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高考一轮备考:文化常识精品资料!

 崔无容 2021-11-01

一、常见词语

告老还乡”的使用特点:A.动词谓语,常带“人”性主语;B. 突出“年老体衰遇”特点;C.可译为“辞官归家”“请求辞职”“请求退职”“请求退休养老”等。

1、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    

2、致仕:官员由于年老或健康原因而退休。如《公单传》:“退而致仕

2、请辞:主动请求离开或辞职。

3、告老:旧指官吏年老辞官退休。如《左传·襄公七年》:“韩献子告老

4、乞归:请求辞职回乡。如 “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的解释。”【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江进之,人名)的兴致也消尽了。】

5、解官:辞去官职。如清· 钱谦益 《梅长公传》:“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 

6、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如:解组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2014·重庆高考)【辞官后,打算为各个乞丐谋取一些养活自己的职业,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

7、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8、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其不肖之之梁,齐必兴师伐之。

9、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公孙弘传》:“使 匈奴 ,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 弘乃移病免归。  

10、悬车:辞官归家。如《陈太丘碑文序》: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二、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的三种情况

(一)、“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

  此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

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其实,根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更是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

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被恩准。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但无法得到皇上的恩准,相反“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

从某种角度讲,古代的“告老还乡”对于“从人才资源流出到人才资源流入”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   表害怕的:畏、惧、惮、恐、怖、骇、患、惶、悸、慄(

 “害怕”的使用特点:A.心里活动动词,常带名词或非名词性宾语;B. 突出“遇到危险或困难心中感到不安或恐慌”;C.可译为“害怕”“吓唬” “恐惧”等。

①民不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②迫隆冬至,朕其饥寒不活。(接近隆冬时节,皇帝害怕接寒冷而活不下来。

    君不能报臣之功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君王不赏赐臣下的功劳而害怕赏赐人,这也是乱的根源。

    ④临难不,上虽严刑,无以威之临危不惧的人,即使君主重罚,也不能镇服他。

    ⑤故福至则喜,祸至则(所以幸福到来就高兴,灾祸到来就害怕

     ⑥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各大夫见了,都大惊失色的害怕起来

    ⑦燕太子丹秦兵至国(燕国太子丹害怕秦国军队到达自己国家的边境

    ⑧卒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⑨肌慄心自悔无所复及肌肉战栗内心害怕,自己后悔没有办法再赶上他。

【畏恐】   此三词的共同点是都有“惧怕”义。不同之处在于,“畏”可以带宾语,例如,《孟子·梁惠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惧”一般不带宾语,例如,《左传·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二年春,宋卿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了孔父而占有他的妻子。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害怕,就把殇公也杀了】《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著成《春秋》但是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害怕了】“惧有时也可以带宾语,但属于使动用法,例如,《老子·德经》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这句话中“畏”与其宾语属于一般的动宾关系,“惧”与其宾语属于使动关系,两个词不能互换。“恐”作及物动词时,后面常常带长宾语。《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恐”是谓语,“其破璧”是一个主谓短语作“恐”的宾语。

第三节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提升官职”的使用特点:A.动词谓语,常带“官职”性宾语;B. 突出“官职往上变动”特点;C.可译为“升官”“提拔”“提升”“晋升官职”等。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zhì):进用。如: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四节    漫谈文言访”字

一、访  

      ①、访+事  访:询问。例如: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秦穆公拿这件事去询问蹇叔。②、访+物  访:探寻。例如: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到唐朝李渤开始探寻石钟山的旧址。③、访+人  访:拜访。例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径直到家去拜访成名。④、访+刑法  访:查访、侦察。例如: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狱中杂记》)——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一律归刑部监狱关押。

二、含有“拜访”意义的文言实词。

    1)来访;前往拜访;探望。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其友。(《战国策·齐策四》)——于是冯援乘着车,佩着剑,出门去拜访自己的朋友。” 又如“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亲自到人多广座之中迎接我,(我本来)不该再去访问别人,(可是)今天您却特意地(陪我)去拜访朱亥。

    2)拜拜见;拜谒。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之。(《论语·阳货》)——孔子探听他不在家时,去拜谢他。

   3)顾拜访。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访拜访。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少年直接到家中去拜访成名

    5)访问,拜望。如“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6)访问,拜望。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看。(唐· 李商隐《无题》)——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拜望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7):拜访;进见。“曹刿(guì)请(鲁庄公)。(《曹刿论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8)请:拜访;进见。如“公子往,数,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9)存:拜访;进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拜访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

    10)谒:拜访;进见。如“乡人子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1)造:拜访;进见。如“庾公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庾亮去拜访周伯仁。

    12)诣:拜访;进见。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诣”。如“及郡下,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3)候:拜访。如“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苏武传》)——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

   14)求:拜访。如“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

(15)朝:拜见。如“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相如(《司马相如列传》)——“临邛县县令(王吉)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每天都去拜见(司马)相如

三、分析句子成分,同时也要分析成分的特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的解释词义。“语义配搭是配搭中的实质问题”,“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实质问题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说,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册第70页)如“访+人” 时,“访”就解释为“拜访”。如果再从“拜访”意义强调有目的的谈话看望,那么,就会更加关注语境的其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更加快速解释好词语意义。高考中文言实词设误,往往有这种情形:偷换一个貌似比较适合语境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不符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也不符合语境中的的含义。简“似是而非”。 像这样的考题,我们就应格外留心。 像这样的考题,有一年四川考题考得很好。请看四川省2007年的高考试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室于毁垣中 治:修筑         

