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871季【曹静专栏】设置悬念,扣人心弦——记叙文构思系列精讲

 傻丫头oq9h5f23 2021-11-01

图片

图片
技法精讲
图片

所谓“悬念”,就是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娓娓道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为了形象地说明“悬念”,我们先来看一段排球比赛的解说词:“对方主攻手10号只能无奈地把球推到中国队后场,中国队一传手4号很轻松地把球挑起,主力二传3号一个背飞把球做到四号位。'漂亮!’中国的主攻手1号一记势大力沉的扣球,狠狠砸在对方8号的脚上弹出了底线。”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说悬念是组织了一次漂亮的进攻,那么,起悬如“一传”,垫悬如“二传”,释悬如“扣球”。当然,我们结合《驿路梨花》《桃花源记》《带上她的眼睛》三篇课文,对悬念的写作技巧来做个解读。

图片
起悬如“一传”

图片

排球比赛中,对方的球到了我方场地,就由负责一传的队员把球救起,进攻的组织就开始了。悬念的第一步“起悬”,就如同排球的“一传”。记叙文设置的悬念,往往会围绕一个总体悬念来展开。如《驿路梨花》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来展开情节;《桃花源记》围绕着题目“桃花源”三个字设疑,到底它是个怎样的地方;《带上她的眼睛》的题目就引起读者思考,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这些悬念都是在文章题目或开头提出,随着文章内容的铺展,这个悬念会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

图片

图片
垫悬如“二传”

图片

排球比赛中,二传手的职责在于组织全队的进攻。悬念的第二步“垫悬”运用得好,就如一位好的二传手,可以组织快速多变的战术,将球送至主攻手最适宜扣球的位置。那么,有哪些“快速多变的战术”呢?

一是巧合法垫悬。

所谓“巧合法垫悬”,就是作者顺着读者的阅读方向,利用事态发展的巧合之处,不断地发展悬念的写法。如《驿路梨花》一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两次巧合。第一次是“我们”推测小茅屋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偏偏推门进来的就是一个瑶族老人。第二次是瑶族老人为“我”和老余讲了“梨花”的故事后,偏偏就遇到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如果这两处巧合换一下位置,悬念也就没有了。我们来到深山,偶遇小茅屋借宿,如果此时安排哈尼小姑娘推门进来,读者会觉得突兀。当我们听完“梨花”的故事后,如果此时安排一位老猎人出现,也不符合读者的预期。很显然,作者顺着读者的思路,安排了两次巧合,引着读者不断地产生疑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总悬念,引发了三个小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样,读者的疑问就如吹泡泡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二是反差法垫悬。

所谓“反差法垫悬”,就是使文章内容与生活常理产生矛盾,在反差中不断地发展悬念的写法。如《带上她的眼睛》在设置了“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的总悬念之后,就不断地写“她”反常的言行举止。“她”与“我”的对话,总是答非所问。当“我”说草原和太空比太小时,她沉默了;“我”问她那儿是不是很热时,她的话断断续续;当“我”要她说出飞船的大概方位时,她没有回答,却哼起了德彪西的《月光》。还有很多言谈举止,让“我”觉得“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就是这些看起来“不正常”的言行举止,放在科幻小说里,一开始并未引起注意,但读着读着,读者就会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了一定预感。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情节的发展中来了。

图片

三是虚实法垫悬。


所谓“虚实法垫悬”,就是文章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展开,让读者心存疑虑,又因其中真实的成分而不把疑虑说出来,从而把悬念越悬越高的写法。如《桃花源记》一文,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着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入,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虚虚实实的写法,让桃源成为万千读者心目中的“千古之谜”了。

垫悬如“二传”。只有把球传到最适合主攻手进攻的位置,才有获得成功的把握。所以,传球要高,位置要准。垫悬也是如此,只有把读者的心思牵连不断地“悬”起来,跟着作者的笔触深入进去,最后的“释悬”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图片
释悬如“扣球”

图片

排球比赛中,扣球技术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跳起后在最高点击球。扣球的效果既依赖于二传的密切配合,也考验扣球的个人技巧。释悬,就是高点“扣球”。这个高点,既是悬疑的高点,也是思想的高点。如《驿路梨花》一文结尾,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既解开了开头设置的“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的悬念,又揭示了所有人善举的源头是雷锋精神。《带上她的眼睛》中“我”回到航天中心,主任对小姑娘经历从头到尾的讲述,终于解开了小姑娘反常的言行举止的秘密,也令读者对这位不怕牺牲的航天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桃花源记》似乎是个千古之谜,但是南阳刘子骥的故事,就是作者为读者解开的疑问,桃花源的故事是虚构的。

