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一)

 琦爸学习圈 2021-11-01
幼儿科学小实验▲ 人工智能学习
我们一起带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父母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

找到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找到孩子学习的永动机。

人民教育家于于漪曾经说过:“对于孩子教育中的智育,最重要的是求知欲。你一定要说“我要学”,不是要我学。”

这个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这个话题比较大,涉及范围比较广,以后公众号会多展开写几篇内容和宝爸宝妈一起交流交流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这个教育话题。

今天只就上周末我在阅读“传奇县委书记”陈行甲,2021年最新著作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这本书时,就书中谈到了关于教育这个话题来聊聊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

在《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教育话题跟我留下比较深的有两处:

一处是作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受到朋友Hal夫妇的邀请去他们芝加哥郊区家里做客,讨论到孩子们的教育,作者美国朋友的妻子 Pam告诉作者自己在家里开Home School(家庭学校),自己教育孩子。

家庭学校在美国不仅合法,而且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自己教育孩子。

作者好友妻子牺牲掉工作的机会。采取Home School(家庭学校)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

1、公立学校的无差别教育他们认为质量不行,私立学校往往又太贵。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更能因材施教,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哪个老师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更能在家庭学校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的特长。

2、家庭学校可以避免孩子在公立学校可能受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比如吸烟、酗酒甚至逃学偷窃等。

3、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更合理的家庭结构,父母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当时,读到这里,不由感叹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习学习美国这种家庭学校的理念。

在中国践行家庭学校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学习其理念,给与自己的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学,弥补学校教育中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最了解我们自己孩子的是我们做父母的,我们更能够在陪伴孩子学习玩耍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的特长。

我们陪孩子一起玩中学,可以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高质量玩耍,可以让孩子不过多沉溺于手机、电视,让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紧密。

第二处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谈到了教育这个话题,作者认为改变贫困的根本渠道在于教育,在于教育给那些贫困孩子带来的希望感。

纵观作者陈行甲本人的人生经历,真的算是寒门出的贵子,作者陈行甲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一个穷困的小山村,1988年考上湖北大学,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工作建设家乡,先后在湖北省兴山县燃化局工作。

工作9年后考研究生上了清华大学,脱产攻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先后任湖北省兴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任职湖北省宜都市委副书记、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

2015年曾经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6年9月7日向湖北省委提出辞职申请,开始做起了慈善公益。

在深圳创立了恒晖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做公益社会实验来帮助寻找因病致贫社会难题的解决办法,其中教育上面做一些事情是作者反复思索后认定的“渔”了。

作者自己的传奇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路开挂,寒门贵子,出生在湖北省一个穷困的小山村,经历过在绵延的大山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在昏黄的灯光下,或放着羊群,或担着猪草,抱着书本,想象着山外世界样子的历程,最终是刻苦读书考上大学,一步步穿越人生的山丘走到大海边。

作者是幸运的,通过刻苦读书考上大学,一步步穿越人生的山丘走到大海边,所以才会想到在辞职离开体制内以后选择做公益,通过一些教育的具体行动,为今天在广大山村里的孩子做些事情。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什么才是为山村的孩子们“授渔”呢?就是教育。

教育是实现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公平、最有效的通道,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渠道只能在于教育。

作者用社会实验的方式,探索为贫困地区孩子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就是作者陈行甲认为作为公益人该授的渔。

具体该怎么授这个渔,作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的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在教育上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作者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把支撑自己走到今天的根本力量找出来,然后把这种力量传递给和当年的作者自己一样的山区孩子们。

现在贫困地区出生的孩子客观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贫困地区孩子整体上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孩子的相对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贫困地区孩子整体上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孩子的相对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国际上通行的KSA教育理论,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Knowledge (知识) 、Skill (技能) 、Attitude(态度)三个层面。

城市和贫困地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需要去填补是Atitude。

Attitude表示的是孩子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对于美好事物的体悟能力,通过开阔视野获得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通过梦想激励获得的对于人生成长的内动力。

这些考试不考的能力,也是不好教的能力,往往决定孩子们通过教育这个通道来提升人生成长的效率和持续性。

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时候,谈到支撑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是源于小学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山那边是海》。

这一篇文章如一束光亮,照亮了陈行甲的奋斗路,成了一直支撑着作者走出大山的梦想,吸引着作者想去山外边的大海看看,让作者能够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保持了刻苦努力的状态。

读到这里,感觉看来小时候阅读还是很重要啊,它能够激发人的梦想,从而给我们提供无穷的动力,亲子阅读是我们宝爸宝妈必须坚持的。

但是,为啥自己小时候也学过《在山的那边》这篇诗歌,为啥自己当初没有被鼓舞,没有萌生出这样的梦想的动力呢。

可能是小时候只是读了课文认识字,但是并没有真正读懂,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美,触动到自己的心灵,从而无法深刻体会到这首诗歌蕴藏鼓舞人追求理想的力量。

作者在文章说实现这个Attitude教育的方式,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审美教育、视野拓展、梦想激励等“软性实力”的培养,带领贫困地区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增强孩子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大学,让孩子们认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通过梦想激励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动力,为他们补上一堂缺席已久的“博雅教育第一课”,点亮山村孩子们通过读书获得人生成长的梦想。

与孩子们一同赏析,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希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今后的人生成长有所启迪。

作者陈行甲给孩子开讲的梦想课堂,从诗经开始,按历史脉络,梳理了十首认为代表着山与海的灵魂的诗歌,与孩子们一同赏析,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希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今后的人生成长有所启迪。

作者还出版的另外一本书《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这本书我也一早就在网上下单了,准备买回来阅读。

▌如何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

根据《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作者陈行甲传奇的人生成长经历,就是通过审美教育、视野拓展、梦想激励等方式,挖掘和激发孩子的内动力点亮山村孩子们通过读书获得人生成长的梦想。

我认为是可行的,确实需要这样,我们现在的孩子出生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基本的物质需求大多数家庭都能够很好的满足了。

孩子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那种意愿可能不如70后、80后、90后那么强烈,那么我们通过什么去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呢?

我觉得我们需要带孩子去体验,一方面通过阅读,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能够通过阅读,去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知识的美好!

有时候真正体验这种美好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回想自己小时候读诗和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发现那些美,上学时候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古诗,压根没有感受到诗词真正的美,背后动人的力量。

直到工作以后看到了叶嘉莹先生讲诗词和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系列,才真正欣赏到诗词的美,原来小时候背诵的那么多古诗竟是那么优美,学会欣赏以后才能感受到那种动人的美。这种美本身就是可以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完全和小时候学古诗,把古诗直白的翻译和背诵就算完了是两码事情。

另外,在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后,也能够给人很多鼓舞和力量,这些都是小时候自己所不曾感受到的。

小时候家里也没有那么环境条件,除了课本以外几乎很少读课外书,也没有从小立下一个很远大的志向,甚至说都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读书学习?

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学,始终搞不清楚。所以说,比科学知识的普及还要重要的是世界观。

这也是我为什么做带娃玩转人工智能这个自媒体,就是希望通过去带娃从小玩科学小实验和人工智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在陪孩子玩中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兴趣和爱好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孩子要有世界观、人生观。

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欣赏真正的美,能够感受学习的快乐!有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我认为这是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的一种方式。

当然,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需要等待,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父母去陪伴,帮助孩子一起寻找。

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我认为是我们当父母如果真正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变孩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必经之路,值得我们去研究,找到方法。

后期也还会继续分享我对于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一些心得和想法,如果你也对这个研究比较感兴趣,想一起交流分享,欢迎私信我,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本文原创首发(转载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