触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