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有病毒和寒风,但春天终将到来 | 协和八

 协和八 2021-10-31

医疗队员是用生命守护生命,拼尽全力救治患者。我们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 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价值。我希望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好事,一辈子做对人民有益的事。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张抒扬


01

武汉,我们来了!

第一批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员们抵达武汉时已是夜幕降临。

此时的武汉,已经被按下“暂停”键。


医疗队员初抵武汉时拍摄的大雪纷飞中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外,整个院区被大雪裹挟着,给这座静静矗立的医院平添了几分悲壮。一道栏杆封闭了通往医院的去路,栏杆上挂的抗疫条幅,已经被大雪压弯。进入院区,四处寂静。目之所及,只有寥寥数人行走在院子里。等待他们的,除了灰蒙蒙的天空,只有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里,就是他们抗击疫情的战场!此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医疗队员们的心里明白了: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中国力量!

——武汉,我们来了!

02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2020年1月26日,韩丁带领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抵达武汉。

恩格斯曾说过:“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关键时刻,由国家卫生健康委6家委属委管医院组成的6支国家医疗队如何协同作战、并肩抗疫?如山的压力面前,韩丁被委以重任,担任6支医疗队领队。

2020 年 1 月 26 日,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领队、副院长韩丁在首都机场准备登机(新华社 张玉薇摄)

抗疫前线,从患者救治到院感防控,从物资保障到人员调配,千万条线汇聚在医疗队领队的头上,无数的事情等着领队来作决定。而在这个时候,韩丁充当起“大家长”的角色。

在驰援初期,大量患者需要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中心管道氧气压力负荷超载。医疗队员反映这个情况后,韩丁与同济医院以及多家医院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了“加强供应压力、重症患者优先使用管道氧气、轻症患者主要采用氧气罐供氧”的一致意见,解决了患者吸氧的大问题。

“很多预料不到的困难,只要找到韩院长,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协调解决。”刘正印说。

只有常怀医者仁心、胸怀家国天下的人,才能每每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带领协和先锋队挑最重的担子,战斗在最关键的地方,弘扬协和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这也是领队韩丁的内心写照。

03

一个“泡”在ICU的身影

“病人极度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仅有50%”……2020年2月4日17时,第一位转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重症加强病房的患者病情危急,在场的医护人员们十分揪心。刚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赶过来的、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了解情况后,立即决定进行气管插管。

彼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气道中会有大量炎症液体喷涌而出,对操作插管的医生来说,这个时刻很容易被病毒传染)。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冒着暴露于病毒的危险,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

不久,患者症状缓解,医疗队员们马上为患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一道道紧张有序有效的操作后,患者的凶险情况逐渐平稳下来。


杜斌(中)正在查房

为了尽快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杜斌没日没夜地 “泡”在 ICU: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巡查 5 家医院的 ICU;最长的时候,他穿着防护服在 ICU 忙碌了 10 个小时。

4月15日,协和医疗队离鄂后,包括他在内的八位专家组成员进驻七家重症定点医院,在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这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担当重要角色的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却是那么朴实:“也有很多人把我们叫做英雄,但其实我并不这么看。我们在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既要承受所带来的荣光,与此同时更要承担起这个职业对我们的要求以及应完成的使命。”

04

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2020年2月7日,李太生作为协和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来到武汉。

面对新冠肺炎,李太生教授坦言自己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在“红区”的每一天,李太生都坚持到病人床旁去:“医生的战场就在病人床旁。新冠肺炎的数据和症状,不到现场根本就不会了解,所以我必须亲眼去看病人。能够到现场,就是来武汉最大的价值。”即使过去很长时间,医疗队员们还能想起李太生在病房里的样子——由于工作时间太久,有许多次从污染区回到清洁区时,李太生的鼻梁已经被口罩勒得通红。在不戴口罩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鼻梁上的一贴创可贴。但这样长的时间待在污染区里,他依然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

由于戴口罩时间过长,李太生回到清洁区时鼻梁已经通红(《环球时报》崔萌摄)

与李太生在一线战斗的时间长了,队员们渐渐发现,除了经常一进污染区就“舍不得”出来以外,他还有另外一个“怪癖”:在查房完毕、把各个病床的指标数据做好记录后,他都要对着本子发一会儿呆。

李太生的“发呆”绝不是放空自己,而是定下心来让大脑高速运转。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情加重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医生应当通过什么指标预判患者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的风险?怎样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亡率?这些是从疫情之初就在李太生脑海里萦绕的几个重要问题。

经过每天查房、亲自采样,详细记录下所有病人的指标数据与临床表现,李太生对于自己脑海中反复思索的几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05

向患者张开双臂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队长,刘正印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大印”老师。

在刘正印看来,他经历过“非典”疫情,对突发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有更丰富的经验,专业的人就该在需要的地方去做专业的事。

在刚刚抵达武汉展开救治的时候,大部分医疗队员都是第一次直面这种重大突发疫情,对具有高传染性的新冠肺炎也会有天然的恐惧心理。而刘正印作为当时唯一的感控专家,本不需要亲自参加临床一线工作,但他却是队伍中第一批进入ICU病房的医生之一。

刘正印刚从病房出来,衣服被汗水浸透了

刘正印不但每天在一线全力奋战,而且还肩负院感防控的工作。除了要处理各种紧张的医疗工作外,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每一位队员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状况。“先保护好自己,再尽全力救治病人。”在同事们眼中,他既是领导,又像兄长,在饭点时,还会在群里发:“吃饭啦!队长喊你们吃饭啦!”

他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在普通病区刚建成时,一位刚入院的女患者没有家人的陪伴,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和未知的疾病风险,她的情绪极度崩溃。正好碰到这位病人的刘正印劝慰说:“我们从北京来到这里,带来了优秀的医疗队伍,就是要为你们治好病,让你们能健康回家,请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病痛!”经过一番交流,重拾信心的患者激动地说:“有你们在,我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们是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我们可以畏惧疾病,但不会愧对我们的职业,不会畏惧死亡。”刘正印教授温和而坚定,果敢而敏锐,他向患者张开双臂,让每个病床上的患者看得见也能想起来,春天的样子。

终章

春天终将到来


2020年4月12日下午,最后一位重症患者转至过渡病房。

“当我和周翔等队友推着病床走出C9西一层大门,看到那明媚的阳光,看到病床上病情逐渐好转的病人,心情顿时舒畅,终于迎来了曙光,迎来疫情转折点。”刘正印教授如是说。

疫情发生之初,协和医院闻令而动,先后派出186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从起初物资匮乏到想尽一切办法在48小时内组建重症监护病房;从50岁教授痛哭流涕到92年博士后在战场中快速成长;从晴空中的草坪思想交流会到晚霞中的阳台歌会……这是平凡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一切为民”的最好体现。

2020 年 4 月 23 日,第三临时党支部在集中休整住地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时光飞逝,疫情下的第三个冬天就要来了,病毒再次活跃,多点散发的小规模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千千万万这样可爱的抗疫工作者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下一个春天终将到来。

图文来源:

图文来源:《家国:协和战疫相册故事》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