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于2021年10月30日刊发了由肖三羊先生编审的当代诗人写“桂花”专辑,得到了众多诗友的支持,在此一并谢过  。现特邀“孤山梅雨”女史选评21首绝句,13首律诗,5阕词,共39首以飨读者。

评者简介:
孤山梅雨 本名张奕。杭州人,旅居美国。医学生理学博士。喜擅诗词、现代诗、诗歌翻译、诗词赏析和文艺评论。痴书,爱乐,尚云游。诗词作品收入海外诗库、诗集《天涯诗路》《中外诗词三百家》《中国当代民间格律诗选》等。 续: 
【孤山梅雨评小楼“桂花”同题作品】
此诗状桂花两个物理特征,一香一凌寒而发。但桂香之浓郁与香型之独特,是正常嗅觉之人都能判断的,故而无需嗅觉灵敏之公孙才能察觉。故次句用典似有不妥,反而减弱了桂子之魅力,好象需要嗅觉神探方能赏识此花一样。转结句想象力别致,将桂子天香降落人间归之于月宫把守不严实,和那里的寂寞生涯令人生厌。仿佛是红拂夜奔之木樨版… “那季香逃走,蟾宫门未关”。以桂子之长,比牡丹之短,此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转结句故得宋诗之理趣。虽说作者借用了袁枚咏苔如米小和与牡丹之比较,但着重点完全不一样。袁枚比较开放,此作者立意比较两花之香。而香气独特确实是桂花最大的特征,同时又是牡丹明显的短处。只能说是很好的借鉴前人,又变化出自己的新意。诙谐真情之咏,中隐伉俪之情深挚。不见得缺了首句的理由作者就不一定欣赏桂花了,只是诗人爱桂多了一个很美的理由。于诗而言,此构思似也不逊引经据典之妙。直抒胸臆,却不觉过于直白。有时候,万法无法,流自心底的声音天然去雕琢。咏物诗既不可粘主题过甚而显得拘谨,也不能离题太远失去主旨。这首绝句将咏桂主题嵌入思儿之亲情关照,深化了桂花形神色香之美背后附带的乡情与人情。首二句写儿去如离燕,平时难得相见。这铺垫乍一看似乎完全与咏桂不搭界。但之后的转结句抖包袱则体现了诗人母亲的爱桂花与爱儿子之深,以及立意构思之巧。这种桂花痴携带思儿切的心境,终于让作者以嘱咐爱子的口气,用桂花这一秋天天香可泡茶的诗意纽带可慰乡情与亲情的解药,一解念儿之切,之渴望: “校园有桂花,接点冲茶馔”。——料想诗人在故乡喝桂花茶时,也会想象儿子在校园桂花树下捧着接到的些许金黄香蕊后,兴奋地去泡茶的情形……起承句言桂开的自然条件:秋雨秋凉之催。然后以一句“小院新添细碎黄”的大写意泼彩画面形容桂花之色与形,非常独到又精准唯美。至此,桂花本身之描写算切题也不俗。但此诗主要好在转结句由桂花促发之抒情尤其构思别样:“翌日来时休问酒,为君只备满襟香”。——诗人好象对即将来到的客人自豪地说,酒菜就恕不准备了,但满襟桂香是百分百奉献的!咏桂意境顿出。写出了迟桂花凌寒不仅不减色香之桂花本色,反而因为美好的蓄积已久而更香如海,甚至香雪海波涛狂到欲上天边绕彩霞之境地,比兴夸张但自痕艺术审美夸张之真实:经过秋风不断的催生与洗礼,迟桂花酿香力度达到了空前……首句“炎凉”双关得当。次句”欲放还收费主张”幽默可人,好象对付炎凉环境桂花可以任意掌握自己命运似的。于是出来此诗最精彩的转句:“终究须看天脸色”,--- 这句不仅完全符合开花之物理原则,也暗喻了许多时景气象与社会人文。但是,这首小诗的好戏还没完,结句以诙谐但真实的场景烘托出一幅迟桂花仙子凝妆等待天颜开怀时的一声令下… “漫将金玉炫凝妆”。本诗以戏谑的口气写出了迟桂花开放前一霎的情景,灵动惬意,字面意境与多重蕴含关照得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且幽默不俗滑,不卑不亢颇有情致的迟桂花呼之欲出!