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基本功:尿常规的解读

 我爱你文摘 2021-10-31
临床基本功:尿常规的解读

尿量

成人:(1.0-1.5)L/24h;

儿童(1-12岁):(0.3-1.5)L/24h。

尿量增多:多尿(>2.5L/24h)。

1.生理性:饮水过多、精神紧张、出汗少等;

2.病理性:糖尿病、慢性肾炎、尿崩症、高血压肾病等。

尿量减少:少尿(<0.4L/24h)和无尿(<0.1L/24h)。

1.生理性:饮水过少、出汗多、高热、脱水等;

2.病理性:各种肾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及肾后性疾病等。

颜色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透明或淡黄色。

1.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2.红色尿:

(1)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等。

(2)某些食物会引起红色尿,如甜菜、辣椒、番茄叶等。

(3)药物引起红色尿,如利福平、酚噻嗪、氨基比林、苯妥英钠等。

3.浓茶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

4.深黄色尿:可呈豆油色,从容器倒出时易挂于容器壁上不易倒净,震荡后多有泡沫,为胆红素尿,多见于黄疸性肝炎;也见于服用维生素B12、灭滴灵、大黄的患者的酸性尿液中。

5.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6.蓝绿色尿液:可见于应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pH 值

正常范围是 4.6-8.0 。

1.偏低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

2.偏高多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

比重

正常范围 1.005-1.030。尿比重可以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一般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1.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

2.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白细胞

正常尿液镜检白细胞不超过 5 个,否则应首先考虑尿路感染,但是尿白细胞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

  1. 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

  2. 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

因此不能单纯从尿白细胞阳性判断尿路感染,需结合下述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

亚硝酸盐

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

尿亚硝酸盐对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特异性可达 80%,其亚硝酸盐为阳性时基本可以判断为泌尿系感染。但是结果阴性也不能说就没有尿路感染,比如致病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时,阳性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等均会产生阴性结果,需结合其他项目来分析。

红细胞

血尿有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有症状血尿和无症状血尿。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RBC)。离心尿液在显微镜高倍视野(HP)下偶然发现 1~2 个红细胞属正常现象。

1.血尿伴发热多考虑感染性疾病,如同时有尿路刺激症状,可考虑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如为高热、寒战、腰痛以及全身症状,可考虑肾盂肾炎等。如为低热,抗感染久治不愈者,要考虑慢性炎症,并除外泌尿系结核病等。

2.血尿伴疼痛(痛性血尿),应考虑有无尿路结石。

如果为无痛性血尿,血尿为发作性或持续性无痛血尿,甚至伴血块或坏死组织时,应考虑有无肾脏肿瘤、膀胱或前列腺癌。

3.患者有外伤史时出现血尿,应考虑有无肾脏损伤。

4.胡桃夹现象:患者左肾静脉受压,左肾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过程中在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的间隙内受到挤压,常伴有左肾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受压处远端静脉的扩张。当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蛋白尿和左腰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称为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在4~40岁之间。大部分患者为体型瘦长的青少年,多于剧烈活动、高热、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站立有关。本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左肾静脉造影,测量其远端与下腔静脉的压力差>0.49kpa以上,即可确诊。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相比之下B超检查方便易行,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多普勒B超检查在仰卧位、直立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受压的左肾静脉内径扩张3倍以上即可确诊。

5.肾下垂和游走肾:肾下垂是指直立时,双侧肾脏下降大于4cm。多数发生于20~40岁女性及瘦长体型者。右侧多于左侧。主要表现为腰痛、劳动及行走时加剧,平卧后消失。游走肾的患者,多见于右侧,但也可为两侧性。临床上多无症状,但也可出现腰酸背痛、肾区叩痛、牵拉痛、甚至绞痛等症状,严重时沿输尿管放射。行走、久立、久坐或劳累可诱发上述症状加剧。在月经或便秘时疼痛也加重,偶尔出现血尿。尿蛋白

正常人的尿液中偶尔有少量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及肾小管分泌的一些其它小分子量蛋白。正常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 小时尿中蛋白总量小于 150 mg,其中白蛋白不超过 30 mg。

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要想诊断为病理性蛋白尿,还需排除以下几种因素:

功能性蛋白尿:机体精神紧张、剧烈运动、低温刺激,多见于青少年。

体位性蛋白尿:卧位时阴性、站立过久为阳性,多见于青少年。

假性蛋白尿:

(1)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常规蛋白尿定性检查均可呈阳性反应。这种尿的沉渣中可见到多量红细胞、白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而无管型,将尿离心沉淀或过滤后,蛋白定性检查会明显减少甚至转为阴性;

(2)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混浊,易误认为蛋白尿,但加温或加少许醋酸后能使混浊尿转清,以助区别;

(3)尿中混入精液或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此情况,病人有下尿路或前列腺疾病的表现,尿沉渣可找到精子、较多扁平上皮细胞等,可作区别;

(4)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驱蛔药)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阴性。而当患者注射过大量青霉素时,却可导致尿蛋白的假阴性。

病理性蛋白尿时蛋白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预后。可见于: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数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

(2)急进型肾小球肾炎:起病急,进展快。

(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常无明显症状,但有持续性轻度的蛋白尿。

(4)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计肾小球及肾小管,多属于混合型蛋白尿。

(5)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6)肾盂肾炎: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并非是肾功能发生异常,而是因为感染以后出现重吸收障碍或者是细菌及其细菌代谢产物尿中存在较多黏蛋白的成分所致,有时感染可能合并出血,红细胞破坏以后也可以增加尿中的蛋白含量。随着感染治愈后蛋白尿可以逐渐消失。定性检查通常小于(++)。

尿酮体

正常人尿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

尿酮体阳性,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由严重腹泻、呕吐、饥饿、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及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等导致。

尿胆红素等

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其结果需综合在一起用于指导临床。

管型尿

正常尿液中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透明管型:见于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透明管型明显增多。

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

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

脂肪管型: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

维生素 C

维生素 C 是一种抗氧化剂,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如果尿检前大量摄入维生素 C,会对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及亚硝酸盐等化验项目的检验产生干扰,从而出现假阴性。

这个指标的意义不是提示疾病,而是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其他检验结果是否可信,临床静脉输液时常使用维生素 C,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用药 30 min 后,尿维生素 C 达到高峰,对测定结果有干扰作用。

简单版尿常规结果提示:

临床基本功:尿常规的解读

怎样留取合格的尿液标本?

基于上述尿蛋白检测的一些可能影响因素,留取尿常规标本时,有以下这些建议:

1. 留取清洁中段尿;

2.建议留取晨尿标本,避免因饮水过多稀释尿液而导致假阴性;

3.检查前一天,需避免激烈运动;

4.避开女性月经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