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读论语 20 | 学医规划

 周氏纵横 2021-10-31

学医规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认为这段话是孔子的人生规划,其实不是,准确地说这是孔子的人生总结,当然也可以把这段话看做是孔子“化凡为圣”的漫长之路。十五立志,通过求学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立志是人生的开始,如同树木之根,根深枝叶自然茂盛;三十而立,“立”是代表成人。除了传统认为的成家立业之外,更重要是立志做君子,做君子是立德的开始,也是悟道的开始;四十而不惑,这说明人生的艰辛,也代表修道人生已经有了小成。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但有家庭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烦恼,当然各种诱惑迎面而来。人在这个阶段,想要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以及工作顺利,唯有“不惑”这味药能化解;天命之年,意味着修道的深入,意味着对自身命运有了足够的把握,甚至已经能够看淡生死;耳顺之年,意味着修德已经接近道的内核,内心只有真善美,眼、耳、鼻、舌、身、意自然畅通。世上事事何尝不是好事,人人何尝不是好人?从心所欲代表真正的大彻大悟,那是天地境界(冯友兰语)。把这段话理解为是孔子立志修德悟道、化凡为圣的过程,丝毫不为过。

大多数人不能规划自己的人生,唯有天人、师、大丈夫才能够。不过,我想给所有还没有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修习的中医人关于修习中医的规划一些建议,权做参考。

15岁立志学习中医:志于学之年

30岁能够独立行医:而立之年

40岁行医自有风格:不惑之年

50岁行医颇有心得:知天命之年

60岁行医有接班人:耳顺之年

70岁行医胆大谨慎: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

80岁行医的第二春:精神抖擞

90岁行医还在路上:德高望重

在历史留名的中医人,都有着种种不同的缘由,但走上的是共同的中医之路。尽管他们的学医、行医之路不一样,但凡是能够称得上“大医”之人必定是“精诚”者,“精”于医术,“诚”于天道与内心。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丹溪是他晚年居住地附近的一条小河,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丹溪翁”或朱丹溪。朱丹溪是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名家之一,他的中医之路颇为曲折。朱丹溪自幼聪明,年长者对他很器重,但他年长后却变得崇尚侠气,争强好胜。假如乡中望族仗势欺侮人,他必定为弱者出头。史书形容他的个性是:“必风怒电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摇手相戒,莫或轻犯”。朱丹溪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学医,尽管在30多岁时,他母亲患病,家里请了很多医生都无法处理,这时,他才略略有志于学医。他把经典医籍找来仔细研读,三年居然有所得。又过了两年,他自己开处方抓药,竟然治愈了他母亲多年的老毛病。

朱丹溪在36岁时,拜有朱熹的四传弟子许文懿为师,学习期间,朱丹溪感叹过去的所作所为均是荒废人生,他说:“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于是,他正式拜于许公门下。当许师讲到“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时,朱丹溪悔恨过去的生活都是“沉冥颠沛”,不由汗如雨下。从此之后,他茅塞顿开,并且是日有所悟。许文懿慧眼识英雄,他建议朱丹溪不走求功名之路,建议他走中医之路。后来,朱丹溪用三个月的时间打动当时的名医罗知悌,并拜入其门下,最终成为中医大家。

朱丹溪行医至78岁时,某天他将学医的侄儿叫到跟前,对他们做了最后的教诲:“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说完,端坐而逝。

朱丹溪的中医人生,如何能够规划?不过,我希望更多年轻的中医学子能够奋发有为,以“三月不知肉味”的专注、“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传承好中医,发展好中医,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更无愧于自己有限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