B.臣不敢,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半  居:超过   

【答案】:D【分析】:第一,代入理解。【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贺仁杰担任官职五十多年,担任留守(职位)的时间就占有一半。考生只有学会代入,把相关义项代入材料,才会推断出答案。A、B、C都正确,D项中的“占”表数量。第二,词义引申。“居”的本义是“ ”的意思自然引申出当,占,处于”的意思首、中、高临下、二者必其一。“居半”为“占有一半”。居—— 占。如:谋计居多(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二者必居其一”: 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的意思是——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从词义引申的规律看,不能引伸出“超过”的意思。第三,分析语境。“仁杰在官五十余年”是说做官的总时间,而“为留守者居半”是与总时间相比较,在总数里边有多少,不可能有“超过”的意思,因此“居半”就是占一半。这样,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为留守”时间之长,功劳之大,以突出文章中心。另外,“留守”就是一种官职。东汉字和帝南巡祠园,太尉张禹留守亦师。北魏孝文帝南伐,太尉元丕等留守京师。隋唐以后,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亦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唐、宋皇帝亲征或出巡时,以亲王或在臣留守京师,称京城留守,其陪都与行都亦置留守,常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或以重臣担任。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元有大都留守,掌守卫京城,供应皇室需求,营缮宫室。明有中都(今安徽凤阳)留守,掌防护皇陵。清代于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将军,相当于历代之陪京留守,但已不用留守之名。弄清楚了这些语境要素就能更准确的理解词语含义。“语境永远是固定语义的铆钉。”第四,事理分析。“超过”作为动词有“从后面赶到前面”和“高于某一基准”语义特征,如“最后一圈她接连超过3名对手,跑在最前面”,“她的身高超过1、10米”。从语境看,“居”没有“从后面赶到前面”和“高于某一基准”这样的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居”释作“超过”。学会了分析,才可能学会推断;分析正确了,推断才可能正确;培养分析能力,是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高考实词选录

    1.安丘令以为      诣:造访(2006年高考辽宁卷)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安丘县令以为他来拜访自己,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他。】

    2.特陕西行台中丞   拜:授予2006年高考重庆卷)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朝廷特授他陕西行台中丞官职。】

    3.访(周访)复以舟师湘城    前往2008年高考广东卷)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

    4.立恭其子立恭宿别    过:拜访。2009年高考安徽卷)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5.未尝取直 诣:前往2010年高考北京卷)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

   6. (08全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高祖     诣:拜访

C.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A项中,“就”字,其常见的意义就有接近、前往、取向、登上、就职、从事、接受、借助等义项。这里解释为赴任,即就职意义,放在在原文中进行考查,是完全符合文意的,因而是正确的。B项中,“诣”字,其基本意义为往、到,引申为访问、拜访,试题中用“拜访”来解释,也是正确的。诣:拜访;进见。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诣”。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D项中,“但”字,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表示“只是”的意思 ,同现代汉语里转折连词“但”字有很大的不同,试题中用“只是”来解释,也是正确的。只是,轻转副词(有人认为是连词。我认为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在谓语前的是副词,用在主语前的是连词)。特征:①、后文引出的是对上文意思加上的限制补充,语气缓和②、上下文意思不是对立的;③、常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尔”等配搭使用④、译为“只是”“不过”“仅仅”等等。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熟罢了。【注意】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但是”的意义用“然”、“然而”或“而”来表示。C项中,“乃”字,虽也是一个常用的副词,但义项很多,为表示肯定、表示范围限定、表示时间紧相连接、表示两事物顺承相接、表示事出意外等等。“乃”表示事出意外的特征:①、副词;②、用于后一句谓语前;③、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在情理上与前项是相背(相违;相反),或者是出乎意料的,从另一角度,后一动作行为在情理上与前项有相对、相反、意外等关系;④、可译为“却”、“竟”、“竟然”(在强调“出乎意外”时,一般译为“竟”、“竟然”)等。例如: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不知有汉代,更不用说魏、晋了。】②、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日夜盼望你来辅佐我,你却想自立为王。】阅读材料中的“乃”在上下文(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文意中应该表示事出意外,可译为“竟然”之类,但试题却拟为“于是”,表示事理上的顺承,显然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项。

第五节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拜郎中。(《张衡传》)——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征召(张衡)作郎中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公府不就。(《张衡传》) ——三公官署屡次征召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自己的侪类 。如:韩琦镇长安,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郎中。(《张衡传》)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征召(张衡)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丞相东曹掾。” ( 《元史·贾鲁传》 )——元仁宗延祐和英宗至治年间……又被选拔充任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臣冼马。 (《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秦定初恩东平路儒学教授。” ( 《元史·贾鲁传》 )——元泰定初年,授为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侍郎。(《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侯之赏。(《鸿门宴》) ——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贾鲁在家中服丧期满后,出任太医院都事。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吴郡太守推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推举他为茂才(秀才) 。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论语·子张》 ——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京城里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许迈年少闲适安静, 不追慕进身为官的事情。

第六节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任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桓温镇守京口时,又让袁乔作司马,袁乔作了司马,还兼任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又代理了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太守认为他与众不同,任命他补任书佐官,安排太守属下监管监狱事务】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京兆。(《刘公嘉话》)【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宋史·韩琦传》)【任命为镇安军、武胜军节度使,以司徒兼侍中的身份,做相州通判(相当于相州刺史)。】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于是相互一起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第七节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俄、旋、寻、须臾、未几、无须、斯须、继而”表示“一会儿、片刻”意义:

①【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4.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属”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②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资治通鉴》)——现在你阐明了大计,恰好和我的看法一致。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

⑤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秦晋鞍之战》)——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