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访---人物传记4 周访字士达,本(本来)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1.亦作"避墬"。2.谓迁地以避灾祸。3.犹言避世隐居。)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吴国平定),因(就,于是)家(名词作动词,安家)庐江寻阳焉。访少(年轻时)沉毅(沉着刚毅),谦而能让(辞让),果(果断)于断割(1.砍截切割。 2.裁决。),周穷(救济穷人)振乏(赈救不足。振:通“赈”),家无余财。为县功曹(工作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和助理),时陶侃为散吏(闲散的官员),访荐为主簿,相与(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舍人相与谏。 卒相与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平原君竟与 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结友(结交成为朋友),以女妻(以女嫁人 黥布归芮,芮妻之。——《汉书·吴芮传》。注:“妻,嫁女与人也。”)侃子瞻。访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察臣孝廉。——晋·李密《陈情表》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除(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这里是“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到官,就任的意思)。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投案自首)于帝,帝不之罪(宾语前置句)。寻以为(以之为)扬烈将军,讨(征讨,讨伐)华轶。所统(所统帅的,所字结构)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勾结往来),访收(收捕)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溃败),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各路大军,各军)共征杜弢。弢作(制造,制作)桔槔(桔槔:俗称“吊杆”,是一种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通“拒”,抵御)之,桔槔不得为害(不能造成危害。为,造成)。访复以舟师(水师)造(抵达,到)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地名)。访步(徒步,步行)上(进入)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竞相,争着)拾之,弘因(趁着)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迎战。逆:迎),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晋升)访龙骧将军。 访既(后来)在襄阳,务农(从事农业劳动)训卒,勤于采纳(采纳建议)。王敦患(意动用法)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别的举动)。访威风既著(既已显著),远近(形容词作名词)悦服(心悦诚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功劳,功勋)。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xiǎn基本字义 少:~为人知。屡见不~。详细字义〈形〉1. 非常少,很不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诗·大雅·荡》以约失之者鲜矣(由于俭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宋· 周敦颐《爱莲说》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2. 又如:鲜薄(微少);鲜言(寡言);鲜胄(后代少);鲜浅(浅鲜);鲜乏(缺乏);鲜少(很少)〈动〉1. 缺少;不足。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不自称(自我夸耀)。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听从命令),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访练兵简卒(挑选士卒)/欲宣力(宣示威力)中原/慨然(激昂慷慨)有平河洛之志(壮志)/善于抚纳(安抚将士,接纳贤士)/士众皆为致死(献出生命/奋不顾身)/闻敦有不臣之心(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访恒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敦虽怀逆谋(叛逆的阴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他参镇东军事。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因犯罪被判处死刑,差吏误抓周访,周访奋力打退来抓捕他的人,几十人都四散逃跑了,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不久授为扬烈将军,征讨华轶。所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往来,周访收捕丁乾并斩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兵击败了他。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众兵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皇帝任用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与各军共同征讨杜弢。杜弢制作一种吊杆打官军的船舰,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吊杆不能为害。周访又率领水军进逼湘城,部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遣杜弘出兵海昏。周访的军队徒步行进到柴桑,偷偷渡河,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贼兵后退保守庐陵,周访的军队又在庐陵围住了杜弘。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士兵争着拾捡,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不能数得清。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皇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后来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兵,勤于采纳建议。王敦忧虑他,但害怕他力量强大,不敢有别的举动。周访的威风既已显著,远近之人心悦诚服,他智谋勇敢超过常人,是国家复兴的名将。性情谦虚,从未居功而夸耀。有人问周访说:“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显赫),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回答说:“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何功劳!”士人因此敬重他。 周访练兵选卒,想到中原显示威力,激昂慷慨有扫平河洛的壮志。善于安抚将士接纳贤士,士众都为他奋不顾身。听说王敦有不忠于朝廷之二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反叛的阴谋,但因周访在,一直不敢为非作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 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命题特点〕 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此试题四个句子的 “振”“收”“造”“悦服”皆常见实词,设题形式与前几年基本一致,稍有变动的地方是要求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对双音节实词的考查是广东命题的第一次。 〔解题思路与方法〕 首先根据已积累掌握的实词做出判断选择;其次是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知识来辨别;再次运用替代法,将提供的词义置于句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 A项的“振”,常用意义为“挥动”“振作”“整顿”等,但均与原文不符。根据上下文,周访好周济穷困之人以至家中无多余的钱财,由此判断“振”应为“赈”的通假字, “救济”之意,此义项曾出现在《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一句中。 B项中的“收”,常用意义有“逮捕”“收取”“结束”等。根据原文,差吏误抓了周访,周访击退来抓捕之人,由此“收”应解为作“逮捕,拘押”,此义项在《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一句中出现过。 C项的“造”,基本义是“至,到”。根据周访率舟师进攻湘城,应理解为“前往”。该义项曾在《促织》“径造庐访成”一句中出现。 D项的“悦服”,据原文语境,应该翻译成“心悦诚服”而不是“愉快”。