妙哉。少时家院植桂花一株,夜伴清香入眠,梦中亦觉清甜。于今漂泊异国,思甚此诗是张翰西风起而思故乡莼鲈的后现代海外游子桂花版。作者以两个梦的偶然叠加,童梦跌醒客梦之构思,迂回渲染了思念儿时院子临窗而开的勾魂桂树之情愫……首二句写尽了桂花开放的时序,味觉,色感,和予人诱惑之难以抗拒:“香蘸秋风带月裁,撩人偏倚碧窗开”。香蘸痕秋风,带月裁桂蕊,比拟优美,诗思灵动,也暗合了天香落自月宫的典故。妙用沉默是金的比喻,此乃桂有色兼具桂冠之能却凡尔赛低调的迷人。更以浓香问暖寒收尾,来点穴桂花之核心魅力。简练有特色。 扣题紧密,比兴到位。汇合颐和园帝皇与丹桂金黄,意在一结的天香——天子之香的意境收束。不能说把桂花往皇家靠就是意境偏俗,实乃颐和园桂花之不能避免其高贵与俗世并存之宿命?而且守天香可以是双关的,身处御园庙堂而守本性之天真与心香。平易朴实接地气,转结句用一路桂香驱散了收摊归晚的劳累之隐含。感人的平常之美好。起承句铺垫秋夜月色桂色媲美的清净如水流淡黄意境。整首诗的月色与桂花色香,合并作者一路踏着桂花香的轻盈步子,审美诗意之轻彻底抵消了收摊晚归之生活之重。诗贵轻。贵清空。构思端的不俗。用吴刚斫月桂之典故,以桂树的角度,看伐桂斧斤之耐用,以及暗合的耐被伐之月桂,丝毫不提神话原委之老套,而把耐伐缘由归结于:“濡染西风是我师”, 真乃妙思也。不禁令人想起雪莱西风颂里的西风之横扫一切之气宇轩昂。原来那不灭的桂之代谢与色香浓郁,和同样不减力度之耐伐斧斤,都浸透了摧枯拉朽的西风本色。首句“花中月老”与迟桂花搭调,且幽默。次句重阳因和老人相关,故也深化了“迟”之意蕴。原来迟来之桂是設的一个机关:不到重阳不解愁。转句则是迟桂花开放的决定因素:一夜金风关不住。最后有“馨香沁满万家收”。整首诗不用深典癖字,但构思别有,音韵意境俱佳。尤其“一夜金风关不住”很有迟桂花压抑之久后的倾巢出动之猛势,可谓此诗之诗眼。转结出彩。香风吹散诗意,是喜是忧?不答自明。但,终归还是得了一绝!这种手法有点后现代新诗写法,把写诗过程中的思维亦融入了诗之本身,真实,主客观平行刻画,叙事性也强。主角桂花与诗人作诗,同时和诗本身之间融会贯通得天然去雕琢!“步入香风句已成”,妙句也。此绝聚焦于绿叶护花之物理,以配角衬托主角之秋香辉煌的描摹,眼光别具。诙谐,形象,流畅,且构思新颖。以黄金蕊拥有者而欲借风散财到芳邻,惬意,自豪,慷慨,就象桂花本身的真谛,它不自觉地就是秋天最大的赠金者… 不争春色,异香秋散,低调而具有奉献精神,正是桂花本色。描摹精准。诗人在院桂中觅句,也顾不得凌霜戴月之辛苦了。一结“染得诗襟也嫩黄”, 意境唯美而令人颇替作者如释重负… !本诗着眼“折桂”典故来展开诗思。转结佳思别有:折桂人去,余香缕缕恒在……此山树为登第树也。首二句描绘桂花气息形状似乎新意略逊。转结句略有挽救,尤其一结夜夜泪千行之问,呼应了次句三径碎金黄之来由。不过桂花坠落通常发生在一夜之间,经不起夜夜”落泪”折腾。而假如结句之泪与金黄落桂无关,则与咏桂偏离了。注:《咸淳临安志》:「旧俗所传月坠桂子,惟天竺素有之。」全诗与“晚桂”有关的句子主要是“落子误假期”,和结句“霜重见贞姿”, 前者用典故传说作为误期之原因,而霜重见贞姿似与误期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桂花绽放开始(早桂)已经是秋凉有霜了,也是贞姿卓然的。或应说,霜重未减桂花色香味姿。颈联也非晚桂之独有。扣题尚欠紧密。本诗赏桂怀古参禅三位一体,拓展并擢拔了赏桂的感官层面意义。