图片

图片
升格指导
图片
图片
●原文呈现

我自碎梦而来,终见爱之深沉

张睿骐

暮风吹起,黄叶萧萧。窗边的我,仍凝望着那人来人往的街道,期待人群中有他的身影。黄昏的余晖怜惜般的照射着我的侧脸,留下最后一道告别的余晖。

黄昏已逝,华灯初上,我望着人流喧嚷的街道,迎着悲婉的晚风,仍在繁华灯火中寻觅他的身影。繁华易逝,人走灯灭,我置身于朦胧的月光下,望着灯火阑珊的街道,寻那人,终不见。或是视线朦胧,又或是人已乏,突见夜幕群星在天边勾起一张令我幽怨的消瘦人脸——他!(开头写“我”期待“他”的身影,设置悬念。但是,文中的描写重复较多,“起悬”部分不够简洁流畅,影响了悬念设置的效果。)

终是疲倦不堪,沉沉睡去……(前文写到“置身于朦胧的月光下”是在室外,此处写“疲倦不堪,沉沉睡去”是室内,由现实到梦境,前后衔接不够紧密。)

豪华无比的宴席。我看见一个个膘肥肚圆的身影,听见一声声刺耳的碰杯声,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他!一杯杯猩红如血的酒,一声声嘶吼的碰杯声。我伸手想要抓住他的衣袖。手从身躯穿过,他从我眼前消失,宴席开始破碎,消逝。(这一段是“垫悬”的第一段,采用的是“虚实法垫悬”,如同《桃花源记》一般亦真亦幻。以下的“风沙滚滚的工地”“人流嘈杂的医院”,也是把梦境与现实衔接起来,手法相同。)

风沙滚滚的工地。(垫悬部分要注意前后衔接,才能越“垫”越高。这一段写“风沙滚滚的工地” ,而上一段写“豪华无比的宴席”,前后比照,情境反差较大,让人难以猜测人物身份,衔接不够紧密。虽然梦境往往怪异,但呈现在一篇文章里,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勾连协调。)我看见狂热璀璨的烈阳,听见一声声嘶哑的口令声,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他!一声声嘶哑的口号,一口口浓黄的痰。我奔跑想要追上他的脚步,却只能看着他在我的视线里逐渐消失。他终是从我眼前消失,工地在我眼前破灭,消散。(这一段再次提到“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但是前面两段的“我”,表现出的是对“他”的依恋,与“幽怨”不能呼应。此处情感角度的“垫悬”,平稳而缺少波澜。)

人流嘈杂的医院。我看见如海的人群,听见一声声剧烈的咳嗽声,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他!一声声剧烈的咳嗽,一次次掩嘴的无奈。我高呼想要吸引他的眼光,却被人群阻隔,被嘈杂的声音掩盖,看着他从我的眼前再一次消失,医院从我眼前毁灭,消亡。(这一段再提“幽怨”,文中仍然没有与之呼应的内容,而且文中的描写表达的仍然是对“他”的依恋之情。这一段故事情节虽然越“垫”越高,但是情感线索却没有随之上升,平稳而缺少张力。)

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我只看到在一个昏暗世界站着一个个我,喜的我,怒的我,哀的我,乐的我,无数个我。(前文的主要笔墨是写“他”的故事,“我”的形象只是一个旁观者,且情感变化不大。因此,这里写“我”的喜怒哀乐,这个情感高潮的出现非常突兀。)我想寻找他的身影,却被一个个我团团围住,我嘶吼着撕破一个个我。撕碎的我化作一缕光芒,在昏暗中开辟了一道通往光明的道路。我毫不犹豫地踏上光芒之路,终达尽头。路的尽头,我看见那道消瘦的背影,他回过头来,在那消瘦的脸上摆出一丝僵硬的微笑……(此处接近“释悬”部分,从“僵硬的微笑”一词来看,“我”的情感没有太大的变化。“僵硬”一词,写出的仍然是对爱的不理解的状态。)

“嘎吱”卧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消瘦的他,为沉睡中却眼眶湿润的孩子轻轻盖好被子。(此处为释悬部分,文章从梦境回到现实,与前文反差太大。悬念之球没有“垫”,扣球就没有杀伤力。) 

深夜,屋外下起了小雨,屋内是早已被眼泪濡湿的被子……

图片

图片

●焕新秀台(影印作文)

我自碎梦而来,终见爱之深沉

张睿骐

静谧的校园,暮风吹起,黄叶萧萧。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灯火阑珊的街道上。(“静谧的校园”,“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写明了“我”的身份是学生,是个周末回家休息的孩子。)黄昏已逝,华灯初上,人流喧嚷,我凝望着那人来人往的街道,期待人群中有他的身影。渐渐地,视线朦胧,夜幕下群星在天边勾起一张令我幽怨的消瘦的脸——他!(“起悬”部分简洁明了,读者不禁会问:这个“他”是谁?)

