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走歪了,王冬龄的创新书法太离谱,与老书家说的不同

 赵俊峰评谈 2021-10-31

书法流传了几千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推崇创新。书法出新是应该的,但是抛弃扎扎实实的内功,单纯在形式上变化,试图去创造一个新的面貌,往往沦为江湖杂耍、行为艺术。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就是一位坚持创新的书家,在“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大展中,就展出了大量受西方美术影响的杂耍书法。

王冬龄书展开幕式

从书法角度来说,王教授创造出来的乱书已经不属于书法了,说好听点儿是西方的抽象画,说不好听的就是涂鸦、胡划拉。作为一位传统书法家,走到今天这一步,让人扼腕叹息。如果60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写一手乱书,还真不如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这种脱离汉字的所谓创新,明显是把路走歪了。

王冬龄的乱书

古人很少谈到书法创新,但这并不是说古人的书法就不新。出新是刻在书法基因里面的,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没有办法重复自己,连书圣王羲之都做不到。公元353年4月,正是中国的晋朝,时任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随后,王羲之将众人的诗赋辑成一集,并趁着酒意撰写序文《兰亭集序》,这就是后来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由于当时书写《兰亭序》是草稿性质,有很多涂改的地方,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就想再写一遍。结果抄了很多遍,始终不如当时写的草稿精彩,最终只能作罢。从此以后,王羲之就将《兰亭序》的草稿珍藏了起来,当作传统家宝留给子孙后代,最终又辗转到了唐太宗手里。这个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书法高手的字是随时间、心情、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的,这种随机自然的变化显然是人为创新无法比拟的。

王冬龄加入舞蹈的书法作品

真正谈创新是从清末开始,由于当时国力衰弱,文化也失去了自信。很多人希望照搬西方文化,改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由于西方并没有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让这一时期书法幸运地躲过了一劫。然而,中国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留学归来的画家运用西洋画的理念大肆改造中国画,逐渐使中国画失去了民族特色,沦为西洋画的一个分支。今天,在文化上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自信,没想到却有人打起了书法西洋化的主意,尤其是沈鹏主持中书协的时期,书法更是以创新为名,开启了西洋美术化之路。

王冬龄的竹书

如果说沈鹏打开了书法西洋美术化的大门,那么各大美院就就成了书法西洋化的急先锋,他们借助理论和教育机构的平台优势,将西洋美术的各个流派都引入了书法中,对书法进行转基因改造。仅仅一个王冬龄教授,就在书法中引入西方多个美术流派的手法,有类似于抽象画的乱书;模仿装置艺术的竹书、亚克力书;加入了舞蹈元素的行为艺术书法等等。

王冬龄的亚克力书

这些创新已经脱离了书法的范畴,只能算是绘画。书法如果一定要强调创新,也不能像现在这样急功近利。离我们最近的传统书家已经指出了书法创新的正路,碑派大家沈延毅在谈到创新问题时就说:“与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继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备;最后要求貌离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风格。”

沈延毅语

这是一条不离传统,循序渐进的创新之路,与急功近利、西洋美术化的创新之路截然不同。如果做不到像古人那样随时在变,真不如像传统大家沈延毅说的那样,踏踏实实下功夫,根植于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