大抵一首诗可围绕某个主旨展开,但不必句句明显黏着于那主题,以免产生过实过密的审美画面。诗词需要疏密结合,时不时宕开一笔,就像吃饭为了生存必须,但活着却不是仅仅为了吃饭。尾联看似和赏桂无关,却也不是完全不搭界,反而有结在空灵虚处之朦胧。维摩山庄有个维摩寺,而维摩居士有金粟如来雅号,因此一结也关联了桂花金粟之比拟。所以,在此山庄赏桂,桂香与佛香是难分彼此的,于是诗人将颔联的山庄金粟奇香融入了尾联禅佛境界的氤氲之气,虽然遗憾不能接触前贤高人抚摸过的净瓶,却也可由结句的“一鸟鸣”和金粟之馨贯通古今因缘,神交维摩山庄的真正主人公。描写比喻尚流畅,但缺乏独特的由赏桂引起的个人抒怀来提升前面的写景。结句清香破题也有诗思过于简单之嫌。但作者至少禀持了书写真实所见所感。艺术上可再有所琢磨,深化。大部分人咏桂是实写带虚,并从地面赏桂联想天上之桂。作者反潮流构思,围绕“望”月宫之桂进行舍近求远的想象性鉴赏此花,故而产生一种审美疏离感。不失为大格局安排的新颖。中二联的月中清境营造得空灵,尽管具体意象并未超出传统典故所包含。一结宕开一笔是亮点,从望月转而期望随神舟飞船进入月宫(赏桂),空间感陡增。收得大气有余韵。诗人以一条桂树垂波的桂花溪为基点,展开雨后水面落英缤纷与树上桂花胜景之渲染,生趣迭出。颔联形容溪上花瓣流动时产生的图案变化,诗思别有。颈联的鸟衔朵枝与鱼跃咬枝继续深化桂花之香产生的客观自然效果,画面上下纵深于是有所拓宽。如果说鱼鸟赏桂后已经雀跃不已,那么花溪岸边的赏桂人儿就已经是结句形容的半痴状态了,所以诗人说,就别再喝茶酒了,暗示以免痴全了? 全诗从侧面几个意境展现了晚秋桂开衍生出的花溪及其周围审美与世俗效果图,不乏意象灵动和画面迂回及多层次蕴含。转结联诙谐。于是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怪群仙道行不深,还是桂香迷人之诱惑太大?…这首诗前三联描写流畅但属常规思维。尾联才诗思别有,诗人将爱桂情结移情到一个普通的月映桂树之自然现象。结句“留连到五更”,可以同时观照赏桂人和照桂月之恋恋不舍。前三联旅次闻桂访友赏景,尚属按部就班的诗脉走向。一结从现实一下拉到未来画面,手法独到,比此时此刻直接评价此番旅行之意义更有趣意和画面景深感。作者是颇有趣味之人,倘若所插桂花的酒瓶里真有酒的话。但一结“惟因我有酒,尚能保原形”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车里的桂花枝条干枯得快主要是无水,而室内酒瓶里的桂花香气保留持久只是因为酒主要是含水分的,不一定是其中酒精成分起作用。诗人如果真要看酒本身的保花期作用,可同时把两枝桂花分别插在茅台瓶和加饭酒瓶中… 然后再作结论。。全诗咏桂慨己并行,亦花亦人,浑然一体。典故密集,情怀高标,唯尾联捎带篱菊助威桂花之荣谢,实无必要,且很有点冲淡了桂花魅力和咏桂主题。美中不足。或曰,陶公情结重了点?起承转联俱佳,把桂花的高贵出身与艳骨天香以及名字联想都铺排渲染不俗,意象纷呈又唯美。惜收束笔力略逊,且尾联意蕴与桂花情致也有差距。桂花乃浓香散于千家之低调凡花,也不与诗人合谋夸美色于今昔。一场西风就甘于零落成泥润尘土,何怕寒霜? 一首中秋赏桂怀人之吟,感怀的忧伤基调因着桂香而有所可忍,部分抵消了广寒与荒径之凄恻画面气氛。首联引领全诗意境,亦为诗眼。诗人由月宫桂子飘荒径联想到是否染香幽人素履,想象奇特,同时展现了桂香浓郁的特征和思人之烈的主题,可谓一箭双雕。这就和一般的叙述桂花色香停留在感官层面的欣赏有了质的区别。对诗来说,写景状物的真正目的永远在言情,言情,言情。