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诗美的另一种动人力量

 亦凡亦俗 2021-10-31
X
逻辑:诗美的另一种动人力量
杨建华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是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的名作。其中颈联有不同版本:“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现代通行本大多采用“夜闻”说。爱琢磨的读者朋友可能會产生疑问:两种表达究竟孰优孰劣?为什么多数版本会采用“夜闻”说?


经过仔细欣赏,诗心细腻、敏锐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到“夜闻”联在诗中的突兀。时间变化突兀,这是其一。诗歌首联、颔联写诗人看到残雪压橘、听到冻雷催笋,所见所闻都是日间情景,尾联则根据日间情景生发联想,表示无须感叹山城野花开放太晚;而“夜闻”句突然窜入夜间景物描写,给人以生涩不自然,甚至硬凑不伦的感觉。“病入”句,“新年”与前述“二月”也未免有点小小的龃龉。情感衔接突兀,这是其二。


本诗是作者贬谪峡州夷陵县令后次年(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春所作。首联写谪居的山城荒僻冷落,暗点自己遭贬谪后的寂寞情怀和迷惘心境。颔联写自己感知残雪、冻雷中孕育的生机。尾联据此宽慰自解,表明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坚信美好必至、前景可期、无须嗟叹之意。全诗感情先抑后扬,低开高走,走势明朗。


但“夜闻”“病入”两句,破空插入思乡、叹病等低沉情绪,整个情感流向为之一抑,让人措手不及——读诗至此,读者会觉气息一窒。诗歌情感丰富多元、曲折变化,本是诗歌艺术水平较高的表现,但在具体表达中,情感不能“平地生波”,或切断、阻绝全诗内在的情绪流或情感流。“夜闻”两句,恰好有这样的嫌疑。

反观“鸟声”联,其内容与前后文紧密勾连,表达情感也自然符合情理。“鸟声渐变”紧承“冻雷惊笋”,让人感知山城虽还在春寒料峭中,春意未明,但春天正在坚实地一步一步走近,从而自然引起尾联中“野芳虽晚不须嗟”的议论。同时,“知”字照应首联“疑”字。从“疑”春风不到天涯,到“知”美好时节渐至、必至,既是诗人对山城春天特点的认识过程,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情感的体悟过程,过程展开水到渠成,贴切自然。

而“人意无聊感物华”句,它的内在逻辑也较“病入新年感物华”更加严密:贬谪山城,公事轻简,在百无聊赖中更易感知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外在景物的美好。当然,从诗歌艺术角度看,“鸟声”联似乎也略有不足,句中的“芳”字与尾联的“芳”字微有相犯之嫌。

《戏答元珍》颈联的版本差异存在已久,有人断定,“夜闻”联的选择是欧阳修自己的“手笔”。假如确乎如此,这个事例倒是可以作为洪亮吉“欧阳公善诗而不善评诗”(《北江诗话》卷二)的一个论据。欧阳修“不善评诗”在学界不是秘密,洪亮吉就举例说他“自诩”极高的“《庐山高》一篇,在公集中,亦属中下”;而钱锺书在选宋诗时,也不认可欧阳修的评诗,直言不讳,“他还有几首极自负的作品,这里都没有选”。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欧阳修鉴赏诗歌的水平,也不是要评价欧阳修诗歌的艺术水准,而是想借此梳理出一个值得注意的诗歌鉴赏原则:赏析诗歌时,要关注作品的内在逻辑。情感逻辑绵密,事理逻辑严密,才能较好地彰显诗美,体现诗歌的艺术性。

有的读者朋友会疑惑,诗歌是留白的艺术,讲究情感发散,追求思维跳跃,我们欣赏诗歌注重探究其内在逻辑,是不是“倒行逆施”或者“缘木求鱼”了?其实,诗歌因思维跳跃、想象空间广阔产生诗美或艺术性,是以其叙述或感情符合内在逻辑为前提的。富有逻辑的表达,往往更能打动读者。我们以《离骚》选段为例来说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诗中的表达表面上似乎散漫无羁,有如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其实却有着非常严谨的行文思路。诗人因朝取木兰、夕采宿莽(草名),而感知日夜更替,时光匆促;又因日夜更替进一步联想到季节流转;因季节流转而有草木凋零,因草木零落念及人生短暂而担心美人迟暮;因担心美人迟暮而建议美人趁着年少自图修洁,并自荐甘为导引。

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句子衔接紧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其语言表达虽然极尽浪漫想象之能事,但内里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这一逻辑使得上述选段除了拥有以情动人的效果外,还额外增加了以理动人的魅力,使诗歌得以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逻辑能增加或放大诗歌的动人力量。我们从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修改中得到佐证。这首歌作为1960年中国香港电影《苦儿流浪记》的主题曲,感动了无数听众。其歌词如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他知道,梦里也会笑!

时光荏苒,到了1989年,内陆上映《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再次响起。曲还是那首曲,词却精简成了这样: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听过两个版本歌曲的听众,众口一词,都认为后者更加感人。原因何在?后者的逻辑更加清晰、严密!

根据上面所述,我们想对爱好诗歌的朋友做个温馨提示:欣赏诗歌时,除了重点关注诗歌的意象运用、手法选择、感情表达之外,还应适当关注一下诗歌内在的逻辑。在阅读律诗时,除了要关注上文所述的情感逻辑、事理逻辑,还要特别注意它的结构逻辑。律诗的写作有一定的范式,它的四联安排一般需满足“起、承、转、合”这一结构。

下面我们小试牛刀,看看能否梳理王安石《葛溪驿》的写作思路。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