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翻译如何突破采分点

 liubaoliang 2012-12-15

(语文报·高考版)

“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也比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译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高考评卷的得分点。

这里,结合实例与同学们谈谈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简单地说就是古今词义不同,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感情色彩等发生了变化,翻译时不能以“今”释“古”。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中“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句中“子”今指儿子,文言文中多指“儿女”;“食”今指食物、食品,文言中常用作动词。“食于我”,译为“靠我养活”。这句话可译为: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学法支招】

1.借助识记词的古义,确认词义

古今异义词的学习,要下一番记忆的工夫。一是参考《古今异义词表》记忆,二是可以自己对教材中文言文讲读篇目中的实词进行归纳记忆。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句中“行李”,古义是“外交使臣”,今义是“旅行的东西”。

2.借助成语中的古义,确认词义

成语当中有些词语保留了古代的意义,如“赴汤蹈火”、“固若金汤”中的“汤”字就保留了它在文言文中“热水”的意义。解题时,利用这类保留了古义的成语,可以推知在具体的语句中某一个词的古义。

3.借助语境,确认词义

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一个词语,必须将其放在句、段、篇中来考虑,关注要解释的词语与相关词、句、段的关系。如:“寡人亡十二年,今乃反国。”(《韩非子》)句中的“亡”,今义是“灭亡”,放在句中就不合逻辑,因为下文的“反国”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如果再联想到《陈涉世家》中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确认“亡”这里是“逃跑”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但是,多义词进入句子后,它的含义则只有一个,我们必须根据语境,正确解读它的含义。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中“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句中“向”,有“朝北的窗户”、“向着”、“趋向”、“假如”、“从前”等义项,这里是表示时间的,译为“从前”。“预”有“预先”、“参与”等义项,这里是动词“参与”。“殆”有“危险”、“大概”等义项,这里是副词“大概”。“过”有“过错”、“经过”、“胜过”、“探望”等义项,这里是名词“过错”。这句话可译为: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学法支招】

1.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例如,“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采”本义是摘取。

(2)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素”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闲饭”。

(3)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词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为“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2.借助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组”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与绳索有关,前面有“系”字,宾语是“燕父子”,可推知其意为“带子、绳索”。

3.根据语境确认词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它特定的意思,因此,考生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中“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句中“丧”,灭亡,这里带了宾语“国”,应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灭亡”;“亡”,丧命,也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丧命”。这句可译为: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学法支招】

掌握词类活用的判定方法。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或动宾结构,其中一个名词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

2.名词出现在动词前,句子已有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倡优蓄之。(《报任安书》)“倡优”作“蓄”的状语,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

3.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即”使……朝拜”的意思。

4.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中“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句中“所有”,所拥有的。“予”,给。根据下文可判断,“人之所有”是省略句,“所有”之后省略了“书”;“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不予我也”。这句可译为: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学法支招】

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

1.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主谓语直接相续,通常以“……者……也”为标志。句式实质是谓语对主语有所判断。

2.被动句可分为“于”字句式、“为”字句式、“为……所……”句式、“见”字句式等类别。句式实质的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

3.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句式实质是谓语和宾语倒置。

4.成分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的省略。句式实质是句子成分的不全。

五、虚词与复句

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等实际意义的虚词,要准确翻译出它的意义;表示假设、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语法关系的虚词,则要准确译出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中“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若以”,“如果因为”的意思。整个语句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译文应该用“如果……那么……”来表示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耋齿”,七八十岁的老人。“室”,家庭。这句可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那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户户都很贫困,哪里只是我一个人该得到呢?

【学法支招】

1.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意义和用法。

2.学会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方法。

六、古代官职、礼俗、修辞

古代官职、礼俗、修辞等知识,也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特别是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手法的翻译。如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句中“蒙尘”,蒙被尘土,是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的委婉语。行在所(行在):帝王所在的地方。这句可译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学法支招】

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如:古代修辞(比喻、借代、委婉)、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此外,还要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