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中二联春秋笔法,以潮怒鹊惊霾深和月圆似缺的众多隐喻来渲染一种令人不爽的大环境缺陷。而“露白霜红润点酥”也是点明时序同时的双关意境。作者在中秋月圆桂香之际,一个应该金秋团圆的时刻不禁怀念远去的幽人,希望美好的金粟之香也能香到那些逝去的人事…… 但斯人已去,终究只能在“泪边寻梦”,独自徘徊。和首联的唯美与香到素履之神思相比较,一结虽稳当但略显弱: “今夕萝阴凝伫久,泪边寻梦独踌蹰”。浣溪纱·庚子岁不尽三日友人送桂一本,除日始花,新正丽盛。予嗜此风味三十馀载,清宵相对,醉吟成调,并示乐轩。起句正话反说,诗人没把桂花放在“倾心第一流”的位置,竟然是因为此花风情太浓,教人有点承受不住的原委。因为它令人销魂不止停留在赏桂之处,故而外延和后续余韵超出了诗人所能把握,却又同时欲罢不能。所以开始的表象之“抑”并非真正的抑,而是明抑暗扬。上片由此奠定了下片抒情回忆的基调。过片对句是本小令精华:“叶想翠鬟他日色,香存金泪少年愁”。这里面包含了拟人化的桂叶桂花新颖形神描摹,期待桂绽的想象,叶花之相互关系,和赏桂触发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往事记忆…… 。此处情与色,色与香,香与色,色再回到情,亦花亦人,咏物及人,意蕴多层,意象意境之精到展现了小令蕴藉含蓄和工于遣字之精髓。另外,在花叶情色关系的画面后,也暗示了一把期待与香泪之间的事物矛盾关系,包括不同步或花开不长久的遗憾。“香存金泪”, 唯美之极的一个意象,同时关照或叠加了天香情爱飘落,固不逊色古人铜仙滴泪之意境,更孕育了任何美艳事物之起始便已落入悲剧宿命的事理,令人怜爱不已而又禁不住感伤。再进一步的审美意义是,诗人同时跨越了时空,回到了年少之愁刹那,拓宽了诗意空间,联通了情绪时间纽带。一结以“连夜”和“纵”字,提升了因赏桂而“莫辞银瓯”的激情程度,颇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趣。原非俗籍。本弄影广寒,婆娑仙客。寂寞嫦娥舞动,一襟香泽。千锤百斫还如故,笑吴刚、枉费精魄。性柔名淡,情疏迹远,凭谁消得?早忘却、无端谴谪。向潇洒人间,无怨无恻。纵使灵均未赋,也难忧迫。林梅陶菊应休妒,只寻常、几曾倾国。众芳丛里,泯然凡卉,不矜才色。【注一】情疏迹远: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注二】灵均未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指屈原离骚中未写桂花。【注三】林梅陶菊句:反用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因林逋爱梅,故称梅花为林梅,陶渊明爱菊,故成菊花为陶菊。这首桂枝香刻画了一个出身不俗、武功高强而又参透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桂花仙子形象,叙事精到,诗脉流畅,前后贯通。作者动用了文学史上许多相关典故,拟人化桂仙身型与超脱性情比较灵动成功。起拍总领全词主旨:“原非俗籍”。上片接着列举了桂花非俗籍之三大理由:其一, 生在广寒又善舞,”婆娑仙客”还带香,并可把寂寞嫦娥都舞香。桂之袅娜情致与奇香特质跃然舞姿翩跹。其二,任那吴刚巨斧“千锤百斫”,侬灭了再生,悟透了缘起性空,所以能依空而生,而再生,色香味形永恒回归。其三,君还不慕名,不傲娇,只凭一香闯荡天宫人间就仰慕者无数。