周末的夜晚,总是疲倦不堪,我沉沉睡去……(此处“周末的夜晚”,与前文“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呼应起来,勾勒出一个住宿生的周末时光。由此把梦境与现实衔接起来,顺理成章。)

觥筹交错的宴席。(此处把夸张的“豪华无比”,改为中性的“觥筹交错”,与后文写“风沙滚滚的工地”一段,情境更容易衔接起来。)我看见一个个膘肥肚圆的男人,听见一声声吆五喝六的嘶吼,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他!一杯杯猩红如血的酒,一声声刺耳的碰杯。我冷冷地看着他,正如他曾经冷冷地看着我。(此处写 “我”的“冷”,是对“他”的“冷”的折射,也写出“我”与“他”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的冷漠日常。)我看见他一点一点地从我眼前消失,宴席开始破碎,消逝。

风沙滚滚的工地。我看见一道道炽热炫目的阳光,听见一声声嘶哑的口令,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身影——他!一阵阵肩膀的抖动,一口口浓黄的痰。我想追上他,脚步却迟疑在了原地。(“想追上他,脚步却迟疑在了原地”,此处的细节写出 “我”看到“他”的辛劳,慢慢地理解了“他”,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瞬间,他的身影模糊了我的视线。工地在我眼前破灭,消散。

人声嘈杂的医院。我看见如山似海的人群,听见一声声哀伤的叹息,还有那个令我幽怨的消瘦声影——他!一声声剧烈的咳嗽,一次次掩嘴的无奈。我拼命地招手,高呼想要吸引他的眼光,却被人群阻隔,被嘈杂的声音掩盖。(“我拼命地招手”,写出了“我”与“他”隔阂的坚冰彻底消融。“我”理解了“他”深沉的爱,也表达出对“他”爱的回馈。)看着他从我的眼前再一次消失,医院在我眼前毁灭,消亡。

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此处情节再次“垫悬”,让读者心头一震,产生诸多联想和想象。)

我只看到在一个昏暗世界站着一个个我,迷惘的我,冷漠的我,愤怒的我,深思的我,无数个我。(此处用“迷惘的我,冷漠的我,愤怒的我,深思的我”,替代原来的喜怒哀乐,表达情感富有层次,与前文中“我”对“他”逐渐理解、自身获得成长的过程也呼应起来。)我想寻找他的身影,却被一个个我团团围住。我嘶吼着,撕破一个个我。撕碎的我,化作一缕光芒,在昏暗中开辟了一道通往光明的道路。我毫不犹豫地踏上光明之路,终达尽头。路的尽头,我看见那道消瘦的背影,他回过头来,在那消瘦的脸上露出一丝慈祥的微笑……(此处“慈祥的微笑”写出了“我”内心的坚冰彻底融化,悬念被“垫”到最高,为下文“释悬”做好准备。)

“嘎吱——”卧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消瘦的他,为沉睡中却眼眶湿润的孩子轻轻盖好被子。(一声“嘎吱——”,把读者拉回现实,“释悬”如排球落地。全文多次写到“消瘦的他”,把梦境与现实衔接起来,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深夜,屋外下起了小雨,屋内是早已被眼泪濡湿的被子…… 

图片
升格启示

悬念,顾名思义,“悬”的是“念”。读者在阅读时,“念”都有哪些“悬”法呢?

