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实验学校西校区课程建设与实施规划 (2017年——2020年)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2014年、2015年省市分别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导学校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整合,建立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科学协调的课程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在滨州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点实验研究项目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建设,经过了三年的摸索,并初见成效,形成了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指导纲要及各学科的实施纲要。2017年,西校区成立,学校建校初期就把学校课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来落实。 课程建设与实施总目标 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实际为起点,发掘教师潜力,构建起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培养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一所有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程标准,将其具体化、细化。同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2.尝试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的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并丰富其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3.不断开掘丰富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课程方案设计 学校课程架构图 课程建设与实施评价 1.成立课程建设与实施评价领导机构和实验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程实施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和督促课程的试点工作;以教导处为龙头,各年级、教研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实验小组,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保障,稳扎稳打,完成试点任务。 2.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山东省《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各学科课程标准,全市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学习先进经验。 (1)强调对纲领性文件的研读和探索。 第一,研读问题,认清课程性质。 第二,遵循课程设计理念,遵守设计原则 第三,明确课程目标,研读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四,尝试课程案例,总结经验,迁移运用。 (2)强调专家的引领。 (3)强调现场经验的习得。 3.发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3)课程实施的教研方式。 通过实验大讲堂,以问题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凭借,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运用专题式教研模式,开展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教研模式。 5.优化课程课时安排,保证实施质量。 6.抓好课程实施的管理与评价,提升实施水平。 (1)课程管理。 按照全市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经验,认真研究国家、地方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精神实质,在保证国家课程、省地方课程核心教育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并根据国家教育标准以及学校实际对课程目标、内容、课程设置、课时等进行合理调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保障师资和课程资源配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评价。 学校要通过专业评价组织,对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及时公布和反馈,以便对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进行激励、指导或矫正。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的自我评价,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式,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学校的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承担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素养发展情况,调控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同时,也要不断发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3)质量评价。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加强质量管理和评价。学校要研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内部专业机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及时掌握教育质量的实际水平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要加强对实施主题式综合课程质量的管理与评价,及时诊断教育教学质量。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参与全市教科研部门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跟踪和检测学校教育质量状况,做好分析判断,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评价设计 (一)由单一的知识评价转变为知识、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价 传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以对知识的掌握评价为主要方式,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分数代表一切,这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知识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的结晶,非智力因素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三者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良好的学业情感、积极的生活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掌握更重要,它对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更具价值和意义。 (二)由单一的单项评价转变为综合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包含了一切。但是,试卷的分数(包括单元测试、期末测试等)只是反映了学生在某一特定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能代替和全面反映学生的总体能力水平。所以,我们主张缩小学习考试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比例,这个成绩可以占到总评价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其他的还要包括各种综合能力。 在单项评价过程中,语文学科的评价仅仅局限在了对生字、词以及课本的掌握与理解,其实这是十分狭隘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认为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单项评价只是综合评价的一个因素。做好综合评价才能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掌握自己进步或退步情况,确立努力方向,便于教师调节教学。 (三)由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看学习(期末)考试的分数,它评价的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是静态的,并具有偶然性。如果一味地长期使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遭受屡屡失败以后,可能对这个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和恐惧心理,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功的期望。 而形成性评价是动态的,时时的,也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反思和矫正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平时课外阅读面广的同学,积极参加活动表现好的同学也可以获得高的评价。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敏捷、清晰的同学也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由单一定量评价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看中了最后的成果,而大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创新的勇气等等却很难被注意到,也一般很难用一个规定的标准来衡量。在学业评价中,只有将对学生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由教师评价为主转变为教师、家长、学生的多方评价相结合。 单纯的教师评价,往往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很小的一个方面,缺乏对学生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要构建一个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教师除了记录好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当学生认为有值得记录的情况时,及时地添加即可。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在家的表现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工作,也可以和教师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相结合,从而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们之间相处时间较多,他们相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在有些方面,他们会更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学生课程落实评价量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