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在全球化与化全球中为人生定位

 新用户5331MFnj 2021-11-01
国际视野的开放性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打破闭关自守的思维遮蔽性,体现出世界视野的广阔性。在拓宽国际视野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全球化和化全球的本质内涵,无论是具体的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流动、人才聘任、人才评价等,还是国家层面宏观的人才战略,都需要在全球化中为人才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正确理解全球化

人才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息息相关,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内涵。学术界对全球化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第二,认为全球化是对经济技术资源进行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第三,认为全球化是各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以及毒品和犯罪的跨国泛滥等所采取的协同。

上述几种观点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全球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全球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未来还可能实现文化和经济一体化;二是指按照全世界各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愿望、理想、需要等,来改造世界的过程。用美国学者乔纳森·弗里德曼的话说,“全球化是关于那些有全球性特征的意义的赋予过程”[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98页]。从修辞学角度来看,当用名词来修饰动词“化”时,“化”是指变化改造的意思,即按照“化”前面名词的内涵要求,去改造特定对象。如“美化”“绿化”“典型化”“现代化”,等等。因此,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就必须遵循修辞学规律,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全球化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按照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愿望的要求来变化改造世界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总体上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主动的、自觉的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常红、唐萌:《薛永武: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7年4月9日人民网-国际频道。]2017年4月9日笔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还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才战略的四个发展:一是人才战略的优先发展;二是人才战略优化发展;三是人才战略的统筹发展;四是人才战略的持续发展。薛永武表示中国的人才战略可以通过这四个发展来实施”。

由此可见,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找我们国家、中华民族和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定位,通过拓宽国际视野,不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展现我们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风采。

正确理解化全球

“全球化”和“化全球”是手段和目的、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即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旨在强调按照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来改造世界,非常明确了“化”的出发点;在“化全球”的语境中,则侧重强调“化”的目的,是为了世界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利益的片面发展乃至畸形膨胀。

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化全球,前提是必须有全球的通约性,即寻找或者建构一套完整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行为规则,并以此规则去化(改造)全球。这种规则宏观上必须有他律性;在微观上必须有自律性。人是类的存在物,哲学、社会学都可以证明人类的可通约性。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是具有一定共同人性的类的存在物,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尊严感,都追求自由,都关心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在社会化中逐渐文化化了,人成为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文化载体,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往中创造了社会关系;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作为同类生物,具有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人类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往中可以实现共生效应。

因此,在精神层面上,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幸福观、伦理观、审美观和自由观等,许多可以互相通约;在实践层面上,建构世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如各种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运行规则等,如《人权宣言》《环保宣言》《核不扩散宣言》,等等,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规范和约束。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经济全球化,没有人类基本价值全球化,全球化就是不完整的,抑或是残缺不全的,甚至不能称之为全球化。就整体而言,改造世界必须以人类中心论或者说是世界整体论为出发点;而真正的全球化也必须有赖于全球普遍价值的确立。

全球化实践证明,客观上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科学、技术已经趋向全球化,各国的国家制度、价值取向和风情习俗等,已经或者说正在趋向于全球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实际上,全世界各民族在全球化中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向融合,客观上必然形成或者说是凝聚成全球的普遍价值。当然,建构全球的通约性,并不排斥各国各民族的相对独立性,而是统一与分化互动,普遍与特殊相融,通约与多元共存。前者是共性的存在;后者是个性的展现。二者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共存于全球化的历史跃迁和嬗变之中。

要建构全球的通约性规则,必须有一个制定全球通约的合法主体。这个主体只能是联合国,而不是某个超级大国。文艺复兴先驱、大诗人但丁提出要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世界组织,以协调各国之间的利益,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后来,康德又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思想萌芽。直到1945年,联合国终于在全世界的痛定思痛中建立起来。但时至今日,联合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很难发挥其正常作用,随时都有被架空的危险。但无论如何,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凌驾于联合国之上,因为只有联合国才有制定全球通约的合法性。

在实践层面上,全球化与化全球都是指改造世界的复杂运动过程。在全球化的濡化和渗透过程中,特定民族文化形态随着全球化的渐进过程,逐步实现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以后,并不完全失去民族特色,而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融入了世界性的内容,蕴涵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但是,经过全球化濡化和渗透的民族性,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民族性,而是具有了世界普遍意义的民族性。

就化全球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都负有化全球的责任。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接受全球化行为规则的同时,也把自己科学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传播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在化全球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世界文明史证明,“正是文明间的深刻互动、经济发展的相对同步性、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对一致性,使人类历史的统一性成为可能……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的确有一种总的趋势,或者说,具体文化样式的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别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中存在统一性”[阮炜:《文明的表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未来将昭示我们:经过全球化的过程,世界性已经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世界性,也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世界性,而是包含着众多民族内容和民族特色的具体的世界性。

20世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地球村”意识迅速渗透影响到每一个国家,也影响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乃至人才的发展。因此,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视野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国际视野,就意味着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甚至是抱残守缺,就会阻碍人才的发展。

通过分析可见,国际视野的开放性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全球化与化全球,这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需要理解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人才发展也需要纳入全球化和化全球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和谋划,才能克服思维的遮蔽性和人才发展的盲目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