谁能被你撩得不销魂?下阕诗人锦上添花,或变本加厉,继续褒奖桂花之众香国里独一无二的秉性。其四,谪落人间一事君早忘记(过片),但卿不凄恻自怜,逢秋浓香惠及大千世界依旧。其五,即便芳名不入屈子离骚花册,也不影响卿乃金秋之妥妥花魁也。其六,林梅陶菊你们这些得大诗人青眼的花中明星也不用妒忌俺几乎独占秋香,因俺根本无倾城倾国的红颜本事啊。其七,也是全词结拍道,桂花之不俗早到了凡尔赛级别:不自夸有才有色,尽管天生奇香鹤立众花,色香型都那么不夸自有地倜傥风流,…全词于此戛然收笔,潜台词仿佛是:如此简历脱俗又甘于凡花之名的桂花,读者你们说好了,是喜欢还是不喜? 整首词如一个才艺表演独幕剧,主人公却处处低调得令人想起张爱龄形容过的那种女性姿态:“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这是一朵“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其香/其色之仙籍凡花”。久雨三分惆怅,新寒几度嗟呀。西风却送一帘花。开迟都不问,愈晚愈香些。碧叶千层轻护,金黄万点难遮。何须朱户玉人家。情知霜露重,犹与笑窗纱。虽然没有振聋发聩的意境不俗,上阕将期待桂开的心情以及桂开不论迟早皆花香妙不可言之态写得婉转有致。过片状桂花形神用句精致准确。结拍“情知霜露重,犹与笑窗纱“,拟人化得如闻窗前桂声婉约又大方。长相忒无奇,绿叶冬春夏。待到秋风散异香,始醉其清雅。不忍落尘埃,金粟收丝帕。最爱梢头月渐圆,韵味堪诗画。小词简洁地描绘了桂花一生,用笔取舍得当。上阕写貌不惊人的绿树桂花直到秋天才放异香,一鸣惊人。过片不直接写桂之凋谢,乃本小令出彩之处:“不忍落尘埃,金粟收丝帕”, 这既是怜香惜玉,也反映了诗人的经历或习惯。但这首词的结尾构思似乎减损了前面的词脉清晰与过片不俗,尽管那可能是真实既往一刻:“最爱梢头月渐圆,韵味堪诗画”, 从可惜花谢而接花于手帕,到转而在月圆背景欣赏诗意画境,前面凝重的心境失去了下文。【小石调】兰陵王·桂花 郑绍平(澳大利亚) 月光澈,娇雾轻飏浸碧。秋风递,幽谷熠金,粟雪翻飞暗香袭。芳菲入眼湿,痴极,霜桥水溺。瑶林外,河晏鹊鸣,别语声中过关驿。觉来恨归急,叹雁字相思,仙阙沈寂。烟波浩淼深千尺,念天涯日暮,晚红何处,庭前伤酒泫泪滴。叹人瘦愁积。悒悒!问谁识?盼阆苑传回,云间消息。一枝脉脉真情溢。胜鹅黄盈袖,拈花成癖。雕栏倚遍,似梦里,又闻笛。孤山梅雨评: 三叠长调以梦桂别桂和思桂分题连成一气,咏桂怀思(或念人)并举,花人合一,似花又如人。写景叙事抒情幽婉深致,比兴控制在王夫之赞赏的诗宜得幽际之妙的朦胧境界。第一叠的桂影出现和与周围环境关系描摹,层层递进,轻盈如梦本身。“芳菲入眼湿,痴极,霜桥水溺”, 夸张得有戏剧性,但不失真挚。歇拍句“河晏鹊鸣,别语声中过关驿”一句,从兴奋到伤感,或有本事暗喻。第二叠抒发别后相思之情,比喻稳当,虽无特别出彩意象,情景交融与情绪变化妥帖。第三叠盼与桂(或人)重聚,诗人从第一叠的描写初次与桂相遇场景,换成期待云间消息,此契合月宫桂典和前人“云中桂子落”所咏,也即别后之桂返回了天上。 这里另外一层意思或是离别之人远在天边之意。后面两句想象再见时景象,婉约香艳之极,令人眩晕: “一枝脉脉真情溢。胜鹅黄盈袖,拈花成癖。” 全词结拍句的意境有桂子不到令人神思恍惚之态: “雕栏倚遍,似梦里,又闻笛”。…单看三个意象本身好象并无新意,但组成的相思成灾情绪与全词主旨与基调是合拍或一气贯通的。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