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札记 | 关于女排的回忆@《笑对人生——陈忠和自述》

 无益事 2021-11-01

评分截止至2020/3/14

来源于豆瓣


三大球”中喜欢足球、喜欢的篮球的男生很多,喜欢排球,而且是喜欢女子排球的我还真是孤独。
想来,还是陈忠和时代带给我欢乐与自豪感最多,多到只喜欢这项运动。
2019年9月底,中国女排的11连胜卫冕世界杯冠军,让我仿佛回到十几岁和母亲一起看球的时光。
我算不上忠实的排球粉丝,零八年后,女排输多赢少,再加上学习任务加重,便不再看女排的比赛。
陈忠和后,再无一个教练让女排重新辉煌。
直至郎平的再次回归。
10月份在图书馆的阅览架上看到这本《笑对人生——陈忠和自述》,突然意识到这个曾经带给我太多激动时刻的人,我竟没有那么了解他。
于是我翻看这本书,试图整理小学时代看中国女排比赛的零碎记忆。
 
先说说书。
书出版于2004年9月,在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之后。书中文字完成于2004年1月,奥运会之前。
2003年的11月,中国女排时隔17年再次获得世界比赛冠军,那一年,也如16年后,是11连胜。
那一年,我9岁。
也意味着书中多数的段落离我熟悉的中国女排时代还早了几年。
在书的自序中,陈忠和坦然说最开始自己是拒绝写书,毕竟2004年奥运会备赛在即,但架不住友人陈继共的劝说,终究勉为其难答应一试。
正如自序中所说“我并不精于此道,只好当作是一次机会,与大家谈谈心、聊聊天,也算作是对广大球迷的思想汇报和自我反思。”
陈忠和将自己当时所想所思都写在书中,文字稍显幼稚,但通俗易懂,部分桥段颇有大道至简的意味。
如果想具体了解2003-2004年的中国女排,乃至了解80年代“五连冠”后的跌跌撞撞,这本书不会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想了解陈忠和以及他所带领的女排队伍,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并不算是个合格的球迷,因为我喜欢赢球,却接受不了输球。
08年北京奥运会女排输了半决赛,我就没看后来的比赛。
12年伦敦奥运会就更不提了。
16年里约奥运会小组赛第一场中国2:3负于荷兰,我就再没看女排现场直播,只看回放,后来女排低开高走赢了世界冠军。
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女排赛事的状态,也只有自己十岁刚出头的时候。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是王一梅,只因为她长得像我的一位家人。每次她发球,我总是紧张与兴奋的。


王一梅发球/来源于网络

那时的我会为发球失分而气,为直接发球得分而兴奋。
我喜欢看中国女排的比赛,因为总是会赢。
那个岁数的我不懂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更不会懂得学会接受失败,只会一心想着赢。
赢就喜欢,输就不爱。
那时候的中国女排赢多于输。
 
陈忠和卸任中国女排总教练后,恰好我高中就读,看比赛的机会更少。
即便有机会看比赛,结果也不尽人意,于是更少关注比赛。
就这样,女排淡出自己的生活。
没有像周围人一样喜欢上NBA的篮球,更没有喜欢上足球明星C罗之类。
偶尔还是听到女排因为比赛不利更换主教练,但依旧没有起色。
也正因为这样,我理解那些深爱却也深恶痛绝的中国足球球迷。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可能会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足球迷们说句“至于吗?换个球追呗,比如乒乓球。”
“还真至于!”
 
铁榔头来了。
2013年,郎平被任命为女排国家教练。
中国女排再次辉煌。
2016年,郎平带领着中国女排力克塞尔维亚获得奥运会冠军。
2004年,陈忠和带领着中国女排力克俄罗斯获得奥运会冠军。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忠和。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郎平。
女排带给国人太多的记忆与骄傲。
 
回到本书,讲讲这本书告诉了我些什么,或者说从陈忠和身上能学到些什么?
15岁的陈忠和身高1.77米,对于身处业余队却想进专业队的他来说,这是个潜在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以勤补拙。
后来因为“万金油式”的球员风格,由业余队被挑选到省二队当过渡性球员,成为专业球员。
但1.77米的身高注定只能成为后排的替补队员,他清楚自己的定位。

“排球是集体项目,讲究全队一盘棋,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在技术上我能顶替后排防守,在训练中我猛练弹跳力来弥补。平时队里的大小事,我都抢着做,只想多为教练和队员分点忧。
我总想,这好比社会分工一样,不可能人人打主力。以勤补拙,扬长避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后来福建省一队冲击全国冠军,要找一个能巩固后防,加强一传,精于发球的专职替补队员,于是找到了陈忠和。
陈忠和“很意外”地较早晋升一队。
为了冲击1981年世界杯赛的冠军,当时女排教练袁伟民别处心裁设计由男队员陪练。对陪练男队员的要求是工作上任劳任怨、技术上要求全面,能模仿国外女排强手的各类手法,身材与当时女排队相近。
于是陈忠和“无心插柳”穿上了“中国”球衣,开启与女排相伴的二十多年。
陈忠和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为什么能被选上。
“国内比我强、比我好的队员比比皆是。袁伟民在挑选陪打人选时,尽可能不为此影响该队实力,尽可能不挑选那些主力队员。而我正好具备了这种'不影响实力’的因素。”
如果不热爱,不愿替补,不愿做永远上不了场的陪练员,而选择放弃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陈忠和。
和,没有注定的劣势。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