这一双音词虽未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但从语境中可推出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C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命题特点〕 本题是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辨析能力的考查。8个例句皆出自选文,与2007年设题的形式一致。所涉及的文言虚词均在《考试大纲》范围内,所考用法皆为常见用法,广东版或其它版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实例。 〔解题思路和方法〕 A项的两个“因”字,第一句的“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就”。该句意思是“就在庐江寻阳安家”。 第二句的“因”是介词,有“趁着”之意。该句意思是“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 B项的两个“与”均为介词,译为“和、跟”。第一句的意思为“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 ;第二句的意思为“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 C项的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两句的意思分别为:“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池来响应周访”;“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 D项的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到”。 两句的意思分别为:“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 〔参考答案〕A 3.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 A. 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 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 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命题特点〕 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本题要求选出“之”属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情况常见的有三种:(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置于谓语前;(3)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到谓语前,以加重语气。 2008年的《考试说明》没有对上述三种情况作区分,这与近年来淡化语法,增强对语言运用的考查相符。而此题,“代词作前置宾语”的提法高于《考试说明》的要求,另以D项为宾语前置形式的句子作干扰项,增加了解题的难度。此外,此题除考查宾语前置句式外,也考查了虚词“之”的用法。 〔解题思路与方法〕 A项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到”,此义项在粤教版必修5《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中曾出现。本句的意思是“(周访)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到任就职”。 B项中的“之”属代词,在否定句中,作“罪”的前置宾语,该句的意思是“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故正确选项为B。此用法在粤教版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的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出现过。 C项中的“之”为代词,解为“他”,指代“杜弘”。本句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不能数得清”。 D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用法较常见于中学教材中,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本句的意为“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何功劳!” 〔参考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 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 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对相关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这道题将传记内容从周访的四个方面概括,分别是“功绩卓著被授职”“性格刚强受赏识”“屡战屡胜的原因”“令王敦害怕的原因”。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着手读懂全文。设题形式较过去不同的是“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中错误信息增多了,题目较往年难度增大。 〔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全文筛选与选项相一致的信息。错误项大都是信息皆在文中,但对彼此关系分析并非正确,这就要求考生阅读文言文时,务必采用 “字字落实”的方法,不能用跳读浏览的方法。 C项能在原文中找到明晰完整的表述,故为正确的选项。 A项把 “厉武将军”说成周访,是错误的。 B项的“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是出自原文的 “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一事,帝只是不加罪于他, 而非“赏识”。 D项中对 “采纳”理解有误, 它应是“采纳意见”的意思。而非“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参考答案〕C 5.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命题特点〕 给文言文段断句,其实是考查考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断句离不开对古汉语知识以及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运用。这在广东高考中是第三年考查了,此题是之前传记内容的延续,信息量虽大,但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和方法〕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要旨。该文段并承上文写王敦对周访的畏忌。掌握了本文段的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的含义,注意句式和语义。本题中大量出现的动词最应关注,由动词关联前后的主语、宾语,断句基本就解决了。本题中出现的动词有:练、简、欲、有、抚纳、致死、闻、有、切齿、怀、为。最后,对可断或不断的地方,如没有把握,不断比断开更易得分。如 “故终访之世”和“未敢为非”之间就属断与不断均可之处。 〔参考答案〕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命题特点〕 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与往年的试题形式相同,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 〔解题思路与方法〕 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直译,对文句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而且要抓准考点,考点一般为关键词。由于文言文的翻译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存在,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 ①句中“妻”是关键词,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嫁给”。译为“嫁给……为妻子”“给……做妻子”也算对。其余,则译对大意即可。但要把握 “时”“荐”“相与”“侃子瞻”,4个主要考查点。主要虚词是“以”,介词,可译为“把”。此句话是省略句,有较多的省略成分。但在设计得分点时,没有把虚词、句式作为得分点。 ②句中的关键实词是“鲜”,意为“少”。译为“很少”“极少”也算对。该义项曾出现在《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中。主要虚词是“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其余译对大意即可。要注意 “善”“自称”“卿”“无一言” 4个主要考查点。此句无特殊句式。设题没有把虚词作为得分点。 〔参考答案〕 (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② 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附录
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
|
来自: qiantangjun > 《08高考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