一是“悬”在故事情节。这篇文章的原文就把情节“悬”在了高处。“我”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期待“他”的身影。读者就想:“他”是谁?一句“沉沉睡去”,把读者引向梦境。无论是豪华无比的宴席,还是风沙滚滚的工地,抑或是人声喧闹的医院,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小作者把它们呈现出来,自然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最后“嘎吱”一声门响,又把读者拉回现实。题目中“我自碎梦而来”,让我们不由得佩服小作者笔法之精妙。

二是“悬”在思想情感。这篇文章读来稍感突兀。原因何在?我们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小作者虽然设计了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忽略了思想情感的波澜起伏。从头读下来,字里行间只有“幽怨”二字,可是“我”的行为却表现为对“他”深深的依恋,这两者首先就矛盾,更不合理的是整篇文章的情感是波澜不惊,缺少起伏的。这样,就难以呼应题目中的“终见爱之深沉”,中心就朦胧不清。

因此,使用悬念手法,既要设计曲折跌宕的情节,更要铺就波澜起伏的情感线索。这样,“念”才会在读者心中“悬”起来,久久难以忘怀。

图片

图片
实战演练

“镜子迷宫”的故事

韩 磊

作文课上,我再次见到了那组实践活动的照片。随着鼠标轻轻划过,老师把一张张照片展示出来,教室里时常听到同学们看见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小表情而引发的“哈哈”笑声,我也一样。有一张照片,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看!这张照片是在科技馆照的。那天周四,我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科技馆。这里好玩的地方很多,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镜子迷宫”。

刚到入口,就看见有上百个镜子。通过镜子反射,我感觉眼前有好几个“我”,就像学会了“影分身”。我动,好多的“我”也一起动,非常有趣。但我也怕在里面迷了路就完蛋了。

我犹豫了一下:“算了,大不了试一试!”我又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果然“好奇心害死猫”,这句话不假。当你以为你前方没有镜子时,走着走着,一个“自己”走到你眼前来。刚走了三步,才三步!我就一头撞在了镜子上!说不疼是假的,同学建议我用两只手扶着走过去,而我偏不听,就继续往里走。这次尽管我没有用手去扶,但额头的“包”一直在提醒我:“小心点,慢点走,慢点走,撞上是很疼的。”结果依旧是没走两步又撞上了,而且还是一次撞到了两面镜子上!“哎呦,可疼死我了!”可我现在正处在中间,退也退不了,出也出不去。

我彻底绝望了!

为什么我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向镜子去低头?我决定不看镜子,紧贴着镜子走。这下镜子总该撞不到我了吧!哈哈!一开始还好好的,我越走越快,心想着马上就可以出去了。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安全的方法,在我要为胜利庆祝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只听“啊”的一声,没错,那是我,我摔出去了,我没想到那一个位置没有镜子……

我仿佛看到无数面镜子,一起冲着我露出骄傲的笑容。我怒了!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我要跟镜子决一死战。

这几面镜子太过于骄傲,我不能惯着它。我与镜子周旋着,手贴镜子,脚下探路,手脚并用,就这样兜兜转转,凭着混乱的脑子里仅存的一些路线。就这样,我出来了!我战胜了镜子!

站在出口,我回望这幽深的镜子迷宫,不禁觉得又有趣又好笑。我佩服自己的执着,虽百折也不回,这中间我碰过头,迷过路,犹豫过,绝望过,但是我都闯过来了。

这就是我和“镜子迷宫”的故事,它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智慧、耐心和勇气。

图片

图片
【点评】

“镜子迷宫”好像一只排球。最先抛起来的是作文课上的一张实践活动的照片,接着释悬,这张照片就是科技馆的“镜子迷宫”。此处再次起悬,“镜子迷宫”到底好玩在哪里,如何才能走出迷宫,会有哪些奇遇。这些疑问,如再次抛起的排球,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进入迷宫。才走三步就撞上了镜子,同学建议扶着走,可她偏偏不听,走了两步又撞上了,感到“彻底绝望”。之后听从了同学的建议,贴着镜子走,以为会顺利走出,没想到又摔出去了。写到这里,镜子迷宫到底能不能走出,这个悬念在读者心中越“垫”越高。之后,作者“决一死战”的誓言,让读者再次担心,这么莽撞能走出去吗?谁知小作者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兜兜转转,终于战胜了镜子。至此,悬念如一记扣球,稳稳落地。结尾一句“它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智慧、耐心和勇气”,更是让读者回味无穷。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沈  俊

图片

曹静,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齐鲁名师人选,滨州市名师,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专注于“跟课文学写作”教学研究,曾主持省课题“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获市社科成果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文近20篇,人大复印资料索引3篇。

图片

孙艳,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滨州中学教师,滨城区优秀教师,滨城区教学能手,滨城区教学先进个人,参加滨州市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学科育人研究”,在《教育学文摘》《内蒙古教育》《阅读》等发表多篇文章。坚信初心不改,温暖常在,在繁华处守住纯真,在流年里鲜花盛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